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爛片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爛片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這是個喜歡探究意義的時代。

為什麼笑,為什麼愛,為什麼哭,為什麼恨。

為何而來,又是否潛藏某種意義?

山川河流,綠樹紅花,陽光與海,這之間似確鑿似縹緲的聯繫到底在何處?

電影好,好在哪,揭示了什麼?諷刺了什麼?映射了什麼?

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顆為什麼還是棗樹?

愛上一匹野馬,為什麼我的家裡就要沒有草原?

坐在思想的高速列車上,你很難停下來。

但當真的停下來時,又會不禁悵然,所思考的這一切又有什麼意義?

到了得出結論:原來還是簡單點最好。

正如曾經以為我找到了爛片存在的意義,後來發現這意義不過強行賦予。

《災難藝術家》

在介紹這部電影之前,或許需要先談談另一部電影——《The Room》

它應該算作一部老電影,上映於十五年前的某個夜晚,首周票房1800美元。

這似乎是個無法想像的數字,但事實如此。

因為它是個大爛片,超級大爛片,爛到究極無敵,爛到無藥可救。

不是故事爛,因為根本沒有故事,魔幻剪輯,密之劇情,情不知何起,緣亦不知往何處去。

也不是演技爛,因為根本沒有演技,扮演男主的托米·韋素是個面癱,生理性面癱,患於一場車禍。

這部足矣載入影史的世界頂級爛片,你可以在網上衝浪時搜查到各種關於它的傳奇。

只需提一點便可想像其爛到何種地步:

拍一場床戲,ctrl+C ctrl+V,就成了兩場。

如此之爛,豈不成了眾矢之的?不,恰恰相反。

該片在全球籠絡眾多擁躉,且其中不乏保羅·路德、詹姆斯·弗蘭科等好萊塢大牌影星。

上映長達十幾年之久,至今世界的某個角落你仍可在銀幕上看到它的光輝。

為什麼會這樣?難道它其中真有無上密不成?

不,只是因為它撞上了群眾心理的防線,成了它們感情的宣洩口。

看電影之前必須帶勺子,有多少帶多少。

(僅僅是因為電影布景里經常出現勺子的照片)

整個觀影過程中,只要出現勺子,觀眾就會集體沸騰,然後往大熒幕上扔勺子。

觀看過程中還會和男主對話,跟他一起背台詞且全程大笑。

總之平時在影院見不到的場景,都能在《The Room》重映時發生。

一部獨自觀看十分鐘都堅持不下來的爛片,在人與人的某種牽絆之下,竟成了一群人的狂歡。

他們真是為了去看電影嗎?顯然不是。

去影院觀看《The Room》,已經成了這批人相互之間的一種默契,一種儀式。

他們玩鬧,他們宣洩,他們在黑暗中縱情高歌。

至於影片演什麼,誰會在乎?它所存在的意義,僅僅就是給那瘋狂的人群一個狂歡的理由。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潛意識裡越發覺得自己跟不上這個時代,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壓抑。

有壓抑就會想要釋放,一個明顯的標誌就是:

節日越來越多。

小時候一年幾乎只慶祝一個春節,

GIF

後來漸漸的加上了國慶節、勞動節、中秋節、重陽節,

再後來網路時代來臨,又多了聖誕節、情人節。

直至今天,連萬聖節都開始流行,甚至有人清明節也不放過。

變著花樣地過節,沒節也要造節(光棍節)。

日益漸增的壓迫感,隨著各式節日的增加才有所緩和。

人們絕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可以狂歡宣洩的機會。

所以,《The Room》的出現,讓他們又看到了一次希望,這標誌著一個新嘉年華的誕生。

那麼,這部電影是怎樣產生的?

什麼時候拍的?誰拍的?在哪拍的?為什麼會拍?拍攝現場是怎樣?拍完有人看嗎?人們看了之後是什麼感想?

這就是電影《災難藝術家》所講述的故事。

導演詹姆斯·弗蘭科

為什麼會對《The Room》感興趣,想到要拍攝一部關於它的電影?

弗蘭科說,因為看完之後,他覺得這不僅是托米·韋素的故事,也是他的故事,更是每一個來好萊塢逐夢的人的故事,自從默片時代以來,同樣的故事已經重複上演了一百多年。

托米·韋素便是《The Room》的導演,這部究極爛片的締造者。

弗蘭科親自上陣,在電影中扮演托米,用身體力行向這位「偉大」的追夢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災難藝術家》讓我們見證了「神片」的誕生,也粗略地讓你能夠明白托米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有點瘋癲、有點怪誕,有點仗義又有點獨裁。

沉溺於表演,無視周圍人的眼光,在咖啡廳放聲演繹《避雷針商人》;

掏心對朋友,因為朋友一句話,趁著月色驅車前往300英里外的地方;

夢想是演員,即使知道前路艱難,也拋開一切帶著一個十九歲的愣頭青前往洛杉磯。

同時,他還有些自卑

不敢說出自己的真實年紀,不喜別人討論自己,對朋友過度依賴,沒有安全感···

別人說他適合演反派,演吸血鬼,演弗蘭肯斯坦,因為他面向狠辣,他說他們該死,為此生氣抓狂;

朋友有了女友,因此要和他結束室友生活搬出去與女友翻雲覆雨,他說是朋友背叛,為此歇斯底里;

在片場獨裁專斷,每天遲到,一言不合就叫囂著要開除別人齣劇組;

他可以在所有人面前大膽全裸出演激情戲,但在電影首映當天又羞於看到大家對電影的反應。

······

關於托米·韋素有太多太多值得探討的地方,他本人奇詭的行事與腦洞,絕對可稱為本片的一大亮點。

總的來說,《災難藝術家》可以說是一部完美體現了「喜劇內核是悲劇」的電影。

爆笑過後,你會逐漸心底產生一種悲哀

為了夢想,托米用心用力,然最終得到的結果卻是如此讓人瞠目結舌。

不能因為《The Room》被多數人奉為「邪典之王」就能說它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因為它確實就是一部爛片。

雖能連續放映十數年,有著很多奧斯卡最佳影片都沒有的待遇,但仍不能改變它是爛片的事實。

從本質上來講,托米想要成為偉大導演、偉大演員的夢想,因為《The Room》的問世而失敗了

這樣努力的人都失敗了,這世間未免太難了點。

但細細一想,又有什麼關係?他開心了

正如我們常常喜歡探尋意義,雖然大多數情況下也得不到什麼意義,可我們樂在其中。

像托米一般,想到就去做,有夢想就去追,這當然是一件超級酷的事情。

你想做導演,想做導演的人有那麼多,

你拿起DV的那一刻你已經超越了90%的人,

你拍出成片的時候,你已經超越了99%的人。

你瞧,只要你去做了,即使失敗,起碼也曾經快樂。

其實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去考慮意義與價值,拋開這些,你會開心更多。

我這樣認為,也希望更多的人這樣認為。

做人呢,總歸還是開心點好。

一個zan=吶!做人呢最重要是開心!

喜歡請分享到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爬蟲電影 的精彩文章:

這喜劇片也太周星馳了吧

TAG:爬蟲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