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蕃古道:一條隱沒的進藏路線

唐蕃古道:一條隱沒的進藏路線

撰文 吳濤 編輯 張琳

公元 641 年,文成公主告別了都城長安,踏上遠赴西藏雪域的征程,送親隊伍過咸陽,入河州,走上了一條蜿蜒6000 多里的古道。如今,經格爾木、過那曲的青藏鐵路運轉多年,而與之相距約百公里的唐蕃古道已沒入了歷史的塵埃,被很多人遺忘於群山之中,但沿途還留存著不少舊時的驛站、城池、寺廟、石刻、村舍等,記載著千百年來深厚的歷史文化。

和親之路:唐代公主們的遠征

唐蕃古道古時稱為「迎佛路」,也叫饅頭嶺(古)驛道,全長 3000 多公里。這條古老的線路起自李唐都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向西北方向過渭河,到咸陽,經過著名的「馬嵬驛」,穿法門寺,過大震關,經河州(甘肅臨夏)渡黃河進入青海境內,然後到西藏。唐蕃古道的一半以上段落都位於青海,很多人尋訪唐蕃古道,都將重點放在從西寧到玉樹這一部分,將西寧作為出發點,翻日月山,訪倒淌河,進入三江源自然保護區,顛簸至牛頭碑合影,之後到達玉樹,即算功德圓滿。

唐蕃古道是一條 1300 年前就存在的進出西藏的交通大道,完整的線路其實是一路到達吐蕃邏些(今西藏拉薩),向西南還可以通往尼泊爾、印度等國家。這條道路是藏漢重要的貿易通道,絲綢、茶葉與藏區優良的馬匹是路上最常見的貨物,因此歷史上又有「絲綢南路」之稱,也有人將它與茶馬古道聯繫在一起。

這條古道上最有名的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和親的歷史往事。松贊干布經過連年征戰,建立起吐蕃王國。此時,大唐正處於「貞觀之治」的盛世,松贊干布欽佩唐王朝的興盛以及先進的文化,為了使吐蕃更加富強,公元 640 年,他派使者出使長安,向唐朝皇帝求親。此時唐朝建立不久,唐太宗李世民希望與各少數民族交好,於是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親,雙方結為甥舅之邦,成了一家人。唐景龍四年(公元710 年),唐朝與吐蕃再次聯姻,金城公主沿著當年文成公主走過的道路入藏,嫁給藏王赤迭袒贊。途中,她發現了當年文成公主留下的九尊佛像,便令人在此建造寺廟,賜名「文成公主廟」。

文化之路:聯通中原和雪域的想像

唐蕃古道是古代西域文明、中亞文明、南亞文明與華夏文明溝通的重要通道,沿線的文化交流非常頻繁。據譚立人、周原孫在《唐善交聘表》中統計,僅唐代,自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至公元846年吐蕃王朝結束,200多年間,雙方使臣往來有 290 多次。這條進藏的古道,將大量中原文化帶入西藏,促進了漢藏文化的大交融。

攝影/吳濤

從松贊干布開始,漢藏之間的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兩地的社會風俗也在互相影響。文成公主入藏後,松贊干布看到文成公主身穿錦鍛,十分艷羨,帶頭「亦釋氈裘,襲紈綺,漸慕華風」。當時吐蕃人為了防風沙,用一種赭色糖質物塗抹在臉上,並以此為美,因為文成公主不喜歡這項風俗,於是松贊干布下令禁止「赭面」,而這一習俗卻傳到了長安,成為流行,白居易的《時世妝》中就有這樣的詩句:「元和妝梳君記取,髻堆面赭非華風。」

塔爾寺 攝影/吳濤

文成公主和親時,為西藏地區帶去了大批工匠、藝人,以及大量綢緞、典籍、醫書、糧食等,讓當時的漢藏文化得以交流、融合。後來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修建布達拉宮,不少來自中原的工匠也參與其中。布達拉宮依山而建,牆體澆注鐵汁用來加固,這種鐵汁澆注的技藝正是唐朝建築的工藝,布達拉宮外挑的屋檐同樣有著漢族建築風格的遺痕。值得一提的是,文成公主入藏時,隨身攜帶了一尊由印度贈送給大唐的釋迦牟尼 12歲身量的銅佛像,是三座名貴的釋迦牟尼佛化身像之一,如今保存在拉薩大昭寺中,這使得吐蕃的佛教和漢族地區的佛教關係更加密切。赤德松贊時,佛教在藏區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漸本土化。

風光之路:與人文傳奇相伴的高原奇景

唐蕃古道是一條通往青藏高原的「天路」,隨著海拔的攀升,沿途有許多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雪山、高山草原、湖泊等,自然風光原始、壯美、純凈。青海樂都詩人錢茂才曾作詩描繪古道的景象:「曲徑行回兩城間,斜陽卸影鳥飛還。雲重峭壁青千丈,風皺奔流綠一灣。踏破丹梯崖似岩,鑿開石鎖坦為關。往來茶馬從此過,地大勢高一線川。」

