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岳飛悲劇之謎

岳飛悲劇之謎

岳飛是千古流芳、萬世敬仰的民族英雄。他對皇帝忠心耿耿,對父母孝敬周全,對部屬關愛有加。岳飛更是謙虛好學,勤儉持身,不擾民,不好色,不愛錢,不貪財。得軍心,帶兵有方,常身先士卒,戰功赫赫。他的敵人,無論是金人還是流寇,聞岳家軍色變。岳飛在其生前已獲得廣泛的好名聲。一是「嚴軍令以禁掠奪」「凍死不拆屋」的岳家軍鐵律,不負百姓。二是「修謙讓以謹交際,習文詞以相酬和」,交好文人士大夫。三是「與廷議而持公議,屏好邪以交君子」,端正立場。岳飛實乃國士。

岳飛的一生最後以悲劇收場,是眾所周知的。岳飛的悲劇,是他個人的悲劇,也是社會的悲劇、民族的悲劇。至今,這一悲劇的原因,並未真正解開。

先交待點背景材料。

在過去皇帝眼裡,臣子們,如同其家裡養的豬羊,可隨意處置,不會有絲毫心理上的障礙。「殺戮大臣,如刲羊刺豕,無所顧憚。」但是,宋朝是個例外。史載,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在太廟寢殿之夾室立一誓碑。其後新皇登基時,必須履行的一個儀式,就是默誦此碑誓言:「…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在當時是極重的毒誓。宋高宗趙構登基時,因開封城破,南遷臨安,未曾見此誓言。被俘的宋徽宗專門委託曹勛向宋高宗轉達重要口信,說的就是要趙構遵守此誓約。

宋太祖誓約在北宋歷代執行得相當嚴格,如大臣盧多遜和丁謂圖謀皇位,也僅流放了事。只有在宋欽宗時開了殺戒。宋高宗在位36年,是宋朝冤獄最濫,士大夫受禍最烈的一代,但也僅開三次殺戒:第一次是殺張邦昌、宋齊愈等降金媚敵者。第二次是殺害直言敢諫的名士陳東和歐陽澈。第三次是殺害岳飛、張憲和岳雲。

「精忠岳飛」。

這四個字是宋高宗趙構,於紹興三年(1133年)秋題寫並制旗贈與岳飛的。當時,岳飛是南宋抗金四大名將中,最受高宗信任和賞識的一個。一是岳飛能打仗,百戰百勝。二是岳飛軍隊占居的地理位置好,是長江中游,只要岳飛在,金人就難渡江南襲。三是岳飛具有河南人特有的粗獷質樸剛直倔強的性格,深得高宗信任。

可是,八年以後,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假借秦檜之手,殺了岳飛父子三人。罪名是「莫須有」。

岳飛之死,必定是不得不死。普羅大眾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撩動了皇帝心中哪根敏感的神經,必欲除之而後快?

千百年來,人們多以為,岳飛之死,是因為他高呼「迎二聖」,犯高宗的忌諱。大家心理想的是,假若徽宗和欽宗回來了,高宗如何自處?

事實不是這樣。

「迎二聖」口號,是高宗自己提出來的。趙構的即位詔書說的很明白,「同徯兩宮之復。」高宗很聰明,當時的情況下,他倉促登基,必須高舉「迎二聖」的大旗以凝聚人心,不管他事實上願不願意。紹興八年(1138年)高宗大搞求和活動,其借口之一,仍是迎還欽宗(當時徽宗已過世)。經過談判,金朝也表態同意讓欽宗等人南歸。趙構還詔令為欽宗修建宮殿以優養賦閑。大家都以為欽宗等南歸在即。當時岳飛的辭職奏章中也曾提及此事。後來兀朮發動兵變,欽宗等才沒成行。

岳飛的確多次提及「奉迎二聖」。但紹興七年(1137年)徽宗死訊傳到南宋後,情況發生了變化。金朝揚言要立欽宗或欽宗兒子為帝,以對抗南宋。在廢除偽齊時,就對開封百姓揚言:「請爾舊時主人來此坐,教爾懣快活。」岳飛在紹興七年《乞出師札子》也改變了說法,「奉邀天眷歸國,使宗廟再安,萬民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憂。」他不提欽宗而統稱「天眷」,說明白北伐主要是為了讓高宗高枕無憂地當皇帝,而不是擁護欽宗復辟,君臣之間,在這方面應該是沒有誤會的。

「迎二聖」之說,並非岳飛悲劇癥結所在。

是誰害死岳飛?

