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做更好的媽媽之懂成長《媽媽成長始於自我覺醒》

做更好的媽媽之懂成長《媽媽成長始於自我覺醒》

這堂課的兩個關鍵詞「成長」和「覺醒」。

說到「成長」,很多父母關注的是孩子的茁壯成長。而當說到「覺醒」的時候,又似乎這個詞離我們比較遙遠。很多爸爸媽媽說到關於教育孩子的話題,聽到最多的就是,雖然能看著孩子一天天開心的長大是一件很欣慰的事情。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很多的苦,是沒辦法說的。

寫作業的煩惱、青春期孩子的煩惱,……也許三歲的孩子就讓父母感覺到很抓狂。很多爸爸媽媽會跟我說教育孩子真的是很累很苦的。現在的小孩子,又像是小精靈,還有一些熊孩子,他們懂的東西太多了,反過來還要教我們這些父母。所以就有人說,睡著的孩子才是最可愛的;寫完作業後的父母才是親爸親媽;聽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孩子……其實無論中國的父母還是西方的父母,都是一樣的在愛著自己的孩子。但是有些時候,我們真的會很抓狂。不知道用什麼樣的一種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能把我們的這份掏心掏肺的愛傳遞給他。有時候太用力了,我們就會想,我的孩子是不是讓我溺愛了?又有些時候,我們也會自責,是不是自己太嚴厲了?而怎麼樣的愛才是剛剛好的呢?

愛的教養之道,不僅僅是去培養孩子,更加是讓所有的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長的一次機會。父母成長了,孩子也就茁壯成長了。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作為父母親在每天跟孩子的交流互動中,我們都會傳遞給孩子或是正向或者負向的很多能量。

不妨我們現在來覺察一下自己教育孩子的態度。一個小遊戲,請你感覺自己非常平靜和放鬆的時候,來跟自己說一句話,「教育孩子是一件輕鬆而愉快的事兒」。這樣說的時候,你有什麼樣的感覺呢?對於輕鬆和愉快,你有什麼樣的觸動呢?

如果說,你覺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那就回到前幾節課的老師那裡,去獲得輕鬆教育孩子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如果說,你覺得教育孩子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兒,很費心很累人,甚至覺得自己沒有動力,生了孩子沒有自由,那麼今天的課程,相信你一定會有收穫。

今天的課程,理念源自於《父母的覺醒》這本書,來幫助我們讀懂自己,讓我們和自己能進行積極的對話,也幫助我們大家獲得覺醒。在與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和孩子一道去綻放我們生命的光彩。

一,什麼是不覺醒的父母?

現階段的父母,有三個級別。這個級別不是指父母的身份地位的差別,也不是職位職稱上的區別,而是指我們在教育意識、教育行為上的級別。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差別,才會有父母覺醒和不覺醒的區別。

1,只關注孩子身體的照顧型父母。

主要把精力投入到孩子的生活起居,健康保健這些生活層面的照料上。他們會非常好的滿足孩子的飲食健康,還有他的一些服飾,玩具這些方面。這類父母能把孩子照顧好,吃得飽,穿得暖,身體強壯。可是對於孩子的養育職能,單純的變成了「養」。而「育」,只能在無盡的物質層面,就被削弱掉了。

要知道,我們不僅僅是一個生物的人,是一個衣食住行的人,我們需要身體健康,但更加應該是一個富有理想,熱情,堅定還要有自己精神生活的人。

所以,第一個級別的父母親養育的孩子,他們的內部系統是不通暢的。這樣的孩子,經常會覺得無聊煩躁,空虛,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沒有動力。

2,只關注孩子智慧的父母。

這樣的父母,是我在現階段見到的最多的,他們往往會說,現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不缺吃不缺喝,比起我們那個年代,真的是幸福的要命。重要的,一定是武裝他們的大腦。現在能有太多的機會能夠讓孩子學習,因此從生活起居,到他的學習成績都無微不至的進行關懷。

曾經有一個媽媽說,對於孩子脖子以上的部位,多少錢都值得投資!就是說,只要是給孩子的大腦去花錢的,她是會毫不心疼,毫不猶豫的。所以她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奔波於各種早教訓練班之間,孩子大一些以後,又會早早地給他去預科那些文化課。

每當孩子顯露出超越其他同齡孩子的時候,她會自豪的不得了。可是每每發現有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學的還多,他就馬上會焦慮不安,一邊抱怨教育體制嚴苛,一邊又責怪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能再努力一些呢?還會自責,我怎麼就沒能早點給我的孩子報這樣的班呢?

