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情緣——林則徐與唐樹義的交集過往

山海情緣——林則徐與唐樹義的交集過往

原標題:山海情緣——林則徐與唐樹義的交集過往


清道光六年(1826),賦閑10年,修身養性、養精蓄銳的貴陽舉人唐樹義(字子方),仕途終於有了響動,以「大挑一等」,分赴湖北,補知縣用。是年,因協辦審案有功,破格補任咸豐知縣。隨後,相繼任監利、江門知縣。


人生有許多不可預知的機緣。



也許,生於大山皺褶之中、33歲踏上仕途的唐子方,並沒想到此次出山,竟與誕生東海之濱、因虎門銷煙成為民族英雄的林則徐不期而遇,成就一段感人肺腑、鮮為人知的山海情緣。

林則徐(1785.8.30-1850.11.22),福建侯官(今福州市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等,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有「民族英雄」之譽,號稱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則徐之名,頗有講究。則乃學習、效法。徐,指福建巡撫徐嗣曾,字元撫。則徐,即以巡撫徐嗣曾為榜樣。


緣何字取少穆,石麟,說的是,林則徐出生當晚,其父林賓日「夢中親見鳳凰飛」,聯想到「天上石麒麟」之類的南朝才子徐陵(字少穆),以為吉兆。於是,給兒子取名「則徐」之餘,又取字「少穆」、「石麟」。


還有一種說法是,林則徐出生時,有個不同尋常的巧合。


當天(八月三十日),烈日似火,酷熱難當。林賓日見妻子分娩在即,接生婆也進了門,便去鎮上,意欲買點龍眼等滋補品回來。這當兒,福建巡撫徐嗣曾下鄉察看災情回衙,差役一路鳴鑼喝道,隨從擁簇於大轎前後左右。行至半路,突然陰雲密布,雷聲轟隆,頃刻間,暴雨如注。徐嗣曾是個體察民情、關心下屬的好官,當即吩咐眾人找地兒避雨。可曠野茫茫,全無棲身之所,唯見山嶴邊有間破舊小屋,於是眾人趕緊去檐下暫避。


突然,屋內傳出一陣嬰兒墜地的呱呱哭聲,林賓日也正巧此時趕了回來。但見一位堂堂二品紅頂花翎大員,居然站立在自己家門口,吃驚之餘,顧不得滿地水汪泥稀,便俯身跪拜。徐嗣曾見狀,雙手將林賓日攙扶起,說:「古人云:『天生萬物,唯人為貴。』你為大清國生了一個子民,說不定,將來還是棟樑之材呢,不能拜、不能拜,本官應該祝賀你才是哩!」林賓日見這位巡撫大人和藹可親,全無半點官架子,十分感動。為紀念這次千載難逢的奇遇,給兒子取名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則」,即「效仿」的之意,徐,即徐嗣曾,意在讓兒子以徐嗣曾為榜樣,日後,做個憂國憂民的好官。



林則徐出生地


當年,林賓日在私塾任教。


儘管家境寒苦,但林賓日非常重視教育。四歲時,便將林則徐攜入塾中,教其識字。

林則徐天資聰穎,八、九歲,就在學堂上寫出「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震驚四座。在私塾,常以佳作得到獎金。


眼見家境依然貧窮,有人曾叫林則徐及早從業,以改變家庭窘境,但林賓日不允,他堅信,兒子日後必將飛黃騰達,功成名就。


嘉慶十一年(1806),林則徐擔任廈門海防同知書記,專責處理商販洋船來往、米糧兵餉等文書記錄。任內,得到汀漳龍道百齡和福建巡撫張師誠賞識,遂成張師誠幕僚。


張師誠位極人臣,對典章大政等政治學問均有所知,他將自己公事上的知識、權術,一一傳授林則徐,甚至在嘉慶十四年八月(1809年9月),鎮壓海盜蔡牽時,亦攜林則徐一同隨往,令林則徐間接參與鎮壓。張師誠事後稱讚:「是役也,僚屬睹余督剿之勞,僉謂非余先得賊蹤,飛檄催戰,未必能如斯神速。」


同年底,張師誠推薦林則徐父親林賓日為將樂書院主持,林家經濟得以改觀。後林則徐又在是年參加燕京會試,可惜仍是落第,依然留在張師誠幕府當幕僚。


嘉慶十六年(1811),27歲的林則徐赴京會考,殿試高居第二甲第四名,選為庶吉士,授翰林編修。


連考三次的林則徐,終於一舉成名,從此踏上官宦之途。


道光十年(1830)秋,林則徐任湖北布政使。


翌年春,調任河南布政使,擢東河河道總督。從六月到次年七月,不到一年間,林則徐的官位頻頻變動,先後任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