一般說法是,秦檜是主謀,張俊是幫凶,万俟禼是打手。現在這幾個人的鐵像還跪在岳飛墓前。事實上,主謀是高宗趙構。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卷一二所載岳飛刑案寫明:「奉聖旨」。岳飛一案,奉聖旨,設詔獄,且公開榜示。顯然是高宗批准的。

後來秦檜的親信、主審官何鑄「察其冤,白之檜,檜不悅。曰,此上意也。」何鑄據理力爭,秦檜改命万俟禼審理。

秦檜等一干人炮製的「判決書」,岳飛的罪狀主要有,「坐擁重兵,逗留不進」,「指斥乘輿」(意為罵皇上),「要蹉踏張俊韓世忠人馬」,「令(張憲)謀反」等四款。韓世忠曾經就岳飛冤屈不平,責問秦檜,秦檜竟以「莫須有」搪塞。

根據刑案記載,刑部、大理寺提議,「岳飛私罪斬,張憲私罪絞,岳雲私罪徒」。高宗當即下旨,「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趙構恨岳飛之意,可見一斑。連秦檜他們要保全性命的岳雲,高宗也不放過。

秦檜死後,高宗為很多人恢複名譽,但沒有給岳飛平反,且把罪責諉諸秦檜。後來群臣上書要求為岳飛平反,高宗依然置之不理。

看來趙構殺岳飛,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恨之入骨,必殺不可。

什麼原因呢?

經過北宋末、南宋初的顛沛流離,趙構內心深處畏金如虎。高宗即位以後,金人不放心,必欲活捉趙構。南宋早年,趙構「一向畏縮,唯務遠逃」,多在東南逃竄,金人則隨後窮追。高宗逃難路線大致如下:歷經歸德、鎮江、吳縣、杭州、紹興、鄞縣、溫州、杭州。後來金人知難而退,趙構才得以在杭州立穩腳跟。金人的難,一是由於國民不堪金人搶掠,抗金之心大漲。二是南方多是山水之地,不似北方平原方便金人騎兵用武。三是最為重要的,是出現一批新的抗金人才。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岳飛。

岳飛是河南湯陰人,世代務農。岳飛少年時極有氣節,誠實,厚重,不多講話。喜歡讀書,尤其是《左氏春秋》和《孫子兵法》。他生來力氣很大,不到20歲,就能拉三百斤的大弓、八石的大弩。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岳飛20歲,從軍。到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岳飛獨立成軍(杜充降金後),先後七年時間,岳飛從一個普通士兵成長為一軍將領。

金人作戰,類似後來希特勒德國的閃電戰,部隊精銳,移動迅速,常遠道奇襲,乘虛而入。這種高速度的運動戰,使宋人防不勝防。岳飛在抗金作戰中脫穎而出,就是靠「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岳飛常常親率精銳(一到三百騎),突擊敵營,亂中取勝。岳飛軍隊取勝之關鍵,靠的是志純、力大、整齊。但是,奇襲只是小陣仗。大將統兵作戰,主要還是陣地戰。後來大將宗澤教導岳飛「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因授以陣圖。岳飛得其精髓,「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岳飛報國之志精純,為人性格剛直。從《宋史岳飛傳》記載岳飛早年所犯兩個錯誤可知。一個是趙構即位後,他以一個中下層軍官的身份,上書高宗,批評高宗身邊的求和派,勸高宗親率大軍北伐。最後的結果是被責「越職言事」,免職。另一個是,與主官不和,擅自率部離開王彥投奔宗澤。這是他意氣用事,犯了軍法中的死罪,因大將賞識、亂世急用人才而免禍。

