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婦女海邊「砍石頭」1小時賺10元,卻撐起18億元大產業

婦女海邊「砍石頭」1小時賺10元,卻撐起18億元大產業

2018年1月13日,一名婦女在山東乳山牡蠣養殖基地分揀剛剛收穫的牡蠣。每年的11月到次年4月是牡蠣收穫期,這期間很多當地留守婦女會在養殖基地打零工,負責對打撈上岸的牡蠣進行初步分揀,按照每小時10元計算工錢,日賺80元左右。

婦女們正在敲打的東西,渾身覆蓋著泥土,看上去就像一塊塊的石頭。

這些類似石頭的東西是從養殖基地剛剛撈到碼頭的牡蠣,為了打撈它們甚至得動用大噸位塔吊。

每天牡蠣從船上卸到碼頭後,男性勞力負責把拖到岸上的牡蠣傾倒出來,再由婦女們一個一個進行分揀。

遇到相連的牡蠣就用斧頭剁開,使其形成單獨個體。牡蠣生命周期非常頑強,離開海水後可以存活一星期,正是這樣的頑強生命力使得冬季收穫的牡蠣非常適合快遞運輸。

乳山有「中國牡蠣之鄉」養殖牡蠣的歷史超過20年,養殖品種以太平洋牡蠣為主,採取筏式養殖方式。

牡蠣養殖面積達8萬畝,產量超30萬噸,產值18億元,養殖面積和產量在全國縣級單位名列第一位。

所謂籠式養殖就是把牡蠣幼苗放入養殖籠,靠著兩個浮球在海水中生長,成熟後由人力打撈上岸進行分揀加工。圖為老人在整理養殖籠,每天70元工資。

這些黑色球體就是浮球,養殖籠就是靠著它們產生的浮力沉在水中。

由於每天打撈上岸的牡蠣多達數噸,一般需要動用專門設置在碼頭的大噸位塔吊進行吊運。

婦女們分揀完成的牡蠣由吊車裝滿車廂運往基地進行裝箱外運或者深加工。

據了解,乳山海岸線全長199.27公里, 15米等深線以內淺海可養殖面積達100多萬畝,養殖海區全部達到國家一類海水水質標準,海洋基礎生物繁殖旺盛,非常適合牡蠣生長,牡蠣產業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攝影 的精彩文章:

夫妻開流動餐車鄉村烹飪喜宴,好日子賺兩三千

TAG:新聞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