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人性和科技的角逐
《黑鏡》第四季在2017年末尾上線,很多影迷大呼過癮,畢竟前三季帶來的震撼猶在,說到底,是真的太喜歡。
和前三季的高分相比,第四季開播後,評分下降到8.2,有人直呼失望,也有人打了滿滿五星,看起來,第四季頗受爭議。
有爭議,很正常,因為自第三季開始,《黑鏡》被英國第四電視台賣給了Netflix,英劇從此改頭換面,成了美劇。
電視劇變成網劇,有好有壞。
好的呢,是三集變成六集,對觀眾朋友是十分寵溺了。
壞的呢,可能就是質量有所縮水,觀眾有些難以適應。
其實,作為未來科技劇,《黑鏡》已經十分出色。
它沒有將目光局限在單單局限在「科技」二字上,反而著重對人性、人權的刻畫。
不得不說,科技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
當我們還在為拿著最新的蘋果手機沾沾自喜時,有人在研究AI、VR、宇宙、大數據、克隆......
人類與科技,很多年以前就有人探討過,甚至有個命題出現:是否有一天,人類會被科技吞噬?
《時間簡史》中對空間和時間、宇宙、黑洞、蟲洞的描述,仍是眾多科技影視劇創作的重要借鑒材料。
其中包括對宇宙的描述: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里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
人類的存在和生命的意義?
很宏大的命題。
《黑鏡》亦如此,將科技對人類產生的影響放在未來這個宏觀又未知的世界中。
時間在不停運轉,沒有人知道下一秒將會發生什麼。
正是抓住了這個巧妙之處,它的創作顯得別出心裁。
科技是把雙刃劍,這句話誰都會說,但,它帶來的影響卻是潛移默化的,真正意義上來說,它到底對人類的影響有多大,只怕也只能留待後人評述。
《黑鏡》中提及的科技,總與社會、與人緊密相連。
第一季,由三個獨立的故事組成,彼此之間沒有直接的聯繫,但都以極端的黑色幽默諷刺和探討了科技對人類生活產生的影響。
《天佑吾主》:社會網路民意。
《一千五百萬的價值》:人的自由意志。
《你的全部歷史》:記憶安全。
以第一季為例,可以看見,諷刺是直接的,看《黑鏡》需要極大的勇氣。
因為在它所描繪的未來世界裡,唯一的消遣,就是在虛擬世界裡打理自己的形象和升級系統;
亦或者是,沉溺在科技帶來的巨大的自我滿足感之中無法自拔。
這樣的世界,雖然在未來,但與現在緊密相連。
坐公車、擠地鐵、上下班路上,哪個人不是在低頭玩手機?
GIF
對於一部虛構作品來說,《黑鏡》帶給人的痛感遠大於快感,不管是第一季第二季,還是第三季第四季。
它不僅僅是讓你爽爽就行了,爽的同時,更多的,是痛苦。
看似是在未來,實際上,人心即便是橫跨千年,也未變過分毫。
因為對人性的描繪入木三分,所以看起來足夠真實,說到底,科技畢竟是外物。
即便是科技如何變化,階級鴻溝、貧富差距、人性弱點依舊存在,科技的發展,帶來的問題首先是,對人的影響的放大。
將人性放大、陰暗面放大,因為在可以隨意操控科技的年代,慾望的上升變得尤為迅速。
很多人覺得,自第三季起,《黑鏡》的水準有所下降,但其實不然,因為其核心始終沒變。
第四季一共六集,六個故事,單集時長一個多小時。
一,卡利斯特號:虛擬和現實。
一個科技達人現實生活中不受同事的重視,所以創造了一個虛擬遊戲,提取同事的DNA,複製在遊戲中。
遊戲中的他,不僅有茂密的頭髮,還做了一場激動人心的「帝王夢」。
隨時發號施令,喜怒無常,讓小同事們瑟瑟發抖。
不過現實終究是現實,只在虛擬的世界中存在的被複制的生命,是否擁有人最基本的權利?
複製人是否活該被奴役?程序員是否不禁法律審判就受到懲罰又是否合理?
二,方舟天使:記憶與隱私安全。
母親借愛之名,藉助科技將女兒禁錮在虛擬的「安全世界」中。
從開始到結尾,母親對女兒變態的保護欲都缺乏相應的尊重,說到底,是對女兒、對自我的不夠信任。
正常的成長過程,本身就痛苦與快樂並存。
對成長的強制剝奪,其實是對人權的不尊重。
嘴上說著「我這是為你好」,實際上才是親手餵給子女的毒藥。
三,致命鱷魚:記憶成像。
記憶是人內心深處最隱蔽的一部分,讓他人窺探記憶,無疑是剝光自己。
當寫下的一字一句被監視,說的每句話都被監聽,人,還有什麼隱私可言?
當記憶可供觀賞,人,還有什麼安全可言?
四,絞死DJ:愛的真諦。
多年前,婚姻大事,全憑父母做主。
自由戀愛,成為社會進步的一大標誌。
未來社會,人們依靠智能系統來匹配所謂最適合的伴侶。
當人們對另一半的選擇權交給科技,人,也會逐漸喪失選擇的能力。
五,金屬頭:人工智慧。
故事將重點放在一個字上——「逃」。
女人在不斷地逃,為何逃?逃到哪裡去?追她的東西動機為何?
解讀的空間很大。
六,暗黑博物館:虛擬意識技術。
沒有道德的科學家、平庸的醫生、黑人丈夫、爭相電擊死刑犯的遊客;
包括政府官員,推動醜惡的醫療試驗;
這場關於人性的屠殺里,沒有一個人能夠全身而退。
整體來看,第四季沒有那麼神,也沒有那麼差。
雖然質量上參差不齊,但許多集仍然有亮點。
就拿《暗黑博物館》來說,毋庸置疑,講的還是人權。
住在猴子身體裡面的靈魂、起死回生的死刑犯全息人影,無一不是科技發展的產物。
用一個人的死亡來掩蓋制度的腐壞,看似使得利益得到了最大化,但這樣的犧牲背後,不免讓人心寒。
死刑犯的痛苦在博物館中成百上千次地上演,這樣的痛苦,在人死之後,並不會消失。
同樣暗黑的設定,但相比第一季第二季,那種顫慄感要小得多。
雖然故事框架依舊沒變,但創意卻沒有達到觀眾的預期,畢竟,觀眾的獵奇心理始終大過對劇本身的理解。
人工智慧、克隆人、記憶安全、代碼......人們一直在不斷地創造,再被自己的創造物反噬。
《黑鏡》的厲害不在於給觀眾打造了一個未來世界,而是人還是人,不管科技如何變化,人的慾望、情感、陰暗面不會因此消失。
當你關掉手機後,那逐漸暗淡的屏幕就像一面鏡子,看見的只有你自己。這是《黑鏡》片名的由來。
題材雖老,震撼猶在。
這麼多人喜歡,是因為它發人深省。
儘管第四季被許多人詬病政治立意太強,但不妨礙它依舊讓人看得很爽。
感官的爽,並不是追這部劇的終極意義。
爽的是,那種直擊心靈的刺痛感。
微博:第十電影
微信公眾號:dishidianying
電影和你在一起
※這部被美國「鍵盤俠」們集體diss的電影,或許是我們都該去看的
TAG:第十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