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壟斷香料之路的佩特拉為何徹底衰落?

壟斷香料之路的佩特拉為何徹底衰落?

這是明眸以色列壯遊的第16篇壯遊功課

介紹佩特拉的歷史

兩千多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以南、紅海亞喀巴灣以北的沙漠邊緣上,有一群神秘的商人,他們極盛時曾控制了東西方的香料貿易,富可敵國,也曾在紅色岩石上雕刻出一整個城市,他們還發明了領先一百年的水利設施來抵禦沙漠中的乾旱。

後來他們又突然神秘的消失,無影無蹤。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城市在哪兒,人們只記得這個神秘民族的名字——納巴泰人。直到1812年,一個瑞士人發現了沙漠中的佩特拉古城,並證實那就是納巴泰人的都城,那裡是他們的神秘寶庫。

你是否知道:為何掌控了香料貿易就能讓納巴泰人富甲天下?為何香料貿易是古代社會最大的財富來源?納巴泰王國的消亡又其實給我們怎樣的歷史思考?

今日佩特拉

壟斷香料貿易的神秘勢力

公元前1世紀左右,納巴泰人靠著發達的貿易成為了歐亞大陸上最富有的民族之一。對於商業機密的保守也讓他們一直保持著神秘。在海上貿易興起之前,納巴泰人控制著地中海前往印度、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前往埃及的主要商路,他們還掌握著絕密的貨源和商業機密——比如各種香料的產地信息。

公元1世紀的世界貿易

香料貿易和絲綢貿易是古代貿易當之無愧的兩大核心,前者的實用性更高,後者作為硬通貨的職能更重要。

香料貿易中的香料更準確的中文名是香辛料 (Spice),而非配製香精用的香料 (Flavor)。最早的香料主要是醫療用途——驅蟲止痛、消腫化瘀等等。後來也用在食物保存上,由於古代沒有有效的食物儲存技術,在秋天腌制食物是過冬食物的唯一來源。

早在公元前16世紀,古埃及就已經用香辛料作為保存食物、促進健康和製作木乃伊的手段。中國的中草藥出現的更早,也是香料貿易的貨物之一。

希臘的植物學研究興盛,各種香料草藥的醫藥用途被大力開發,香料也被用在烹飪與飲食中;羅馬人還喜歡喝添加香料的酒,並用香料製作沐浴、潤膚用的油膏——這在聖經中常常出現。

在希臘羅馬時代,香料作為當時最貴重的商品之一,價值幾乎與黃金相當。耶穌誕生時曾有東方三博士來拜,他們獻上了黃金乳香沒藥

乳香沒藥均是羅馬時代的主要香料,乳香是宗教祭祀必備,沒藥則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芳香防腐等多種功效。宗教的興盛也令地中海沿岸對香料的需求更盛。

香料、黃金和傳教是促成地理大發現的重要原因,它們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人。香料從東方千里迢迢的運來,先到達納巴泰人的都城佩特拉,然後才在地中海東岸的加沙港裝船運向歐洲。

納巴泰人的商路

現在我們並不清楚納巴泰人曾掌握著怎樣的絕密貨源信息,他們大概曾清楚的知道這樣的消息:

真正的肉桂僅產於斯里蘭卡,而近似的桂皮則產於中國和緬甸,豆蔻核仁產自印度尼西亞的班達海諸島,丁香僅產於印度尼西亞南部的馬魯古群島,而胡椒則產自印度。在那些千方百計得到這些稀有貨物的消費者印象里,恐怕只是大概知道這些香料是自神秘的東方。

鳩佔鵲巢的紅色傳說

納巴泰人本來是阿拉伯沙漠邊緣一支居無定所的游牧民族,機緣巧合之下,他們來到了以東人的地盤。以東人是一個名字叫做「」的民族,他們生活在紅海以北的紅色的乾涸峽谷中。

這是怎麼一回事?這跟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共同起源——亞伯拉罕也有關係。

生活在迦南的三教先知亞伯拉罕(Abraham) 有兩個兒子,大老婆生的嫡子以撒(Isaac) 和小老婆生的庶子以實瑪利(Ishmael)。小老婆和兒子以實瑪利後來失寵,被亞伯拉罕趕出了迦南,這個以實瑪利正是阿拉伯人的祖先。

留在迦南的以撒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以掃和小兒子雅各。雅各身為沒有繼承權的庶子,整天惦記著翻身。雅各正在煮紅豆粥的時候,哥哥以掃打獵回來累得半死,雅各就用一碗雪中送炭的紅豆粥從哥哥那裡換來了長子名分。哥哥以掃也因為紅豆粥賣名分的屈辱歷史,而被改名叫做以東(Edom,意思是「紅」)。

