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提出,#MeToo運動的擴大,可能會阻礙性的自由表達
1 月 7 日,美國加州舉辦第 75 屆金球獎頒獎典禮時,有眾多女星身穿黑色晚禮服,在胸前別上 Time』s Up 的徽章,響應由 #MeToo 所衍伸出的反性騷擾運動。
當晚,知名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Oprah Winfrey)獲頒終身成就獎時,發表了一則慷慨激昂的感言:「今年,我們成了故事中的人物。我們的故事不僅僅影響到娛樂圈,它跨越了文化、地域、種族、宗教、政治或工作場所」。這個全長不到 9 分鐘的演講視頻,上傳到金球獎的官方粉絲專頁,已經吸引超過 448 萬人次觀看。
與此同時,知名法國演員凱瑟琳·德納芙(Catherine Deneuve)聯合 100 名法國作家、藝術家與學者,正準備發表一封公開信。
這封信最後是在 1 月 9 日於法國《世界報》(Le Monde)刊出的。信中公開譴責因哈維·韋恩斯坦而起的 #MeToo 以及在法國分支出的 #Balancetonporc(揭發你的豬)的運動。她們強調這運動已經出現極端化的風險,眼下快成了「新清教徒主義」。
「強姦是犯罪。但笨拙的調情並不是犯罪,對女人獻殷勤也不完全等於大男子主義的侵犯。……作為女性,我們不承認這波女性主義,它已經不只是譴責權利的濫用,而是對男人和性慾的仇恨。」 她們補充道。
這些連署的人強調並非反對揭開性騷擾醜聞的人,而是察覺到在這場運動中似乎有更為極端的保守主義藉此復萌——一個反對性自由、性表達的論述。
此公開信一出,在現下的輿論氛圍里引發了喧然大波。在信中,連署者多次提到「誘惑」字眼,使得人們開始討論有關法國社會裡獨特的 「誘惑」 文化。
不少法國的女權主義者則認為這是加深了人們對法國的刻板印象,以及繼續流傳陳腔濫調。
法國性別平權部長 Marlène Schiappa 說道:「我們已經有很多麻煩了,要確保年輕的女性明白在地鐵上有人拍打、或是摩擦女性的臀部,絕對是一個污辱。我認為(公開信)這種觀點是危險的。」
有批評者則認為這是法國的世代差異之爭。據《法新社》報導一名 30 歲的性別活動分子直言:「他們的時代過去了」,並把這封信形容為「過氣」。
30 名年輕的法國女權主義者則發表聲明表示:「豬和他們的盟友正在擔心嗎?很正常!因為他們的時代快消失了」。她們強調由網路發起的這種反性侵社群運動,大概是老一輩的人不會使用的。
這樣的爭論不難理解,當人們提出法國社會中存在已久的「誘惑」文化,甚至提倡性解放運動的歷史,在這個風口上容易被視為導致性騷擾的溫床。
「這是一個有趣而又精彩的迷思,但核心內容其實是男人對女人的統治」,女權主義史學家弗朗索瓦·皮克(Francoise Picq)說。
具體矛盾體現在兩個面向,一方面法國女性在勞動比例上比美國女性高了許多,這意味著她們在經濟上更為獨立,另一方面,法國社會過去並不願意接受有關性方面的指控,尤其是社會高層。據官方統計,2016 年法國有近 22.5 萬婦女受伴侶暴力或性暴力困擾,但有通報的少於 20%。
有社會學家則強調,如果說有什麼可以從這次公開信的風波中看見法國的特色,那未必是有關「誘惑」的文化,而是人們會敢在這種運動處在高峰時,提出不同看法。
作家弗雷德里克·比格貝德(Frederic Beigbeder)則告訴法國國際廣播電台:「我感到滿意的是,有人正說出過去幾個月,男人們不敢說出的內心話——我們不是全部都是豬。」
「這是一場法國文化傳統與文明之爭」,文史工作者 Michelle Perrot 告訴法國媒體。
曾擔任《紐約時報》駐法記者,長期旅居巴黎的作者伊蓮·秀黎諾(Elaine Sciolino)以外來者的角色(以美國女性的角度),深入觀察法國在性別文化上的差異,並將這些寫成《法式誘惑》。
伊蓮秀·黎諾詢問那些深諳法國文化精髓的佼佼者關於誘惑在其中所代表的涵義,答案令人驚嘆。無論在職場應對、生意往來、享受美食、定義風尚、進行學術辯論、選舉民意代表,甚至在全球權力角逐場中,誘惑的要素幾乎滲透在法國的每一個環節。
事實上,凱瑟琳·德納芙的信能在法國社會中引發如此大的爭議,除了與現下的氣勢相違背之外,確實也突顯出,法國社會如今可能還需要補足,在他們獨特文化傳統與現下性別議題之間的衝突。
倒是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早已經替整場運動給了回應,他承諾接下來會推動更多性別平權的立法。包括設立性騷擾事件通報系統;加強性犯罪的罰則,比方說把街頭上的性騷擾刑事化。
「整個法國社會都為性別歧視而感到氣憤」 他說。
題圖為凱瑟琳·德納芙,來自豆瓣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