後來孩子在小學階段,她能感覺到自己的孩子,在同齡的孩子當中是一個佼佼者。而上到初中,然後緊接著到高中,漸漸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孩子的學習動力越來越弱,而且學習成績越來越差。有一次這個孩子跟我深沉的表達,小娟老師,你知道嗎?我是為了考試而生的。聽到他這麼說的時候,我心裡真的是有一點隱隱作痛。我問他你有什麼理想嗎?他搖搖頭。

可以看得出來,他也不知道,除了考試,他還能夠做什麼?他幾乎沒有時間去思考未來,他可以做什麼?而考試得到了好的分數,對於他來說,只能夠讓他有一時的快感而已。

他的媽媽出現了非常非常大的一個困惑,就是他不理解,為什麼孩子在小學階段表現得那麼好,成績那麼的優異,而到了初中以後,每況愈下。她認為的是,他的孩子還不夠努力。晚上學習到12點,早上五點還要起來背單詞。應該是報的課外班還不夠多嗎?於是周六日全部都上課外班,甚至還覺得她的兒子在課外班的筆記記得不全面,為了去輔導他的孩子,每一節課她都會坐在教室的最後排去記筆記。

她也回憶,自己生了孩子的這麼多年,為孩子真的是嘔心瀝血,她傷心的跟我表達,她為了這個孩子,極少去參加朋友的聚會,多年的朋友都很少聯絡。用她的話來講,就是」哎,我上輩子欠他的!」 並且這十幾年看著孩子越來越退步,她就越來越焦慮。她非常的擔心,如果這樣下去,孩子怎麼辦?……當我們只是注重孩子的身體,注重他的頭腦思維,沒有去注重他的精神的時候,我們可能培養的是一個考試的機器。沒有靈魂的參與,孩子的後備力量就不夠。當他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沒有一個堅定的信仰的時候,或者說他沒有一個精神支柱的時候,他就沒有辦法去確定,他的這條人生路到底該怎麼走?

3,既關注孩子的身體、思維,同時也會關注孩子的精神的父母。

家庭教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我們的孩子不斷的去受益於父母、體驗父母、認識父母的這樣一個過程。孩子從小到大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作為我們父母的一種生命的呈現,就是對孩子整天都擺在他面前的一本非常豐富的教科書,就是一本生命之書。對於他們的成長影響深遠。孩子會通過我們去理解、感悟這個世界。從這個角度來講,作為父母能夠給孩子最大的一份愛,莫過於我們這些為人父母的,把自己這本生命大書寫好。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他的頭腦是充滿了空性的感覺,他不會用大腦去評判好壞,沒有比較,這種分別心都是後來在大人的教養下學會的。對他學習最本能的方式,就是直接吸收,就是複製。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如果說我們大家不知道這一點,我們就會通過頭腦中的道理,來教孩子。要這樣,要那樣,而忘記了孩子最本能的強大的學習方式就是複製,你怎麼做,他一定就會複製過來。你怎麼說,其實並不重要,孩子並不重視這些文字語言,他的真實的感受,就是他接收到的——你是怎樣做的。

很多的家長所說的教育孩子之所以難之所以苦,這正是我們需要匡正和完善的,需要成長的不是孩子而是我們自身,是我們自身與孩子相伴成長的這個過程。就是我們每一位家長去理解生命,感悟生命,然後不斷的去走向一個人性豐富和完美的過程。

所以漫漫人生路上,提升我們自身的生命系統,同時也是我們為人父母最自豪,最幸福的經歷,在這一點上,我們都要去心懷謙卑,然後感恩我們的孩子,因為有了他,我的生命從此就與眾不同了。

第一種第二種父母,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而我們這一代,自認為是新時代的父母。因為我們比上一輩人的,更加的注重親子關係;而且我們更強調愛與尊重;而且我們也更愛學習。但是當我們真實面對孩子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受到一種習慣力量的驅使,然後我們就在這種新和舊之間,苦苦的掙扎。有了這份掙扎,我們就會有機會能去讀懂我們自己的情感與我們的精神世界,然後去參透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的覺醒》這本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做了很深入的探討,而且關注到了父母和孩子成長過程中關係的方方面面,也揭示了這些關係背後的真相。

我們會發現深刻的教育之道,不僅僅是將我們的孩子的身體,思維,心理的培養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為人父母的自己得到充分的成長和享受。

中國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情感的基調,大多數處於擔心,恐懼,還有焦慮當中。不是因為我不愛我的孩子,而是因為我們往往的把這種擔心,恐懼和焦慮當作了愛。往往在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夠再保持平和了,我們所學的理論和方法,也沒有辦法能使用出來。而且我們發現,儘管我們一再的強調自己要有耐心,但那個時候,我們彷彿沒有耐心了。