雅各跟天使搏鬥後,被上帝改名「以色列」 (Israel, 意思是「與天使搏鬥的人」),他是以色列人的祖先,他的十二個兒子構成了以色列十二支派。

當年沒有珍惜自己長子身份的哥哥以東,就一直生活在以色列王國南部的地區,他的後代叫做以東人,很久之後被同化成了阿拉伯人。

公元前9世紀的以色列地區

當以東接過那碗紅豆粥後,他的後代和後代們生活的土地就再也和紅色脫不開關係了。以東王國的土地上有著酒紅色的地峽——月亮峽谷,玫瑰色的石頭城——佩特拉,以及南邊的紅海

實際上,紅海並不是紅色的。據考證,在古代阿拉伯,顏色很可能用來指方位,比如黑色指北邊——黑海,紅色指南邊 (更可能指西南) ——紅海。

以色列人的王國分裂成了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北國以色列早早被亞述人滅了國,南國猶大被新巴比倫王國入侵後,首都耶路撒冷的居民被擄到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

南方的以東人眼見以色列人的地盤陷入權力真空,就從南方的乾涸地帶北上進入肥沃的以色列地。以東人搬家之後,紅色的土地上很快迎來了一群新居民——東邊的游牧民族納巴泰人(Nabataeans),這些人在以東人留下的首都佩特拉之上建立了自己的文明。最興盛時,他們的疆域西與埃及尼羅河谷接壤,北抵如今的敘利亞大馬士革一帶,東南邊境深入阿拉伯沙漠內部。

納巴泰人是羅馬時代舉世矚目的商人,控制了地中海前往亞洲的香料貿易。他們的文明高度發達,卻不願意留下任何文字記載,而後又突然神秘的消失了。

納巴泰人遷徙到了以東人留下的紅色土地。其中最有名的一片叫做月亮峽谷 (Wadi Rum,音譯為「瓦地侖」)。月亮峽谷是一片乾涸的河床,紅色砂地在日落時顯示出如紅酒般顏色,它的阿拉伯語名字意為「酒紅色山谷」。

月亮峽谷 (Wadi Rum)

月亮峽谷可能是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有3部火星題材的電影都在這裡取景:《紅色星球》 (2000)、《The Last Days on Mars》 (2013)、《火星救援》 (2015)。異形系列的《普羅米修斯》 (2012) 以及《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2016) 也曾在這裡取景。

電影《火星救援》 (2015) 中的月亮峽穀場景

納巴泰人的都城

納巴泰人的都城在月亮峽谷北邊的佩特拉,這裡曾經也是以東王國的都城。

佩特拉古城是一座在赤褐色砂岩上雕刻出來的玫瑰色石頭城。在這裡,你看不到平地建起的房子,只有鑿山而建的廟宇、墓穴和住宅。

佩特拉古城民居

位於佩特拉古城最大的一條街道上

納巴泰人很早就在佩特拉附近定居,當他們的文明慢慢發展起來之後才建起城市。根據佩特拉陵墓中半埃及半希臘的樣式推算,這座城市可能建造於古埃及時期與希臘化時代之交,建於前3世紀的可能性最大,這時地中海東岸位於希臘化的托勒密王朝掌控之下,中國的秦始皇時代。

希臘的繁榮讓納巴泰人也接觸到了城市文明,而後希臘的衰落則讓納巴泰人脫離束縛更加興盛。在希臘與羅馬之交,納巴泰人達到極盛。他們管理著以佩特拉附近的一串綠洲為中心的貿易網路,從西邊的地中海和東邊的亞洲而來的人們在納巴泰人的地盤交易阿拉伯人的乳香和沒藥 ,也交易死海的瀝青。

不過納巴泰人視貿易路線和貨物來源為商業機密,這群神秘的商人幾百年來一直穿梭在沙漠商路上,卻幾乎只存在於附近民族的傳說中。他們的都城佩特拉古城也很神秘,在它建城至少兩千年後的公元1812年才被一個瑞士人發現,此前人們只在古籍里聽過佩特拉這個名字,並不知道它在哪。

進入佩特拉古城,先要穿過一個長長的蛇道 (Siq),這條蛇道曾經是一條溝渠,可能是納巴泰人高度發達的水利系統中的一部分。納巴泰人擁有優良的水利設施,他們用堤壩、水庫和溝渠控制了歷史上的大洪水,並把儲存下來的水用於旱季的灌溉,領先了其他沙漠居民幾百年。他們設計的結構巧妙地蓄水塔在乾旱季節還可以用來伏擊侵略者。

沿這條狹窄的蛇道走到尾,視野立即又開闊起來,可以看到著名的佩特拉「寶庫」——卡茲尼神殿(Al-Khazneh)。這個神殿和其他納巴泰建築一樣,不用一磚一瓦,直接在岩石上雕刻而成。歷史學家認為,卡茲尼神殿是公元1世紀左右建立的一座陵墓。

