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每周播報:人類發現第 50 個梅森素數、神經共振可預測道德困境決策

每周播報:人類發現第 50 個梅森素數、神經共振可預測道德困境決策

跟蹤前沿進展,掌握最新動態

撰文 | 黃 華、劉天霖、郝春暉

責編 | 葉水送


No.1 人類發現第 50 個梅森素數

近日,互聯網梅森素數大搜索(GIMPS)項目宣布發現第50個梅森素數M50,它的值是2^77232917-1(77232917個2相乘再減1),這同時人類已經發現的最大的素數。GIMPS項目是一個由志願者支持的分散式計算項目,旨在發現梅森素數(形如2^p-1的素數,以法國數學家梅森提出),其計算程序是開源的。M50由美國一位快遞員用個人電腦進行了6天的運算以後被發現,長達23249425位,可以寫滿900張紙。這一數字已經在其他4個不同的硬體平台上使用不同的軟體確認為素數,發現者隨後收到3000美元的獎勵。大素數在公鑰密碼演算法、散列函數與隨機數生成器等方面有著重要的用處。如果你有閑置的計算機,不妨試試加入到這個項目中,為科學作貢獻之餘說不定還能快速致富:電子前哨基金會(EFF)將獎勵第一個發現長度達到1億位的素數的人15萬美元。

文章及圖片來自:https://phys.org/news/2018-01-gimps-largest-prime.html


No.2 機器學習能勝任什麼任務?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的發展,機器有望代替人類做越來越多的工作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研究者在《科學》期刊發表文章,探討機器學習能勝任的任務。他們指出,目前的機器學習最適用於8種任務,分別為:1)學習一個從有良好定義的輸入到輸出的方程的任務;2)有大量輸入和輸出對照的數據集的任務;3)有清晰的回饋和標準的任務;4)不需要大量邏輯推理和背景知識的任務;5)不需要解釋決策過程的任務;6)能容忍錯誤並且能接受次優解決方案的任務;7)目標不快速變動的任務;8)不需要特殊的熟練度的物理技巧的任務。

文章及圖片來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sci/358/6370/1530.full.pdf?hrintelligencer

No.3 可變形的機器人,但它只有細胞大小

近日,康奈爾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究出一種只有細胞大小的可變形機器人外骨骼。這一機器人外骨骼主要使用由石墨烯和玻璃構成的雙層壓電片(Bimorphs)作為其材料。這種雙層壓電片只有幾納米厚,可感應其所在環境中的化學變化、熱變化或者電壓變化並發生不同的形變。科研人員把這些雙層壓電片和不能被它們彎曲的剛性平板進行組合,使之可以將形變定位在某些位置,從而產生摺疊來構成所需的形狀。這樣構建的一個機器人外骨骼的大小僅僅是紅血球細胞的三倍。這種可變形外骨骼有足夠的強度來承載有效載荷,如晶元或者化學載荷。科研人員相信,雖然現在尚未有商業應用,但是這一研究將有助於將來構建納米級機器人。

文章及圖片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1/180103160115.htm


No.4 抗生素如何遏制耐藥性細菌?

萬古黴素是至今廣泛用於治療高危細菌感染的一種「古老的」抗生素,但細菌對其的耐藥性也越來越強,導致因感染耐藥性細菌死亡的人越來越多。最近,昆士蘭大學的科學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他們修飾萬古黴素、使其重獲殺死細菌能力的研究。他們修飾了萬古黴素的膜結合能力,使其選擇性地與細菌的膜而不是人類細胞膜結合,得到一系列的加強版萬古黴素。這種抗生素有望消滅已經產生耐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黴素腸球菌。

文章來源: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1/180105124026.htm


No.5 鏡像神經元可預測人在道德困境時的決策

戰爭時期,你和你的夥伴藏在某處躲避敵人,這時一個嬰兒哭了,哭聲會引來敵人,所有人會因此喪命。你可以選擇堵住嬰兒的嘴,但這會讓他窒息而亡。那麼你會怎麼做?一項發表在Frontiers in Integrative Neuroscience上的研究稱,通過你的大腦在看到別人經歷疼痛時的反應,可以預測你在道德困境中的決策。鏡像神經元在人們的模仿和同情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負責「神經共振」反應——看到別人痛苦時你感到畏縮。為了了解神經共振是否參與人們處理道德困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招募了19名志願者,給他們看皮下注射和用棉簽觸碰手的視頻,同時用fMRI記錄他們的腦活動。之後讓他們做一些道德困境題。結果發現,在看針刺視頻時,神經共振更強烈的人,往往更不願意直接傷害他人,比如捂住嬰兒。這一研究證明了對他人痛苦的顧慮在道德困境決策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人們一瞥道德的本性。

文章來自: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1/180105124023.htm

No.6 火星上的水到哪裡去了?

大概三十億年前,火星如地球一樣,表面被液態水所覆蓋。然而,火星上的水和地球上的水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地球上的水很大一部分留在了表面,而火星上的水則在形成後不久就消失了。過去,研究者認為火星上的水在火星的磁場消失之後就散逸到了太空之中,然而這個解釋差強人意——它無法解釋為何火星表面滴水不剩。最近,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根據對火星表面的玄武岩的研究,科學家認為,火星的水可能埋在了其內部的火星幔之中。

文章及圖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25031

製版編輯: 常春藤|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哪種飲食方式最健康:地中海飲食奪冠,生酮飲食墊底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