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下)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下)

原標題: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下)


微信版第211期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


陳 亮



宋代脂粉盒標本選取12件。


圖七:北宋繁昌窯白瓷點彩脂粉盒,高6.8公分,盒徑7公分,盒型為石榴狀,蓋殘為一半,凸起的臍部巧做蓋鈕,間以鐵色點彩,為繁昌窯中奇巧設計的高檔產品。



圖八:北宋青瓷點彩蒂鈕粉盒標本,盒蓋殘徑6公分,上刻蓮瓣,花梗作鈕,彷彿是一朵覆蓋的蓮花,獨具匠心。



圖九:宋湖田窯青白瓷印花粉盒標本,殘蓋徑7.8公分,釉青翠似玉,印花清晰。


圖十:宋青白瓷印花子母粉盒,盒徑8.1公分,高4.3公分,瓷質細膩、製作精巧、光照見影,盒內套有三個小盒,收藏界習慣稱「子母」,三隻「子盒」用花枝相連,蓋面有纏枝印花,釉面光潤。這類脂粉盒可把粉、黛與朱分別放在大盒的三個小盒內,用起來自然更為方便。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類標本我雖有幾件,但過於零碎,不夠直觀,最後還是借用了藏友這件完整子母盒圖片。



圖十一:宋代影青瓷印花粉盒標本,盒蓋殘徑7公分,呈花瓣形,印纏枝花。



圖十二:宋青白瓷印花粉盒,盒徑8公分,高5公分,六瓣花型,印花清晰,盒底印有「許家盒子」款記。這種女人味十足的設計,估計與古代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的構思有關,窯工可能會採用女人們心目中喜愛的款式模樣來製作盒子。因此,其藝術水準較一般日常用品檔次要高,非普通匠作。



圖十三:宋代青白瓷印花葉紋粉盒標本,盒徑7公分,印六瓣花卉兩朵,葉五片。



圖十四:宋湖田窯影青瓷瓜棱型粉盒,盒徑8 .9公分,高4.6公分,南瓜型有十六瓣瓜棱,釉面冰清玉潔,幽淡雅麗,著實可愛。


圖十五:宋湖田窯影青釉鳳凰紋粉盒標本,殘蓋徑8公分,印飛鳳紋,釉面美若翡翠。



圖十六:宋青白瓷印花標本,殘蓋徑7公分,釉白偏黃,印花繁縟,意境難測。



圖十七:宋青白瓷方形粉盒標本,殘徑7.2公分,存有三方,釉白偏黃,印纏枝花葉。



圖十八:宋代粉青釉印花粉盒標本,殘蓋徑8.5公分,粉青乳濁釉,釉面似璞玉,開大片,淺灰胎土,紫口,印花不甚清晰,通體透官窯氣息,應屬頂級粉盒類標本。



之所以選十多件宋代粉盒標本,主要是宋代盒子產量大,品種樣式多,特別是景德鎮還有專門從事生產盒子的作坊,從一些宋代墓葬和國內外遺址出土發現的景德鎮青白瓷盒分析,盒的底部往往印有「許家盒子」、「葉家盒子」和「段家盒子」等款記,標記款式相同,而姓氏不同,當屬不同作坊產品。瓷盒相對於當時金、銀、玉、雕漆等材料盒而言,價廉物美,更易於滿足社會需要。


宋代南方農業和手工業相對發達,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市場繁榮,社會富足,民眾生活情趣大增,坐落皖南的宣州一帶民間女性化妝亦普遍風行。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年08月23日 第七版)載:1975年,安徽文物工作者在皖南清理一座宋代墓葬時,出土一件隨葬品———影青釉粉盒,是墓主人生前盛放化妝品的用具。這件瓷質細膩、製作精巧、光照見影的青白釉瓷粉盒,通高3.7厘米,蓋徑8.1厘米,口徑7.3厘米,盒呈菊花形,子母口,盒內有3個小「碗」,用花枝相連,蓋面有纏枝印花,釉面光潤,造型別緻。出土時「碗」內還分別盛放有粉、黛和胭脂的遺留物。白色的粉是婦女用以面部上粉修妝的;黛是青黑色,用以描眉畫眼;紅色顏料的胭脂用來塗臉頰或嘴唇。古代婦女是以「白黑透紅」為健美之色,這件宋代影青釉粉盒的出土,不僅可以考證當時皖南婦女的生活習俗,而且還是一件精美的古瓷藝術品,甚為難得。

元代脂粉盒標本選取三件。


圖十九:元代青花纏枝花紋粉盒標本,殘蓋徑6公分,圓蓋主題紋飾為青花纏枝花卉,邊飾一圈忍冬,屬元青花典型紋飾風格。元青花存世量很少,在宣城舊城遺址能採集到元青花粉盒標本,也是件小小幸事。



