古訓:要知天下事 須讀古人書;有書真富貴 無事小神仙
古人說:「見博則不迷,聽聰則不惑。」
一個人見的多了,聽的多了,自然會心生智慧,不容易被迷惑,而人的見多識廣,除了依靠親身經歷的直接經驗之外,另一種重要途徑則是讀書。
讀書的好處之一,是可以從書中汲取到別人的經驗,便減少了靠自己撞破南牆來獲得教訓的可能。
因此,明代馮夢龍說:「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
讀書可以開闊視野,使人博學,所謂「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古人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顯然認為「讀書」「行路」都很重要,但是究竟哪一個更重要呢?
大多數人可能會認為「行路」更重要,這恐怕是因為我們已經接受了課本上「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反覆強調的那句「實踐出真知」。
古人的看法恐怕是正好相反,他們一般認為,儘管「行路」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仍然是讀書。
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孩子,在實際地接觸世界之前,先通過書本來了解世界,這是很有必要的。
就人生而言,先讀書等於是在「行路」之前先有了一幅「地圖」,有了一個前期準備。
這樣,「行路」之時,才能不斷有發現、認證的喜悅,同時也對「地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許還會發現「地圖」的不足之處,甚至對「地圖」進行修正。
沒有這一前期準備,「行路」就會顯得盲目、緊張,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書本的教育,常常帶有一種理想主義,孩子通過讀書而有了對理想的追求,有了對美好未來的嚮往,這是實際生活教育所難於得到的。
孩子如果不在早期接受一些理想、浪漫的教育,以後再教育就難了,而未經足夠的書本教育的成人往往過於功利。
其實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走的地方確實不少,並未覺得走路如何優越於讀書,年歲漸長,閱歷增多,心中的疑惑卻也越來越多,想到的說不出,說得出的又寫不出。
有的人去的地方不少,但見識並不多。看網上那些曬旅行照片的,寫感悟,寫旅遊筆記的,都沒啥見識,都是些走過的煙雲,隨時吹,隨時來,也準備著隨時散。
路是走了,地方是去了,但腦子還是空的,能證明自己去過的,或許就只是那些引以為傲的照片。
過去講「學而優則仕」,當今讀書也能提升人的素質,轉化為知識經濟。
「商界奇才」李嘉誠,幾十年來,一直保持著晚上睡前讀書的習慣。
他說:「知識並不能決定你一生財富的增加,但你的機會一定會增多,你創造機會,才是最好的途徑。」
一個人是否富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其實,頭腦中的富有比什麼都重要。
權力終會失去,金錢不是萬能,美女也會厭煩,掌聲更是須臾,惟有進入大腦的東西才永遠是自己的。
所以,「有書真富貴」的真正含義,是讀書使人的精神世界富有,而這種精神富有是潛移默化、日積月累得來的。
讀書貴在堅持,一旦養成習慣,就會隨時隨地,忙裡偷閒,心情愉悅地去讀,古人說,「有工夫讀書謂之福」。
《菜根譚》:「淡欲有書,神仙之境。」
意思是心中沒有過多的欲求,無事之時,有書陪伴,生活就會像神仙一樣逍遙。
在古人眼裡,真樂唯有讀書,沉浸在書中可以獲得無窮樂趣。
「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在這平凡瑣碎的生活里,願我們總是能偷得浮生半日閑,在與書相伴的時光里,尋得片刻的安靜與恬淡!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