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下海熱,AI學界已千瘡百孔
新智元報道
新智元編輯部
【新智元導讀】月初,南大教授周志華離職謠言曾引發熱議,相關教授雖在微博立即澄清,但不免又將學術薪酬差、研究自由度小、產業資金雄厚但科研能力弱等敏感問題拉回公眾視線。新智元梳理了近年來多位教授投身產業的信息,並對標國際,試圖從國外教授的多元化身份和產學結合的模式中,找到一些國內環境適合借鑒的經驗,使得產學研多方的人才可持續性發展得以保障。
月初南大教授周志華疑似出走傳聞被澄清,再掀學界跳槽產業熱議
1月初,南京大學由於多位人才出走而倍受關注,網路論壇的這則截圖爆出,圖中細數了南京大學各大院系的學術教授離職投身產業的人員出走信息,但這一名單並非全為真實。
南大計算機系周志華也名列其中,這位 AI 領域 「大滿貫」 會士隨即對這則謠言進行澄清。
周志華表示,即便真的「也有去意」,也是心理活動,怎會為他人所知。
他說,南大計算機學科挺正常,自己的LAMDA Group(即南京大學機器學習與數據挖掘研究所)也挺正常,還在努力前進,自己不會棄十多年心血於不顧。如果真到那時候,一定會通過個人微博告知大家。
或許我們能從此條微博留言中略知一二關於教授投身產業現象背後的深層緣由。
「其實周教授去哪裡都不重要,關鍵是背後的平台是否能為教授的科研、學術提供更好的支持。如果為各種人事關係所浮沉煩擾分心,甚至阻礙了研究上的用心——不走就不正常。」
「望學校力挽狂瀾,增加老師們的收入,不再是全靠情懷留住人才。」
「堅決就不會說「即使」了,這條微博感覺周老師像是捨不得在南大培養lamada組的十幾年心血。」
待遇、創收、有效的科研支持等眾多敏感話題被網友帶出,回看過去一年,眾多學術大咖投身國內科技巨頭,在產業里有雄厚的資金支持和項目研發空間,似乎從側面也證實了這些網友的猜測和高校的顧慮。
細數學界大佬的離職,產業一線技術一把手成最熱歸處
國內的學術教授進入產業發展,有全職、兼職、掛名等多種方式,新智元在此整理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經歷。
近年國外人工智慧領域的頂尖人才從大學流入大公司的例子也比比皆是,Geoffrey Hinton 離開多倫多大學加入谷歌,紐約大學的 Yann LeCun 加入 Facebook,斯坦福大學的吳恩達加入百度,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Alex Smola 去了亞馬遜。這些研究人員中多數還保留大學的職位,但工作量減少了。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2016年的數據,美國的計算機科學博士畢業後選擇工業界工作的比例在過去十年中從 38% 上升到 57%。
而計算研究協會2016年的數據,雖然該領域的博士學位人數有所增加,但留在學術界的比例已經達到歷史最低點。
大咖扎堆產業,對學界的長期發展弊大於利
蒙特利爾大學教授 Yoshua Bengio 是深度學習的先驅之一,他認為 AI 學術界的人才流入大科技公司會阻礙這一領域的學術研究。
高校中的教授除了自己的研究進步,而肩負著培養下一代研究者的重任,而一位博士的生產周期至少是3-5年。大量教授的出走,勢必會造成留任的老師分給每個學生的精力的減少。
杜克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杜克進化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陳怡然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學術界被挖的千瘡百孔,現在連寫個項目申請都找不到合適的PI來組隊……這個需求有明顯的炒作痕迹,而且是學術界的人自己炒自己:誰都知道這個溢價不可能長久,趕緊趁熱把自己賣一筆,以後的事情以後再說。」
而相關課題最前沿科技成果的創新也需要這些智者攜手推進,產業的短期利好的背後可能消耗了學界多年的積累,又進一步損傷了整個生態長期的發展。
賈佳亞教授在一次發布會的討論環節開玩笑說,實驗室就是做實驗,實驗做不好不如回家養老。如果把整個領域比作一場長跑, 學術界可能做前面90%,但是工業界是在衝刺。
這段形象的總結或許能為大家從一個角度了解其中問題的核心,學界是一個長期穩定的慢產出節奏,人才的培養時間成本是最大的投入,急不來也急不得,知識的迭代具有周期性,這需要相當大的耐心,甘於寂寞。
而產業領域是完全商業化的世界,需要快速的盈利收回成本,考慮投入產出,甚至不惜代價消耗學術成果。
學界的厚積薄發需要出口,而業界的技術落地需要時機,其中的平衡與博弈是身處其中每個人的選擇匯聚的一個結果。
對標國際,國外教授「分身」形式多樣,挖人、遊學、自建大學
由於總部設在倫敦的緣故,DeepMind已經對劍橋和牛津兩所大學的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形成強大的吸力。在過去幾年中,已經有十幾位人工智慧的研究者離開了英國這兩所最著名的學府,加入DeepMind。
根據LinkedIn的數據,數十位AI研究人員在過去幾年離開了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因為在DeepMind可能會有更好的報酬 。
劍橋大學新的智能的未來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Intelligence)的主任Steven Cave在接受BusinessInsider採訪時認為,人才流失是一個問題。「你剛發現對某個研究項目很感興趣的人,他們就被DeepMind挖走了。」
這些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能在這些大牌企業中賺很多的錢,這是好事。但是同時,Steven Cave也希望有年輕人能夠在學術上做研究,做一些能改變世界的事情。
在大洋的另一邊,微軟和Facebook也在招募大學研究生和教授,甚至有跟大學搶人才的味道。
據外媒去年報道,在斯坦福大學,已經有多名著名AI研究人員在過去幾年裡到企業任職。最具代表性的是華人科學家李飛飛。
李飛飛不僅是斯坦福AI實驗室主任,還是斯坦福大學的終身教授,去年李飛飛在學術休假中加入谷歌,成為谷歌雲計算首席科學家。
在華盛頓大學的AI中心,該部門的20位教授中有6人正在休假或暫時休假。人們擔心:如果這些人離開學術界,誰來培養下一代AI專家?
企業也意識到這種情況,畢竟「釜底抽薪」的做法長期來說對企業和學校都不利。
劍橋微軟研究實驗室負責人克里斯·畢曉普(Chris Bishop)表示,他希望避免來自大學AI教授的「樂不思蜀」。目前,微軟已經在內部建立了「人工智慧大學」,希望能解決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短缺的問題。
Bishop表示,他們試圖避免走進一所大學,把所有的頂尖教授都打包帶走,然後人去樓空。「對於一些公司來說,這可能是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案,但是我認為採取那種短期的觀點不能為整個行業服務,更不用說為學術界和國家了。」他說。
加入社群
新智元AI技術+產業社群招募中,歡迎對AI技術+產業落地感興趣的同學,加小助手微信號: aiera2015_1 入群;通過審核後我們將邀請進群,加入社群後務必修改群備註(姓名-公司-職位;專業群審核較嚴,敬請諒解)。
此外,新智元AI技術+產業領域社群(智能汽車、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神經網路等)正在面向正在從事相關領域的工程師及研究人員進行招募。
加入新智元技術社群,共享AI+開放平台
※【冷眼看CES2018】AI概念滿天飛,大型吹牛集會可休矣
TAG:新智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