面對河道等關係民生的重大問題,他決心「破除情面」,「力振因循」,以求「弊除帑節,工固瀾安」。為治理黃河,他頂風冒雪,步行數百里,對備用的幾千個治水商梁秸,逐一檢查,並查看沿河地勢,水流情況。


林則徐治水圖


正是在此期間,唐樹義與林則徐有了交集。


當年,湖北監利任內,荊江決堤,洪水泛濫。唐樹義以保一方平安為己任,一面賑災、安置災民,一面籌集巨資重修大堤。堤剛築好,又逢暴雨,江水幾次漫過堤壩。


唐樹義身先士卒,親自率部來到堤上,捧土負薪,誓死保護新堤。


突然,狂風大作,巨大的波浪,猛撲堤壩,危在旦夕。唐樹義臨危不懼,中流砥柱般立於水中,鎮定自若,於是,潰散的人群,又聚攏過來,落石沉船,奮力抗洪。須臾,風向逆轉,雨勢趨緩,江堤得以鞏固。


唐樹義成了民眾眼裡的「神人」。


因防汛之功,清廷賞其知州銜,晉陞漢陽府同知。


抗洪搶險取得重大勝利,軍民人等無不歡欣鼓舞。


佇立21世紀的今天,我們無法臆想當年是否也有表彰,頒獎之類集會,抑或座談先進事迹什麼的,但透過歷史的煙塵,依稀可見洪水消退之後,沿江兩岸,那一張張疲憊的臉上,綻開劫後餘生的幸福和喜悅。

可以肯定的是,身為「省級」上司,林則徐得知唐樹義抗洪搶險中臨危不懼的感人事迹,一臉欣慰,印象深刻,對這個臨危不亂,鎮定自若的下屬,讚賞有加。



林則徐親臨銷煙現場


道光十五年(1835),經林則徐、裕泰舉薦,唐樹義入京覲見道光帝,並得到賞識,升任甘肅鞏昌知府、代理道員。


道光十八年(1838)11月15日,林則徐受命欽差大臣,赴廣州查處禁煙。他沿途深入多家煙館調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弄清了廣州受到鴉片毒害的情況,於次年正月(1839年3月),抵達廣州。


3月19日,林則徐會同鄧廷楨等,傳訊十三行洋商,責令轉交諭帖,命外國鴉片販子限期繳煙,並保證今後永不夾帶鴉片。


為表明禁煙決心,林則徐擲地有聲:「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人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但外商拒絕交出鴉片,經過堅決鬥爭,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鴉片販子,收繳全部鴉片近2萬箱,約237萬餘斤。



林則徐虎門銷煙


6月3日,在虎門海灘,林則徐將收繳的鴉片,當眾銷毀。

道光十九年(1839)3月18日,林則徐發布兩個諭貼。


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


3月21日,下令包圍商館。


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國鴉片販子顛地。


林則徐在廣州的禁煙功績,最初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充分肯定。期間,林則徐過55歲生日,道光親筆書寫「福」、「壽」二字大楷橫匾,差人送往廣州,以示嘉獎。


後來,英軍進攻廣州未能得逞,沿海岸北上,於7月5日攻佔定海,8月9日抵達天津大沽口,北京受到威脅。


這時,驚惶失措的道光皇帝,倏然翻臉,在琦善等妥協派的誣陷、打擊和指責下,不到一年間,先後三次將林則徐革職。


1840年6月28日,道光皇帝最後下旨,革去林則徐「四品卿銜」,「從重發往新疆伊犁,效力贖罪」。


於是,禁煙功臣,愛國英雄林則徐,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忍辱負重地踏上戍途。與妻子古城西安告別時,滿腔悲憤地寫下了「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既是愛國情感的抒發,也是性情人格的真實寫照。


同年9月3日,林則徐被貶新疆途中,經過蘭州。


林則徐赴戍新疆途中


此時,唐樹義正在蘭州道道員任上。


林則徐受到陝甘總督富呢揚阿(號海帆)、甘肅布政史程得潤(字玉樵)、蘭州道道員唐樹義的盛情款待。


林則徐是唐樹義仕途上的貴人,有知遇之恩,同時,唐樹義曾經是林則徐的部下,如今,貴人身處逆境,豈能怠慢,林則徐抵達蘭州前三天,唐樹義便派出專人,遠行百里之外,恭候迎接。


蘭州逗留期間,富呢揚阿、程德潤、唐樹義在遐邇聞名的名園——「若己有園」設宴,為林則徐接風洗塵,程以詩為贈。


林則徐以程詩原韻,回贈七律二首。


其一


短轅西去笑羈臣,將出陽關無故人。


坐我名園觴詠樂,傾來佳釀色香陳。

開軒觀稼知豐歲,激水澆花絢古春。


不問官私皆護惜,平泉一記義標新。


詩中名園,即若己有園。


其二


我無長策靖蠻氛,愧說樓船練水軍。


聞道狼貪今漸戢,須防蛋食念猶紛。


白頭合對天山雪,赤手誰摩嶺海雲?