建炎四年,岳飛在越州獻俘之際第一次得到高宗召見,深得高宗賞識。後來,無論是抗擊金軍,還是討伐游寇、鎮壓農民起義,岳飛都顯示出其出類拔萃的軍事才能,戰功遠高於韓世忠、張俊、劉光世等同時代的名將。南宋朝廷也多次提拔和褒獎岳飛。紹興元年,提升岳飛為神武右軍副統制,授親衛大夫、建州觀察使。紹興三年秋,高宗手書「精忠岳飛」字,制旗以賜之。授鎮南軍承宣使、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又改神武后軍都統制。紹興四年八月,授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一路提升的背後,是其赫赫戰功,諸事記於《宋史岳飛傳》,不再贅述。紹興七年,高宗密令「中興之事,一以委卿。」趙構對岳飛,給予了高度的認可、信任和厚望。

問題就出在這裡。紹興七年之後,岳飛和高宗的關係,急轉直下。

岳飛在高宗的支持下,正準備大舉北伐。那知高宗已任用秦檜為樞密使,再派王倫使金求和。高宗允諾撥給岳飛的兵力不再兌現。在秦檜、張俊等人的刺激下,岳飛反應過激,乞解兵權未經批准,即行離開軍隊,上廬山為母親守孝。高宗多次降詔,請岳飛還朝,岳飛不為所動。後來幕屬以死相請,才回到軍中。岳飛年輕氣盛,輕率行事,要挾君上,脫離臣規,引起猜疑,埋下禍根。在岳飛那裡,是一心報國,早解國難,他志慮忠純,精忠報國,一意孤行。而在高宗那裡,卻是畏金如虎,一意求和,只圖偏安江南。岳飛想要北伐,是為了收復官家河山。高宗雖然也說北伐,其意是為求和爭得更多的籌碼。

宋朝的政治制度,有重文輕武,以文制武,使武將受制於文官的傳統。紹興八年,岳飛要求增加兵力,高宗的回答是,「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尾大不掉,古人所戒。」對岳飛有所猜疑的趙構,已經不容岳飛立蓋世之功,挾震主之威了。岳飛的才能、戰功,甚至他良好的口碑(留意翰墨,禮賢下士),在高宗眼裡,已經轉變為不安全因素了。

岳飛又一事件,犯了趙構的深忌。當岳飛聽聞金人擬立欽宗兒子當傀儡後,急忙上奏,建議失去生育能力的趙構立皇儲。高宗立即駁回,說武將不可干預朝政。當時的潛規則是,文官上表言立儲是忠心為國,武將上表言立儲是圖謀幹政。此後岳飛一再真誠表示要功成身退,高宗是根本不信的。

此後南宋與金,邊和邊戰,糾纏不清。主戰派韓世忠、岳飛等,多有評擊和反對和談的言行。如韓世忠曾於紹興八年截襲金使,岳飛於紹興十年不聽勸阻,舉師北伐。

岳飛招來殺身之禍,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金人將殺岳飛作為和談的前置條件。兀朮給秦檜寫信,說岳飛殺了他的女婿(紹興十年穎昌大戰時事),且常常襲擾河北,「必殺岳飛,而後和可成也。」二是君臣相疑。先是高宗疑岳飛搞事(負氣上廬山、建議立儲等)不聽話有貳心,後是岳飛疑高宗偏安不作為心灰氣冷。雖說「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但君臣相疑是常態,不至於勢不兩立。

秦檜黨羽王次翁兒子寫的《王次翁敘記》提供的線索是,紹興十一年早春,兀朮寫信要挾半年之後,高宗「始有誅飛意。」紹興十一年三月,朝廷要解除韓世忠、張俊和岳飛的兵權。岳飛比韓世忠、張俊晚到六、七天,「檜憂之甚。」只能天天盛筵招待韓、張,焦急等待岳飛。其實,岳飛等大將每年都去臨安朝見,晚到幾日,何至如此。秦檜等人的反常表現,只能說明,此次罷免兵權,已經動了殺岳飛之心。有個反證,秦檜親信王次翁當時「外示閑暇,而終夕未曾交睫」,甚至做了(事泄後岳飛等人造反他們被)「滅族」的準備。