卡茲尼神殿

卡茲尼神殿夜景

卡茲尼神殿被如今生活在佩特拉的貝都因人 (保持游牧生活的一支阿拉伯人) 稱為「寶庫」。這個名字來源於一個傳說:歷史上的土匪和海盜會把戰利品藏在這座隱於沙漠中的神秘古城,地點就是卡茲尼神殿二層的壇中,就好像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的故事一般,現在我們還可以看見壇上的彈痕。《奪寶奇兵》系列電影的第三部在這裡取景,讓這座著名的石頭寶庫聲名遠揚。

失落的城市

納巴泰人吸收了希臘的城市文明,在希臘羅馬之交的時代雕刻出留存至今的佩特拉石頭城,並在石頭城之上建立起王國。伴隨著希臘的衰落,他們以貿易為基礎的文明逐漸發展至頂峰。

羅馬帝國興起後,圓滑的納巴泰人選擇與羅馬人結盟。在羅馬盛世下,納巴泰人的經商天賦被不斷挖掘,很快,他們就忘記了自己曾經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神。他們在沙漠中建立的綠洲交易站毫無軍事防備。

後來,羅馬人讓納巴泰人帶自己去找原料產地,但嚴守商業機密的納巴泰人卻只帶著羅馬人在沙漠里兜圈子,還利用他們打擊自己的敵人。

羅馬皇帝圖拉真(公元53-117年)一氣之下征服了納巴泰王國,以佩特拉為核心的納巴泰王國納入了羅馬的阿拉伯省。

征服東方的土地對羅馬來說受益巨大,羅馬每年都要從猶太省、阿拉伯省和埃及省這些東方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當然還有稅收。

羅馬隨後對佩特拉的商業地位進行了打壓,以免貿易命脈掌握在別的民族手中。比陸運方便快捷不少的海上貿易逐漸興起,由紅海而來的貨物可以繞過佩特拉,從西邊的西奈半島和尼羅河谷地直接運往地中海,地中海東岸也開始進行沿岸海運,只在途經的海濱城市進行交易和補給,作為陸路運輸要塞的佩特拉城逐漸失去了重要性。

羅馬吞併佩特拉後,一群阿拉伯游牧民族記載他們曾入侵過納巴泰人的地盤,並驚奇的發現這群曾經名滿天下的商人已經被羅馬帝國教化成了農民,後來甚至還歸信了基督教。

公元363年5月18日到19日,死海斷層的地殼運動導致加利利地區發生了一場大地震,佩特拉城在地震中被毀滅,少數倖存的納巴泰人後來也棄城而走,納巴泰人的都城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當中,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

如今生活在佩特拉的居民是沙漠遊俠貝都因人(Bedouin)。貝都因人是一支至今仍以氏族部落為基本單位過著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酷愛放蕩不羈的生活。

貝都因人

「貝都因」在阿拉伯語的原意就是指「居住在沙漠的人」。他們逐水草而居,住在可以隨時遷移的帳篷里,養駝、養羊、狩獵、劫掠為生,更多的收入還來源於向沙漠中的商隊收過路費。近幾十年他們也已經開始向城市中遷徙,不少人開始做旅遊的生意。

歷史的方向

當我們在佩特里古城裡漫遊,作為壯遊者而非簡單的旅遊者,我們不由得要問,佩特拉除了是一處旅行聖地,它在人類歷史中又怎樣的意義?這座消失的古城是否能讓我們更理解歷史?

隨著文明之間交流的增加,文明個數的減少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方向,並且無法逆轉。與古代比起來,發達的現代社會擁有的文明數量非常少。公元前一萬年,地球上有數千個人類文明;到公元前2000年,文明的數量縮減到了幾百個;到15世紀歐洲地理大發現開始後,文明的數量更是急劇下降。

根據尤瓦爾·赫拉里在《人類簡史》中的分析,統一文明的驅動力有三種:貨幣,帝國和宗教。納巴泰人興起的原因是香料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他們屈服於貨幣這個有史以來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統,跨越地域、民族和宗教來進行香料貿易。

吞併納巴泰王國的羅馬則有帝國和宗教的力量,征服了前者,並用自己強大的經濟、政治、法律和宗教規則去教化前者。

當納巴泰人使用羅馬貨幣向羅馬交稅臣服於羅馬皇帝甚至皈依基督教之後,他們已經和羅馬享受著同一套經濟、政治與宗教秩序。

文化同化的力量如此可怕,以至於納巴泰人都沒有意識到,他們自己的文明已經湮滅在了歷史中。千年之後,只留下佩特拉這座神秘的城市,成為人類歷史中的一塊宏偉「化石」。

羅馬帝國建的哈德良門和 Cardo Maximus 大道,佩特拉

大神殿,佩特拉

遠望佩特拉

本文作者Roger 鄭叢涵

1. Harari, Y. N. (2014).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2. Frankopan, P. (2016). The silk roads :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眸Brighteyes 的精彩文章:

TAG:明眸Brightey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