而這些都是不覺醒的外在表現,這些模式其實是跟我們的種族能夠存留下來是有關係的。早些年的時候,需要關注的,可能就是我們在野外發生的危險。所以這種默認模式,讓我們在養育過程中,總是會不由自主的去焦慮。

很多爸爸媽媽可能都遇到過這樣的狀況,哎,你看鄰居家的同樣一個月出生的小朋友就會走了,我們家的才會站,多著急啊!如果說,我們家的小朋友不學芭蕾舞,是不是就比鄰居家的小朋友走路,到時候體型就不漂亮了呢?三五歲的時候,背唐詩,如果背的不太好,怎麼辦?到了小學以後是不是要學奧數呢?這些都會讓父母來焦慮。

有焦慮的父母,就會有焦慮的孩子。首先在覺醒的教養當中,我們不是對孩子做什麼,而是首先要讓自己能夠安住於當下。小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夠感覺到父母的狀態,他們有敏銳的觀察力覺察力。很多的爸爸媽媽之所以焦慮不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自身不能夠安住於當下,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不夠堅定。

讓我們一起來化解自我焦慮,用一種清晰的教育觀,或者日常能夠行得通的一些方法,幫助大家減輕焦慮,成為覺醒的父母,然後讓我們的生命感覺到輕鬆自在。

在這種狀況下,你不僅僅能夠去傳遞愛,體會愛,你還能夠跟自我保持非常緊密的聯結,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覺醒這個詞,覺和醒,都是睡醒,從睡夢中醒來的意思。思想的覺醒,就是喚起心中無條件的愛與萬物一起去永駐完美和諧。作為父母的覺醒,是怎樣從夢中醒來呢?

我們常常說,把愛和自由同時還給孩子,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既不可以嬌縱,也不可以控制,一定要做溫和而堅定,做平和的父母。那如何能夠做到呢?其實這些都需要我們保持一顆覺醒的心。

二,覺醒的父母

覺醒的父母,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是帶著自己的恐懼和擔憂來對孩子施加控制,或者溺愛。而是帶著一份覺知,對我們所經歷的一切事情都保持清醒,而且按照他現實本來的面目,去接受和應對他。不會去妄圖控制或者改變他。也就是說,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時候,會依從孩子的本性,接納他的本真。

父母的決定和改變,是教育的真正的開始。而父母首先要安頓好我們的身心。當說到如何去讓自己真的覺醒呢?

1,首先我們要活在當下,覺察自己。

我們是一個個體,所以我們的第一要務,就是我們要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認識自我是一個人終身的任務。在古希臘的德爾菲神廟就刻著一行字,認識你自己。我們一生都在追問這個問題。

具體到個人的時候,我自己有一個誤區。那時候,我當過媽媽。當護士把這個小寶貝抱到我面前的時候。我突然覺得自己好偉大,從此身份不一樣了,我是母親啦,我要去承擔責任,為了這個小生命,我可以犧牲自己。

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都有一種犧牲的意識,那這種情況下,就會讓我做媽媽太用力了。而且我也曾經想和別的孩子比較。也想過控制或者改變我的孩子。

做父母其實是一件非常水到渠成的事,有媽媽說,我當然願意為了我的孩子去犧牲了,孩子多重要啊。我們可以把孩子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就要有一個認識——最好的教育,就是做父母的先做好了自己。

也就是說,我們持續學習如何做一個好父母,這一點的是勿容置疑的。

再有就是,我們不能夠把孩子當作我們生命的全部,我們還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劃圖。只有覺醒的父母才能夠幫助你的孩子擁有最佳的命運軌跡。

我們有自己的自由選擇、有個人的生活、個人的意義。傳統的母親,往往沒有自我。如果我們懂得,我們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我們就不會去把孩子綁架在我們的生活里。

將來他長大了也可以去過專屬於他自己的人生路。同時我們也能獲得一種自我解放。在生活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的父母,一旦孩子長大了,就會有各種的空虛寂寞冷。那是因為他的自我認識,還有自我獨立,沒有完成。

案例,某位家長,經過非常緊張,焦慮,忙碌的高三,陪伴孩子高考結束以後,孩子順利地考入了一本。這是她感到驕傲的一件事情。過完暑假,把孩子送入大學,她就抑鬱了。這樣的狀況特別的多。空巢老人的悲哀也在這裡。

案例,某父親的女兒出國留學,他對女兒說,你一定要回國啊,上完三年了,一定要回來,老爸在中國等著你,給你安排工作,買房子。千萬不要跟老外談對象結婚。可是她的女兒真的就愛上個老外不肯回來了。這位老爸傷心欲絕,兩三次出去都要把女兒勸回來,可是女兒就是不願意回來。他就會說,這個女兒不孝!

