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戊戌變法時 康有為建議遷都去上海 全國要建10個都城

戊戌變法時 康有為建議遷都去上海 全國要建10個都城

康有為第二次向皇帝提出遷都的建議,是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

戊戌年。

自《馬關條約》簽訂、「公車上書」以來,已經過去了三年時間。在這三年時間裡,英法德日俄各國對我國領土鯨吞蠶食,大清已經來到被瓜分豆剖的邊緣。

直到生死關頭,清政府這才想起來,再不變法,就要亡國了。

這場由光緒皇帝發起並主導的戊戌變法,康有為是一位踴躍的參與者。維新百日,康有為本人及代人起草的奏摺,就不下數十件,涉及到了新政改革的方方面面。在這其中,就有一項建立新國都的提議。

在康有為看來,現有的所有東西都太舊了。舊政、舊法、舊俗、舊學、舊人、舊物、舊都,凡舊之事物,皆一應摒除。而北京這座千年古城,舊得已經承載不起大清中興的希望,自然也在他廢棄的名單之上了。

「夫京都建自遼、金,大於元、明,迄今千年,精華殆盡。近歲西山崩裂,屢年大水,城垣隳圮,閭閻房屋,傾壞無數。甚者太和正門、祈年法殿無故而災,疑其地氣當已泄盡。」

既然北京地氣精華都已漏光,因此,康有為在七月所上的《請設新京折》里,開宗明義,指出他理想中合格的首都應該具備的特點。

「竊維王者建都,必宅中圖大,為民所止,以招廣徠,而觀萬國。」

康有為認為,大清設立新都,需滿足這樣兩個條件,一是「宅中圖大」,二是「為(維)民所止」。

什麼是宅中圖大呢?宅中圖大,是指居於一國之中央,以謀劃四方。我們之前說過,洛陽是中宅天下,長安虎眂天下,北京則身坻天下之瓶口。北京地處北方,在此建都的目的,是據天險以控遼漠,顯然不具備宅中圖大的優點。

而維民所止,則意指能夠吸引民眾定居,蓄養人口的地方。康有為覺得,那時北京的交通條件不太好,氣候又差,尤其是(對他這個廣東人來說)太冷了,吸引不了人才前往,只是「據亂世憑險之都,非昇平世阜民之地。」

既然康有為說北京不行,那總得跟大家說清楚到底哪裡行。上一次,康有為說秦中是個好地方;而這一次,他卻建議光緒遷都去上海。

當然,康有為覺得上海還太小,因而在奏書里請光緒在中國的東海邊畫一個圈。圈定上海到蘇州之間,方圓兩百里的一塊地盤,來營造大清的新都。

光緒看到奏摺,或許會問,等等,你之前說了一大通遷都到西安的好處,怎麼這次又要遷到上海?況且上海在東部沿海,都不算「宅中」,又如何「圖大」?

康有為解釋說,「長安自古為帝王居。而今者山皆剝皮,地不華膴;涇渭淺而流小,河運險而難通;距海遼遠,交輸不便;乃陸爭時之都會,而非海通世所宜也。」

原來,與公車上書那時相比,康有為現在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他說,陸地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是海洋時代,大國要爭海利,首都就得設在沿海。之前上書建議遷都西安,只是權宜之計,因為「不能自強者,恐為列強所挾制,宜深入內地。」而如今光緒已經下詔變法,那麼「能變法自強者,與外國相流通,宜近海濱。」

上海能內收長江萬里精華,外爭太平洋海權利。而且,要是把整個太平洋視作中國版圖,上海不正是「中宅天下」?

康有為遷都上海之議,乍看之下好像有點道理,但仔細一想,卻是比之前遷都西安的理論還要不靠譜。

別的先不論,單說近代以來,大清每提遷都,主要矛盾都是北京距離海口過近,只有天津緩衝,容易被洋人所挾制。一旦與列強起軍事衝突,後果便是割地賠款。

而上海連一點緩衝都沒有,直接就是個瀕臨海洋的大都會,比之北京,更加無險可守。

康有為說,「能變法自強者,與外國相流通,宜近海濱。」但光緒僅僅是下了個詔書,宣布開始變法而已,到底中國能否自強,尚是不定之數。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以光緒手中的權力,和他手下的班底,變法根本不可能成功。

所以,大清是宣布了變法,但來自西方列強的威脅解除了嗎?答案是沒有。

更不靠譜的是,康有為這次提出的遷都方法,也是幾乎沒什麼可操作性。

「皇上若採行之,先派重臣經營,畫圖定界。開十二之鐵軌馬路,疏萬千之通道廣門。以太湖為池,以松江為渠,營行宮於虎邱,拓公園於君山。凡國有物,次第建設。皇上簡其徒御,先為巡幸。及文物咸備,乃定為京邑,遷渙其居。其今京師,以為北京,置留守焉。」

意思是,皇上,你先偷偷派個人去上海建設新都,規模越大越好,但別讓太后知道。等新都建好了,你就以南巡為名,輕裝簡從過來上海,然後發一紙詔書昭告天下,宣布上海為新的國都,同時保留北京為陪都,那麼遷都之事可成。

出門旅個游,國都就遷了。讓人想起康有為之前對榮祿說的,「殺幾個一品大員,法就可以變了。」

除此之外,康有為還建議大清一共要建立十個都城。除了上海建設的新都,大清原有的都城興京、盛京、北京之外,再以武昌為中京、成都為西京、廣州為南京、蘭州(或西安)為西北京、拉薩為藏京、伊犁(或迪化,即烏魯木齊)為西城京。雖然也不知道搞這麼多都城有什麼用,但聽起來確實比較酷炫。

光緒讀到這裡,不知道會不會很無語。

康有為這封奏摺,是七月二十日後所上,此時距離慈禧發動戊戌政變還有十多天事件。考慮到當時一觸即發的緊迫形勢,康有為這時建議遷都,恐是另有所圖。

在公車上書時,康有為是一介書生,不知光緒無權。而戊戌年後,隨著康有為對朝政了解的深入,他已知道「上果無權」,光緒只是慈禧手中的傀儡。

在北京,大清舊官僚勢力盤根錯節,全都是變法的掣肘。因此康有為建議遷都上海,恐怕不是沒有考慮到洋人的威脅,反而正是想利用洋人在上海的勢力,先將光緒從慈禧手中解放出來。至於列強要為此開出什麼價錢,那些日後再說。

不過,面對強大的守舊勢力,加上光緒的一些變法措施已經觸怒了慈禧,留給維新派的時間已經不多。康有為提議遷都上海,其實也是急不擇途,才出此下策,沒有辦法的辦法而已。

另外,康有為這份「戊戌年所上」的《請設新京折》,見於康有為在宣統三年(1911年)發表的《戊戌奏稿》中。近年來學者黃彰健等發現,康有為這本《戊戌奏稿》有造假嫌疑,裡面許多奏摺均為他在日後重撰。

《請設新京折》,便是康有為逃亡海外後重撰的奏摺之一。因在故宮檔案中不見原折,而剛好這份奏摺中的文字,與1907年康有為向清政府上《海外亞美歐非澳五洲二百埠中華憲政會僑民公上請願書》,第三次提議遷都時的說法非常相似。至於康有為是造假,還是將遷都上海的想法堅持了十年,不好斷言,只能交由讀者智者見智了。

參考資料:

《公車上書記》

《戊戌奏稿》

《日本變政考》

《康有為政論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搞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100多年前的清朝 紫光閣也招惹過一群「腦殘粉」

TAG:搞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