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子張第十九篇摘解
原文: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解讀:
曾子說:「我聽老師說過,人不可能自動地顯露出全部的感情,如果有也就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
評析:
「人未有自致者也」這句話是說一個人真正由自己內心自發、自致,達到仁的境界,的確非常少。換句話說做任何一件事,收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出於不得已,完全主動的就很少。總起來說一個人很難做到自己肯責備自己,乃至由自己內心反省,如果是這樣的話就達到了聖人的境界。
原文: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解讀:
子貢說:「君子不怕有過錯,不要自己去掩飾,錯了就錯了,給大家看的見,這是君子風度,現在明白了錯在哪裡,及時改正過錯,就像對太陽月亮一樣,人們都仰望著他的光明。」
原文: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解讀:
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裡學來的?」子貢說:「周文王周武王的聖人之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之處,不賢的人只了解它的末節,任何地方都有文王武王的聖人之道。我們老師何處不學,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師呢?」
評析:
這一章又講到孔子之學何處而來的問題。子貢說,孔子承襲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並沒有固定的老師給他傳授。這實際是說,孔子肩負著上承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並把它發揚光大的責任,這不需要什麼人講授給孔子。如果問他的老師是那一位,那是沒有的,誰有長處,他就跟誰學。表明了孔子「不恥下問」、「學無常師」的學習過程。
原文: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餒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解讀: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是故意謙恭了,仲尼怎麼能比你更賢良呢?」子貢說:「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他的不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我的老師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我的老師如果當上諸侯或卿大夫,那就會像人們說的那樣,教百姓立足於社會,百姓就會立足於社會,要引導百姓前進,百姓就會跟著走;要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順;要動員百姓,百姓就會齊心協力。我的老師活著是十分榮耀的,死了是極其可惜的。我怎麼能趕得上他呢?」
評析:
這是子貢告訴學生為人處事以及做人的道理。子貢說,一個人言談很重要,一句話就代表了你的學問智慧。我們聽人家講話,對方一開口,他有多少文化程度,什麼修養,就可以把他看清楚,就曉得他是什麼樣的人,所以言語要特別注意,不要亂開口。他說老師的學問,小至於個人的成家立業,大至於為天下,為國家做大事,想建立一個思想行為作風作為基礎,必須要以孔子的學問作為思想的基礎,沒有辦法不這樣做,當人生經驗到了的時候,更是感覺孔子的學問是那樣的對。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