這個時候,「孝」這個詞就是一種道德綁架。其實歸根到底,他沒有自我,他的生活意義附著在孩子的身上。我們也會看到生活中或者我們的周圍好多的這種家庭的悲劇本質就是這樣的。覺察自己,就要覺察個體的我們,是不是真正地活在當下。是不是活的真實,是不是我們自己可以活的發自內心的快樂,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我們會學著跟隨內心來做事情,在生活中,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允許自己也允許孩子留下屬於他自身獨特的一個印記。

那麼我們用什麼樣的方式和我們自身的內在發生聯繫,而且活出自我呢?可以試著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來判斷我們是否真的活在當下。

我能夠做到心思沉靜嗎?

我能夠非常坦然的去面對我內心深處的這種情感和情緒嗎?

此時此刻,我的心和身是在一起的嗎?

多數時候我是評判別人多一些,還是關注自我身上多一些?

不妨多問問自己,當你找到答案的時候,就是你推開覺醒之門的時候。其實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的真相特別簡單,就是孩子藉由父母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僅此而已。

當父母能夠帶著一種清醒的、覺察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以及最親愛的孩子的時候,我們活在當下,然後能夠覺察到自己的時候,也就能夠發現生命本身具備的一種美好而獨特的力量。這時候我們也能夠用尊重,支持和欣賞的態度,來對待自己的孩子了。就會發展出一種彼此支持而又獨立的美景。

2,獨立個體,尊重天性。

大家接納你的孩子嗎?我們總會說這樣的一句話。要讓孩子別輸在起跑線上。但實際上,我們不需要在起跑線上贏。

人生更像一個馬拉松,沖在最前面的人,不一定笑在最後是嗎?其實每個孩子的發育是不一樣的。當我們發現自己不能接納你的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撕開了我們過去的傷口,然後對我們的某種自負的情感產生了威脅。

所以我們要去尋找不能夠接納孩子的原因。否則的話,我們就有可能會想去控制他、支配他。然後按照我們的樣子,我們的標準去塑造他。如果不能按照我們的樣子和標準來去塑造他,比如有些父母說教和支配不了孩子,反過來就讓孩子能支配他。

舉例,幼兒園裡孩子不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你能接納嗎?

有些父母就會說,那不行啊,要有很多的朋友才可以呀,你怎麼可以那麼自私呢?所以很多父母會和孩子講道理,甚至會強迫孩子去做分享。還說,你不分享我就不愛你了,好孩子都是懂得分享的,你不能只想著你自己。

實際上,小孩子的心理發育,有一個階段。兩三歲,三四歲的時候,他必須自我做主,非要他說了算,這時候他就在實現了他的自我。當他擁有了一種比較好的自我,才能夠去探索世界。

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他們是沒有換位思考的能力的。大人經常都會讓他們做那些超越他們能力的事,常會認真的給孩子講很多的大道理。甚至讓他站在別的小朋友的角度去想問題。

在這種狀況下,你要去體會,你為什麼不能接納呢?因為這一份接納的下面,是我們家長一段很深的信任感。你會感覺到孩子他不是在操縱我,他也不是故意這樣做。他在表達的是,他真正的需求。他的需求就是,此刻他不願意跟小朋友分享玩具,如果說他真正的需求被回應的話,他就不需要靠那些把戲,比如躺在地下哭,把玩具摔了,或者跑開呀等等,用這些旁門左道來去控制父母了。

如果說你可以接納,但是不知道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引導孩子?

比如,今天有小朋友來家裡玩,可以試著和孩子這樣討論,「今天我們家要來小客人了,小客人當然希望你能拿出你所有的玩具來招待他,如果你們兩個人在一起玩的很開心,我們做父母的當然也很開心。但是肯定有的玩具,是你非常的不願意跟別人分享的,你認為非常重要的,這樣你就沒有必要分享你所有的玩具。(這就是接納)。那你現在可以去挑選一下嗎?把你想要和她一起玩的玩具拿出來。把你的一些非常害怕被別人弄壞的,還沒有做好準備,讓別人跟你一起來分享的玩具,收藏好。好嗎?」

這樣他就得到了一種需要的滿足。我們既尊重了孩子,又可以符合社會的期待。在這樣的狀況下,既是我們對生命和愛的理解,也還有溫暖的支持!

所以,希望父母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是不是能夠既尊重他們的天性,讓他們能夠去發揮自己的所長?我們說每個生命都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人世間的。你能夠接納他的使命和你的初衷或者你的標準不一致嗎?

