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8展AR/VR扎堆亮相傳達了哪些行業趨勢?
科技三分鐘
每天花3分鐘
了解最新的行業資訊
近兩天,在美國內華達州拉斯維加斯的第51屆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CES2018)正如火如荼,門庭若市。來自各國的科技巨頭紛紛展示或推出了最新最炫酷的AR/VR設備。並呈現不同領域的軟體廠商與硬體廠商跨界合作的情況。現在,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展會上亮相的AR/VR產品,以及其所傳達的新的行業趨勢。
在本屆CES展開幕首日,HTC就舉辦了Vive新品發布會,正式推出了Vive專業版(Vive Pro),其在顯示、系統支持、無線技術等方面有著諸多升級。
Vive Pro所配備的雙 3.5 寸 AMOLED 顯示屏,雙眼解析度達到2880 x 1600,相較於上代的 Vive 提升78%。併兼容SteamVR 2.0 追蹤定位系統,可藉助四個基站進行追蹤。這款VR頭顯最亮眼的就是配備了英特爾WiGig技術的無線設備,可在無干擾的60GHz頻段以更低的延遲與更高的性能實現Vive Pro的無線化連接操作體驗。
在CES展會上,聯想正式發布了Daydream平台首款OEM廠商打造的VR一體機 「Mirage Solo」 ,其配備的高通驍龍835晶元、谷歌WorldSense 6DOF位置追蹤系統、3DOF無線運動控制器、藍牙5.0傳輸令這款VR頭顯十分搶眼。聯想Mirage Solo還藉助谷歌Daydream平台上250款應用和遊戲,為用戶提供YouTube VR、街景、照片和實境教學(Expeditions)等谷歌應用服務。
此外,聯想還在CES展會上展出了一款AR眼鏡C 220,這款AR眼鏡是去年CES展推出的C 200的升級版。其仍是一款採用分體式設計的單目AR眼鏡,並預留有介面可連接智能手機等設備。令人驚訝的是,其整體重量僅60克左右,電池容量卻達到了8000毫安。其藉助聯想 NDB Martin AI 軟體, 可識別包括各種圖像和建築圖紙的近20中物體。
在本屆CES展會上,小米科技還聯合Facebook旗下的Oculus共同打造Oculus GoVR一體機和小米VR一體機兩款設備。二者均搭載高通驍龍821晶元和WQHD液晶顯示屏,併兼容所有Gear VR內容。同時,小米VR一體機還同時兼容小米VR SDK和Oculus Mobile SDK及Oculus精品遊戲和應用。
這本次兩家VR硬體廠商的合作中,小米為Oculus提供硬體代工支持,Oculus為小米提供Oculus Mobile SDK套件和應用內容。VR硬體廠商、VR平台廠商之間的強強聯合,這是今年CES展會上所呈現的一個主流的行業趨勢。
在本屆CES展會上,小派科技展示了其最新的8K解析度VR頭顯「小派8K」,其雙眼3840*2160(單眼4K)的高解析度顯示,以及達到200°接近人眼的視場角FOV,成了頗為引人關注的一款VR頭顯。同時,小派8K還內置Outside-in定位追蹤技術,預留兼容Inside-out 追蹤擴展。在內容方面完全兼容Steam VR,Oculus Home等主流內容平台。值得注意的是,小派8K採用了模組化的設計,可兼容眼球追蹤模組、氣味感知模組等炫酷的模組。
在本屆CES展會上,國內VR硬體廠商Pico展示了在去年12月份剛發布的全球首款頭手6DoFVR一體機Pico Neo。其配備的高通驍龍835平台、3K 高清顯示屏、支持256GB擴展存儲都頗為亮眼;國內AR硬體廠商亮風台展示了最新AR眼鏡 HiAR G100,其搭載通訊協作軟體 HiLeia,支持觸控操作、語音指令;網易嚴選也跨界推出了售價不到30美元 的AR眼鏡盒子HoloKit。
在眾多AR和VR頭戴設備和技術亮相之外,谷歌還帶來了兩款VR邊緣產品,分別是與聯想合作的Mirage180、與小蟻合作的Yi Horizon 180的VR相機;英特爾推出了VR設備無線接收器TPCast,為VR硬體公司提供了完整的無線VR解決方案;國內VR硬體廠商大朋VR展示了去年12月份推出的ProjectSkyfall「天幕」大空間系統,致力於為20人以上300~800平米的大型VR體驗空間提供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以此來看,本屆CES展會來自國內外的AR/VR技術和設備廠商,均展示了其最新的硬體設備和行業技術解決方案,這為參會者和眾多媒體帶去形式各異的體驗之外,也在明確傳達出2018年移動AR/VR行業的發展趨勢。這些趨勢主要表現為:AR/VR頭戴設備的無線化、眼球追蹤、手勢識別等新交互方式的出現;VR模擬器將VR體驗與健身等生活體驗緊密相連;觸覺反饋、超聲波、熱風形成深層次的AR/VR觸覺感知體驗;AR/VR設備集成了語音助手,形成視聽結合的虛擬體驗。
本文來源網路
協會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谷歌、Facebook和華為向華盛頓大學捐贈600萬美元推動AR/VR研究
TAG:VR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