多謝新詩贈珠玉,難禁傷別杜司勛!


詩中,林則徐表達了身遭不幸,心繫國家的隱憂。並借李商隱《杜司勛》一詩詩意,表達了他對程德潤的感謝之意和惜別之情。


在蘭州,唐樹義是否有詩相贈林則徐,不得而知,但林則徐卻寫詩贈唐樹義,即《題唐子方觀察(樹義)<夢硯圖>》敘事兼具抒情,長達34行。

我辭炎州歲辛丑,未及端溪訪石友。


懷中鐵硯坳而黝,心欲磨穿事則否。


尺棰寸刃不入手,草檄飛書復何有。


硯匣塵封已蒙垢,投筆關門荷戈走。


舊雨逢君意良厚,肝隔交傾話杯酒。


示我古硯雲腴剖,爾縷因緣嘆非偶。


忠愍所貽屬君受,夢魂乃告高堂叟。


時在春季日十九,市肆售來記誰某。


豈知英靈默相誘,擇人而畀待良久。


路隔珠江與峽口,夢硯得硯無先後。

回想孤忠昔授首,雪聲堂暗風悲吼。


三十二策空覆瓿,石不俱焚獨汝壽。


百七十年神鬼守,毅魄忠魂隨不朽。


君能寶此若瓊玖,際遇清時踐台斗。


判事昔稱民父母,草奏今登帝左右。


名父之子薪克負,明德達人天所牖。


籌筆宣毫慎勿苟,傳世硯田勝千畝。


馮飛先生對此詩有較為準確的解讀,他認為,林則徐那飽含深情的筆觸,並不僅僅在「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情感層面徘徊停留,而是另有深意蘊含於字裡行間。尤其最後兩句,頗值後人用心揣摩、掂量——「名父之子薪克負,明德達人天所牖」。是林則徐對唐父陽山公當年「盡忠哀絕」一事,表達對成山唐氏的敬佩。而「籌筆宣毫慎勿苟,傳世硯田勝千畝」。不僅有民族英雄對唐氏家風的鼓勵和讚賞,更包含著一代英豪林則徐對唐氏後人的祝福!


筆者對馮先生的解讀,深以為然。


林則徐在蘭州前後逗留8天,疲憊的身心,均得到了較好的休整。


蘭州別後,唐樹義與林則徐的緣分,仍有延續。


道光二十六年(1846)清廷重新重用林則徐,命其任陝西巡撫。興許是考慮到林唐素有交集吧,朝廷調唐樹義赴陝西,與林則徐搭檔,任陝西按察使兼布政使。


4年後,即道光三十年(1850),朝廷第二次命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西處理太平天國叛亂。


唐樹義沒料到,與林則徐就此一別,竟成了永訣。上任途中,林則徐因辛勞成疾,病逝於普寧行館。享年66歲。


時光又逾4年(咸豐1854)正月二十三日,太平天國軍進攻武昌,唐樹義部全軍覆沒,遂於湖北金口寫下《上文宗皇帝遺疏》,縱身一躍,投江殉國。卒年62歲。


也許,唐樹義臨江一躍的瞬間,想起了許許多多的往事,比如親人故舊,比如成山別業,比如抗洪搶險等等。而諸多故舊中,他無疑想起了林則徐,這個他官宦仕途的「伯樂」,為官做人的楷模。抑或,正是林則徐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近乎完美的人格魅力,鑄就了唐樹義赤膽忠心、視死如歸的凜然升華。


民族英雄林則徐,一代廉吏唐樹義,一個鞠躬盡瘁,逝世履新之途;一個死而後已,憤而投江,雖各自精忠報國的形式有所不同,但他們肝膽相照,惺惺相惜的山情海誼,至今仍被世人傳為佳話。


(來源:《貴州政協報》·劉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他山之石】如何做好新建專題博物館藏品徵集——以隆平水稻博物館為例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