研究發現,我們對自我越接納,我們對這個世界也越接納,如果說我們能夠做到自我關懷,我們對世界的接納度就會不斷地去提升。所以父母首先要從關注自己開始,我們才能去關注世界。不要想著去拯救世界,分享所有你的東西。首先要拯救的是自己,還有自己的家人。

3,放下期待,專註過程。

不要把期待強加給你的孩子。你有沒有對孩子生過氣呢?生氣的時候,你的表現是什麼樣子的呢?是滿臉通紅嗎?是聲音很大嗎?還有生氣的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你的胸口憋得慌啊。當你生氣的時候,孩子一定會覺得你都不是親爸親媽了,你是不是怪獸呢?

他們是沒有辦法做出什麼有力的反抗的,他們只會覺得你很可怕。而這些東西,如果有一天,這些所有壓抑的東西慢慢的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爆發出來。這種爆發是很悲催的爆發,是一種自我毀滅。

很多案例中,小孩子的自殺,都是成績非常優異準備去高考的孩子。曾經就問過我的兒子,告訴我小孩子最不喜歡的是什麼?因為媽媽要做一個心理調查。他給我寫了一長串。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要給我們自由,給我們空間,不要把你們的那些焦慮,你們的那些標準,還有你們的期望強加給我。

所以當孩子不得不去接受這些東西,早晚有一天一定會爆發。每個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都會有一種獨特的期待。這種期待是以什麼方式存在呢?有沒有去妨礙我們的孩子自然的成長呢?如果說我們的孩子都是花草的話,你到花園裡去看一看。每一朵花都很挺拔,各有各的身材。有的孩子是玫瑰,有的孩子是薔薇……。但是我們想讓孩子們成為同樣的一種花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實際上,每一朵花,每一個品種的花,都是不一樣的。

我們要對各自的生命去表達我們的尊重。有的父母說,我的孩子應該是最棒的。至少應該是超過平均線的。想一想,每一個人都超過平均線,有可能嗎?不可能。那下面的人哪裡去了呢?

如果說,孩子有學習障礙或者軀體障礙,難道做父母的就不愛這個孩子了嗎?我們大多數人是沒有碰到這種的情況的。我在福利院和自閉症兒童中心做志願者有六七年的時間了。我見到太多這樣的孩子,尤其是在福利院兒童病房。原來擁有一個健康的孩子,真是最大最大的福祉,然後你就會知道你擁有的是什麼,為什麼需要感恩。

有一次,我的孩子因為考試而焦慮,他晚上睡不著覺。都凌晨了房間還有動靜。敲開門以後,他跟我說,我睡不著怎麼辦?我很擔心明天的考試。這個時候我沒有和他討論如何應對考試,而是跟他一起去想辦法,應對他此刻焦慮的情緒。去安撫他,讓他明白,成績考到如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享受學習的過程,學習到的內容,學習到的收穫,不要總把焦點放在成績上,沒有結果才有意義。

我們常常說,希望孩子不要害怕失敗。可是,我們總是去關注孩子,可能會變成什麼樣。而不是去關注他當下的狀態。有些時候,我們並不是通過語言去傳遞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我們可能會通過自己的身體語言或者我們說話的口氣,甚至我們的眼神,我們的面部表情,都能夠去反映出對孩子,你懷有怎樣的期待?

你有沒有透漏出這樣的信息?你有沒有在他表現好,作業完成的整齊,完成的快,成績考了高分,我們才能夠去很開心?不然就表現出來失望,甚至流露出很不滿意的表情?

不要讓孩子對學習產生壓力。要讓他愛上學習,尊重他自身的節奏。讓他因為學習而感到愉快,他因為收穫到了知識,他感到興奮,而不是達成了什麼樣的目標。

初中一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他拿著69分的成績,來到我的身邊。因為從二年級的時候開始,我就對他就放手了,作業基本上從來都不需要我輔導。老師要簽字,他拿過來,我會問他,你檢查過了嗎?他說檢查過了,我只要簽上名字就好。

那個時候起,他知道我對成績是沒有評價性期待的。他說,我考了69分。我微笑著跟他說,是嗎?69分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在這個過程里找到了適合你的一個學習方法了嗎?你覺得通過這樣的一次考試,你有什麼收穫呢?