圖二十:元代龍泉釉青瓷粉盒,盒徑9公分,高3.7 公分,釉面不夠均勻,蓋面無紋飾,工藝簡單但不失素雅。



圖二十一:元代青白瓷點彩三聯粉盒標本,青白釉殘件為三個小盒相連,一完整小盒直徑3 .7 公分,相連鈕斷裂缺失,可見褐色點彩。設計精巧,頗有創意。



分析這些標本,再結合宣城採集的其它元代瓷器標本,感覺在元代寧國府經濟仍相對比較富庶,官府與民眾使用的瓷器檔次都不低。尤其是元青花粉盒標本的出現,說明當時女性對化妝也非常講究和重視。雖然元代寧國府這方面的具體資料難以查找,但就整個元代社會而言,元代的雜劇散曲中卻能找到很好的旁證。散曲《擬美人八詠?春妝》:「自將楊柳品題人,笑捻花枝比較春,輸與海棠三四分;再偷勻,一半胭脂一半粉。」寫的是美人春妝完畢,手持柳條品評自己的容貌,自我感覺嫵媚姣好,竟然又拿海棠花枝和自己臉蛋兒比美,結果輸給了海棠,可美人不甘心,再一半胭脂一半粉的偷偷加妝。雜劇《王月英元夜留鞋記》中有王月英和母親在開封城中開一爿胭脂鋪兒,專賣胭脂、妝粉。另一雜劇《秋胡戲妻》記有農村貨郎亦同樣販賣胭脂、妝粉等女性化妝用品。


明代的脂粉盒標本選取三件。


圖二十二:明早期青花花卉紋粉盒標本,殘徑7公分,青花發色淡雅,纏枝花卉主次分明、瀟洒舒展,氣韻生動,呈現濃厚的傳統繪畫筆墨功力,絕非等閑之輩所為。青花瓷之美在於繪畫紋飾,主要看點即在於繪畫。


圖二十三:明嘉萬青花粉盒標本,盒徑9公分,下半部缺失不多,盒蓋只剩小塊,青花發色泛紫,屬嘉靖萬曆時期風格。



圖二十四:明晚期五彩花卉紋粉盒標本,殘徑9.1公分,主題紋飾為纏枝菊花,雖被水土侵蝕嚴重,但仍能看出本來的鮮艷彩頭,尤其是那紅彩,怕是比當時的胭脂還要鮮艷的多。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燕脂》一條中,將當時的胭脂分為四種:一種是紅藍花粉染胡粉而成,一種是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一種是山榴花汁製成,還有一種是紫礦染棉而成。其中第四種乃是上品,第二種也不賴,紅花和山榴花汁染成的就要次一點。到了明末,還有用紅花的渣滓製成胭脂,稱作「紫粉」,價格很便宜,鄉村裡買不起脂粉的貧窮姑娘,也可以用之來染紅雙頰,增添姿色。


清代脂粉盒選取一件。


圖二十五:清乾隆青花釉里紅堆塑菊花粉盒標本,盒徑7.8公分,青花繪長滿香草的東籬,籬上堆塑一枝青花釉里紅花葉的菊花,應取「採菊東籬下」之意,堆塑造型惟妙惟肖,瓷細釉白似羊脂,品質非官窯恐難為也。



撫摸這些在宣城舊城改造工地採集到的胭脂粉盒標本, 恍如還飄蕩著沁人的芳香,多少歲月揮之不去,多少紅顏隨風而逝,這盒中脂粉滋潤過多少丹唇粉腮?這小小的盒兒又曾發生過多少桃紅柳綠的故事?如今如煙往事雖無法演繹, 但我們卻可以從古詩詞中來品味意境。是「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還是「紅顏留香千年韻,珠唇誘色佳人來」?是「懶起畫蛾眉,花面相交映」?還是「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把玩這些歷盡歲月滄桑的粉盒標本,免不了還會產生研究和探尋的興趣,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瀟洒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這裡泛指的「蘇小」到底是哪位美女?妝應該畫的不錯吧?她的脂粉盒亦應很漂亮; 特別是採集到宋代的高檔粉盒標本那麼多,美人們的數量也不會少吧?……端詳這些器型嬌小玲瓏、構思奇巧、製作精緻盒子,它們大部分雖已被歲月擊碎,然「粉」香猶在,古韻猶存,每一隻盒內依然充盈著古宣州女性那亘古未變的妍麗與溫柔。


參考書目:


1、中國硅酸鹽學會編《中國陶瓷史》;


2、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3、戰國?楚?宋 玉《大招》;


4、中華書局印《唐書》等。


(作者系宣州區農業委員會黨委副書記,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胭脂盒碎「粉」留香 ——「片面之瓷」話宣城之五(上)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