從西寧過青海湖,要過日月山。唐代以前,因為這裡的山石都是紅色的,故名「赤嶺」。它是青海內陸河與外流河的分水嶺,也是唐朝與吐谷渾、吐蕃的分水嶺。相傳,文成公主一行人從長安出發,經青海涉湟水,抵達赤嶺,再往前便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公主站在赤嶺上,向長安的方向望去,思鄉之情湧上心頭,不禁凄然淚下。她拿出臨行前唐王賜予的日月寶鏡,據說此鏡可照出家鄉景象,不料鏡中卻空無一物,一氣之下,公主將寶鏡摔到山下,赤嶺自此更名為「日月山」。

文成公主廟 攝影/吳濤

唐蕃古道在青海的段落,經過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沿途風光無限,可以看到藏羚羊、狼、狐狸等各種高原動物,以及各種飛鳥。我們還可以看到被稱為「查靈海」(藏語意為「白色長湖」)的扎陵湖與鄂陵湖,它們是黃河上游最大的一對淡水湖,湖中棲息著很多珍稀的飛禽,周邊的草原碧綠如洗,牧人和牛羊悠哉游哉。

Tips

古道擷珍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陝西省寶雞市,據傳始建於東漢明帝十一年(公元 68 年),約有1700多年歷史,被稱為「關中塔廟始祖」,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為佛教聖地,2004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九大奇蹟」。

法門寺地宮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佛塔地宮,出土了釋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銅浮屠、八重寶函、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佛教至高寶物和兩千多件大唐國寶重器。

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因山形似麥垛而得名。麥積山石窟始建於公元 384—417 年, 現 存 221 座洞窟、10632 身泥塑石雕和 1300 余平方米壁畫,被譽為「東方雕塑藝術陳列館」。

炳靈寺石窟

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里處的積石山大寺溝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開鑿,正式建立於西秦建弘元年(公元 420 年),現存窟龕183個,有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 900 平方米,分布在高 60 米、長約 200 米的崖面上。2014 年 6月22日,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倒淌河

從青海的日月山南行約十餘公里,可以看到一條小河自東向西流去,而日月山的東邊幾乎所有的河都是向東流的,所以這條小河被稱作倒淌河,是一條流入青海湖的內陸河。傳說中,這條河是當年文成公主的淚水流淌而成的。

三江源

位於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它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大河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和生態最敏感的地區。

牛頭碑

位於青海瑪多縣扎陵湖與鄂陵湖邊的巴顏郎瑪山(當地人稱「牛頭山」)上,立有表示黃河源頭的「華夏之魂河源牛頭碑」。

勒巴溝

位於青海玉樹通天河畔的群山間,「勒巴」在藏語里寓意美麗、吉祥,溝內有十多處岩畫,圖案以佛像、菩薩、香客、瑞獸等為主。

文成公主廟

建於唐代,已有 1300 多年歷史,據說文成公主通過唐蕃古道進藏途中曾在此停留,傳授給當地藏民耕作和紡織的技術,文成公主離開後,藏民便依據公主的畫像,在石壁上鑿石造像。現在寺廟中有很多年輕的和尚,在這裡學習佛法和其他文化知識。

新寨瑪尼堆

位於青海玉樹的新寨瑪尼堆,由無數瑪尼石堆砌在一起,據統計,上面的經文字數超過 200 億,被稱為「世界第一石刻圖書館」,並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為「世界最大的瑪尼石堆」。

新寨瑪尼堆始建於 1715 年,奠基人是結古寺的一世嘉那活佛宗求帕文,因此也稱「嘉那瑪尼堆」。瑪尼堆東側有八座白塔和巨大的轉經筒,有很多來自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的藏族同胞虔誠地繞著瑪尼堆轉經。

大昭寺

位於拉薩老城區的中心,由松贊干布建造,元、明、清歷朝屢加修改擴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大昭寺在藏傳佛教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寺內供有松贊干布及尺尊、文成公主塑像。

古道美食

唐蕃古道穿越中國西部陝、甘、青、藏幾省區,一路各種美味小吃數不勝數,沿途饕餮前行,令人流連忘返。

陝西

陝西小吃歷史悠久,種類多樣,著名的有肉夾饃、哨子面、羊肉泡饃等。

甘肅

蘭州的牛肉拉麵名揚天下,手抓羊肉等亦令人回味。甘肅的瓜果也很有名。

青海

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風味小吃頗多,釀皮、拉條、面片及大塊的煮羊肉等都值得品嘗。

西藏

藏族美食很有地域特點,其中酥油茶、青稞酒、糌粑、酸奶、藏式牛肉餅、氂牛肉、烤羊排等比較有代表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圍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打動你的神話故事有哪些

TAG:圍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