他會去主動的總結,考試過程的失誤,還有未來怎麼能夠避免這樣的錯誤。69分的失誤是,他沒有戴錶,做到最後的大題時,想到了他最熱愛的飛機,於是他拿著草稿紙,認認真真的在上面畫飛機。等到鈴響的時候,還有幾道大題沒做完,他就考了69分。

現在他已經上了初中,我沒有去每天陪伴在他身邊幫助他完成家庭作業。就像此刻,他在另一個房間認真的完成作業,我在講課。他做到了非常自主的學習狀態,上初中了,他會非常有計劃的安排他的預習,複習的重點難點,還有錯題的整理。他會經常跟我表達他對學習的態度,什麼樣的成績都不重要,因為他不擔心成績,也不會心懷恐懼。可是恰恰是這樣子,他輕鬆地擁有了很棒的學習成績。

與此相反,讓我想到了一個小學生,他的媽媽的驚訝地發現他連續有三次期末考試的成績都沒有分數。問她,考試之前發生了什麼事嗎?媽媽發現每一次期末考試的前一晚上,他的孩子都會發高燒,然後就送到醫院去,導致第二天不能夠去參加考試。再去追溯三次考試之前的那一次考試的成績特別的不理想,當他拿著這個考卷回到家裡,爸爸媽媽不僅嚴厲的批評了他,而且爸爸在暴怒之下打了他,就是因為父母過於關注學習的結果。讓孩子失去了在過程當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因此就會導致他的身體的反應,他的高燒是出來保護他的。

關注過程,而不是結果,那麼孩子天生向上向好的力量就會被我們激發出來。天生的好奇心會萌發出來,他會自發的去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那麼我們就在他的身上播撒下了熱愛學習的種子。

孩子就不會為了贏得我們的認同,為了討好我們,而去追求好成績,而去為難自己,讓他有壓力。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當中順理成章的事情。所以當孩子懂得了這些,他接收到了你傳遞給他的這些,他就會去追尋他內心的呼喚,滿足他對內心知識的一種渴望。他不會為了成功而成功,他會努力的去追求,對他非常有意義的人生。

4,從容應對,為錯喝彩

經常有父母說,我想要學習一些技巧,來去搞定我的孩子。還有父母留言,遇到這樣那樣的狀況,老師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些都是靠不住的,就如很多的家長,一直在看書,一直在聽課,一直在學習,感覺到老師講的道理都很有用,下次我也一定要這樣做。但是回到生活中,當你真正遇到事的時候,自己卻沒有辦法把這些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處,甚至根本就想不起來,更談不上用得好了。

特別是在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怎麼去從容應對呢?人無完人,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會發生孩子犯錯誤的時刻。應對孩子的錯誤,我們先換位思考一下。我們希望別人怎麼樣來對待我們自己的失誤呢?

我們願意等著被教訓嗎?我們願意被別人一遍又一遍的去譴責嗎?我們願意被別人去推推攘攘的,甚至打罵嗎?比如,我們參加會議的時候遲到了。我們願意被人反反覆復的來向我們發難嗎?我們希望自己的愛,或者自己的投入都遭到質疑嗎?我們在趕往會場的路上,那麼著急,那麼匆忙,我們希望被別人看到,還是被別人忽略?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錯誤的時候,往往採取一貫的方式。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需要我們用一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來去看待他們。把錯誤當做是我們的共同成長的一次機遇,來促進我們的學習,促進我們變成孩子真正需要的那種父母。

而且不要忙著對孩子做出任何的反應。先去檢視自己,問問我們自己,為什麼要做這樣的反應?需要這樣的詢問,來打開我們內心的空間,為我們的覺醒做好準備。孩子是能夠通過觀察我們,來學習如何應對他的情緒的。特別是當我們緊張焦慮的時候,我們生活中,其實每一天都存在著大量的機會,讓我們去以身作則,從容的去面對我們的不完美。

當我們擔憂的時候,當我們傷心難過的時候,我們是如何面對的呢?失誤是我們生命中不可避免的對嗎?甚至是我們生命很重要的一部分。對待錯誤,除了接納,還可以怎麼做呢?我們只能接納嗎?可是我們很難過、很憤怒啊。

我們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尋找錯誤的源頭。在這個源頭之前,一定要給他一個空間,讓他和自己的錯誤,隔開一段距離。覺醒的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到情緒都平復,恢復冷靜之後,再一起坐下來,面對所犯的錯誤,才能夠從錯誤當中找到學習的機會。能夠幫助孩子真正了解為什麼發生了這樣的事。能夠有效的教會他們,原來我們犯錯了,也是可以被原諒的。

原來我們自己犯錯了,作為家長的你,也是可以原諒你自己的。因為原諒才能夠賦予我們未來前行的一種力量。讓我們做出改變。錯誤是我們成長的機會。

有媽媽說,道理我都懂呀,可是我真的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呀。比如說你看到他在衛生間弄得滿地都是水,都流到了地板上,我當然忍不住;還有他把我們家新刷的牆,畫的滿牆都是亂七八糟的。我肯定會暴怒啊。

今天就要引導大家從錯誤的表象之後,去發現孩子初始的善良動機。只有心生美好,才能夠去鼓勵我們的孩子,才能夠去相信他天性當中的那一份美好。

衛生間弄的全是水,或許是想自己去學習洗襪子;牆上畫的都是亂七八糟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去理解,他是出於想自己畫出來很好看的畫給大家欣賞?當我們能對孩子這種良好的動機,表示信任時,就說明我們不再會對他的所作所為先入為主的去橫加批評了。那麼我們就有機會,去安撫自己,還有孩子的情緒,去接納他的需要,而且引導他的行為。

從談戀愛的時候,就告訴老公,這輩子我是不會進廚房做飯的。當時他很不理解,你不做飯,你是不是偷懶啊,你是不想學呀?在我年輕的時候,媽媽就經常說,我這個女兒什麼都好,就是有點兒懶。一點兒家務都不喜歡干。

其實我覺得我自己不至於很懶吧。媽媽這樣說我的時候,我其實很抗拒的。但是慢慢的,我好像認同她這麼說了,說的我都沒感覺了。同時我也深深的就認為,我就是不愛做家務,就是不會做菜。

回憶里,我小的時候,曾經有幾次嘗試到廚房裡面去做飯。但是都不太符合我媽媽的標準。媽媽是一個非常強勢的母親,她會批評我,你浪費糧食;這個菜都過火了等等。總覺得他會挑出各種各樣的毛病,削弱了我對這方面的一些自信。

然後我就深深的認為我自己在做飯的方面,就是沒有天賦。無論朋友聚會,還是有人到家裡做客,反正有到廚房的事兒,我就會躲到後面去,畏首畏尾的生怕犯同樣的錯誤。

我對自己這方面真的是沒有一點點的自信,很難去突破嘗試。後來學了心理學,才知道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那就是兒時我在這件事情上,犯了幾次錯誤,沒有能得到媽媽的理解和包容。也沒有在這樣的錯誤當中,有機會學會未來如何能夠做的更好。

直到現在,我已經慢慢的能夠去有意識突破這一點,我能做很多拿手好菜了。所以這些都是可以去通過我們的學習成長而改變的。

如果那個時候,我的媽媽能夠去信任,我是為了做好菜,我是為了能夠去學習怎麼做菜,是不是就不至於產生這樣的後果了呢?

但是如果說,我們做家長的錯了怎麼辦呢?你要有勇氣跟孩子道歉。因為我們真的有可能會失信於孩子,或者我們答應孩子的事情沒有做到。那你會這樣想嗎?我是媽媽,我不必跟她道歉吧。我們要道歉是需要勇氣的,對嗎?而且你會發現,當你能夠道歉的時候。孩子是非常擅長原諒的。原諒他們真的非常的包容,他們不是說嘴上說一說,然後在心裡記仇。

有位媽媽在生了老二以後,脾氣不好,老大稍微犯些小錯誤,她就會暴怒。有幾次真的忍不住伸手來就打了老大。做諮詢的時候,她哭的很厲害,非常傷心,非常自責。

我說,你能不能跟孩子道歉的時候,她覺得很難。對於她來說,好像她跟很多人都沒有去道過歉。當我跟他說,你想要去改變你的孩子的那些錯誤的行為,最初的做法,就是要懂得道歉。

當她拿著這份「作業」,回到家裡,拉著孩子的手,看著孩子的眼睛,跟孩子道歉的時候,結果是怎樣的?孩子一下子撲到了他的懷裡痛哭,哭了將近半個小時。她說,我真的不知道,他有那麼多的委屈。那一刻,她也哭了。

面對錯誤,我們怎麼做,就會教給我們的孩子怎麼去面對錯誤。

5,注重關係,享受生命。

家庭關係有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甚至還有隔代關係。家庭關係當中,有幾個現象,比如父親的缺位。父親缺位,不僅僅讓孩子缺失這種男性的力量,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家就是要有愛有關心的,可是父親不在家裡,或者在,形同不在。女性的這種愛無所依附,就會全部轉嫁到孩子的身上。作為媽媽,我們對孩子的愛,有多少是不以全部佔有為代價的?

再有就是,我們和我們自己的父母之間的關係一定要去處理好。因為這一層關係,就是我和我們的孩子之間關係的一個鏡像。他們早年都把青春奉獻給了我們國家的建設。他們也不知道怎麼養育我們,在那個時代,好像孩子也不需要特別的養育。而且在文學作品當中,我們也會看到,傳統的中國的媽媽幾乎都是含辛茹苦,自我犧牲。歌頌的媽媽,為了全家庭犧牲了自己,結果就沒有了媽媽這個個人,沒有了她自己。

所以,從這些我們看到的現象里,會發展出來情感勒索,情感綁架。如果說父母能為自己創造一個真實的,沒有恐懼的環境,能夠去關注自身心靈的成長,那麼父母的心靈是自由的,孩子的心靈就是自由的,他就能夠活出喜悅和綻放。

覺醒,是要去融入到生活的每件事里去的,可能我們在吃飯,走路,穿衣服的時候;和孩子聆聽溝通講話的時候……覺醒,說出來也沒有那麼神秘,比如早上叫孩子起床。那應該是真正的站到他的床前,和他有情感的連接,來喚醒他,而不是站在門口喊一聲,然後就去忙自己的事情。

這兩種事情的區別,就是關係的連接。這種關係的連接,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是經常和孩子去表達愛呢?我現在都40歲了。我爸爸經常還會喊我大寶貝,同事見了就跟我說,你知道嗎,當時我感動得流淚。我很詫異呀,為什麼流淚?

她說,在她的記憶中,爸爸媽媽從來沒有這樣親昵的去稱呼過她。跟你的孩子去表達愛吧,愛是需要表達的。用行動,用對方喜歡的能接受的方式。

我們總是說,要走入人家的內心。但你有沒有想過要走到孩子的內心當中呢?每一天,你都想要讓他變得更好,你都想去教育他,但是如果沒有生命的連接,只是匆匆忙忙的去完成,每天的這種例行事務的話,我們還有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嗎?

老天爺對每個人都很公平,所有的生命,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開始,我們的目標都是死亡。所以不論你願不願意,都會有這一天的到來。

所以,生命的意義就在於,從出生到死亡,你自己是怎麼樣行走的。而孩子來到我們的家庭,來到我們身邊中來,是非常有意義的。他們讓我們看到我們生命的本象,來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來看到我們的習性到底是怎樣?我們的脾氣是怎樣的?我們的價值是怎麼樣?他們是來幫助我們成長這一點上,我一直是心懷敬畏和謙卑的。

三,覺醒的父母養育出來的孩子,到底會是什麼樣子的呢?

他不僅能夠和自己和諧的相處。而在這個過程中,他能體會到自己內心的那一種愉悅,那一份開放,那一份好奇。他能發現世界的豐富多彩。在這種狀況下,他會把生活中所有遇到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一個夥伴,他懷著這份好奇,興奮,還有敬畏之心去面對挑戰。他在過程中會充滿寧靜。在他的內心充滿快樂,也就是說這樣的快樂,充沛著動力滋潤著他的整個靈魂。在我們看來,他是以這樣的一種平常心去對待萬物的。

怎麼樣培養這樣的孩子,就是需要各位父母在實踐中進行學習,在建設同孩子的關係的過程中來學習。並不是要臨時抱佛腳的學習一些頭痛醫頭的具體的技巧。它包括的是你的人生理念,你的價值觀,你是否願意覺醒。在我們和孩子的關係當中去建設、傳遞,以及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夠在互動的過程中發生轉變。

育兒,其實是我們自我療愈的一個旅程。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能夠反思,然後我們能夠重視,我們能夠理性的去看自己。可能兒時受到的傷害,通過成為父母而被治癒。真的很感激,就是因為我當了母親,我突然發現自己有能力去看到自己了,我不再是一個為了學心理學而學心理學的人。我會把它用到我自己的生活中,我的生命中,我的關係中。而且我也發現我有力量去安慰自己,能夠去反思,剋制自己。而且我也有能力去做一個陽光,開朗的人,對所有的生命能夠心懷謙卑和敬畏。

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的問題很多,其實很多原因都不在於孩子。而在於作為父母的我們不覺醒。因為我們都不覺醒,導致了這樣那樣問題的發生。所以我們都不覺醒,應該由我們自己來去清理,而不應該由孩子來去繼承。一個覺醒的人,一定會自然而然的去懷抱愛和真誠,帶著這份力量,帶領我們去享受和諧親密的親子關係,在這份關係中,成就孩子,成長我們自己!

成為覺醒父母的實際操作的一份作業:

在睡覺之前,給自己幾分鐘的時間來獨處,來問自己一些問題。

你今天觀察到你所說的所做的一切了嗎?

回顧一下,留意一下,你在說什麼?你在做什麼?

你說的話,或者你做的這些事,會有多少會令你的生命有所不同?讓孩子的生命有所不同?

會給他們帶來平安,喜悅和愛?

還是會製造混亂帶來恐懼和擔憂?

覺察過後,請你做出選擇,對孩子,對家人或者你身邊的朋友傳遞你的喜悅和平安,傳遞你的那一份愛。這樣一周的時間,做這樣的功課的話,你的生命一定會發生一個質的改變。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規劃圖,只有覺醒的父母,才能幫助孩子擁有最佳的命運軌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花花的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TAG:花花的育兒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