趙構要殺岳飛,上述兩個原因之外,最主要的是,趙構本質上是個懦夫,他害怕岳飛,甚於金人。一是害怕岳飛破壞和談大計,他心中懼怕金人,不願與金人做生死之搏。二是害怕岳飛造反。岳飛深得軍心民心,軍事才能當世無出其右者,若岳飛造反,後果無法預料。金人還可收買,岳飛哪能收買?只是岳飛等志慮忠純者,遇到趙構秦檜這樣的流氓,至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假設岳飛事先知道高宗他們要殺他,會不會防範保身甚至真的造反呢?應該不會,一是名節,二是實力也不夠。所以說,在中國古代社會,等待忠臣義士的,只有末路,沒有出路啊。

秦檜這樣的人渣,善弄機謀權術,心狠手辣。一開始打算一併除掉韓世忠、張俊和岳飛三大將。他的手法,大約有三,一是攛掇部屬誣告,牽連主帥。二是誣告罪名直指謀反,武將謀反,是宋朝大忌。三是利用三人矛盾,先用岳飛和張俊害韓世忠,再用張俊謀害岳飛。哪知岳飛心地純良,識破奸計,得知誣告詳情,並告知韓世忠。使韓世忠免於禍端。但岳飛此舉,揭破了秦檜等人的奸計,得罪了秦檜和張俊,使他們聯手除岳飛而後快。

岳飛解除兵權以後,大軍由王貴和張憲統領。朝廷為解除岳飛對軍隊的影響力,採取三個措施。一是在鎮江樞密行府,利誘威逼,脅迫王貴屈從。二是命抗金名將劉錡監視岳家軍,防止王貴和張憲發動兵變。三是命秦檜黨羽林大聲為大軍總領。林大聲到位後,專職搜羅岳飛罪狀。得到王俊誣告,說張憲擬率大軍威逼宋廷還軍權於岳飛。張俊積極配合,私設刑堂,拷打張憲,張憲不服,張俊捏造證據,上奏「張憲供通,為收岳飛處文字後謀反。」於是高宗下旨,將岳飛收監。

岳飛入獄後,絕食抗爭,雖受盡折磨卻沒有自誣。英雄鐵骨,哪是趙構秦檜等猥瑣之人可知!岳飛當時很悲涼,跟隨他的十員大將,當時竟有3、4人背叛出賣了他。可見英雄不易,小人遍地。

岳飛死後,宋廷「以飛獄案令刑部鏤板,徧牒諸路。」將岳飛說成十惡不赦者,以證明其殺人有理。這些都是套路,按下不表。

宋朝士大夫,對於岳飛一事,應該是清楚的。肯定岳飛被殺的,都將功歸於高宗。說「主上英武。」有的(洪邁、曾敏行等)甚至說岳飛前世為精豬,被宰是其宿命。否定岳飛被殺的,都將罪過歸於秦檜、張俊,沒人敢說趙構。連岳飛子孫岳柯,記述事時,也百般為高宗開脫。這就有些意思了。哪怕皇帝是個真真切切的人渣,後世不僅不能論其是非,還要為其塗脂抹粉,歌功頌德,不然,讓後世皇帝情何以堪!投機分子如此,正人君子也是如此。因為你要想讓後來者施仁政,只能拿其前輩聖明卓著來激勵引導他,至於不光彩的事情,都是上了奸臣的當,受了奸臣的騙!

好在天日昭昭。岳飛正氣,萬古長存。我倒覺得,跪在杭州岳飛墓前的鐵像,宋高宗趙構應該是頭一個!

胡秋原寫過一本《中國英雄傳》,曆數中華數代英雄,將中華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網羅齊全。數百位英雄人物,各有其能,各建奇功,救江山社稷民生於水火。但百戰之後,他們的結局,出奇的一致,難得善終。舉點例子?還是不舉了吧,大家都知道。包括英雄人物本身,以及後世談論者,大家都以為皇帝好,英雄被害,是奸臣使壞。大家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敢說的是,最壞的,是皇帝,是制度文化。柏楊在為《中國英雄傳》寫的一篇讀後感中說到「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他們的聖人也好,英雄也好,如果都不能有好下場,這國家民族的傳統文化,准有毛病。」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毛病是什麼?好像沒人說。不過,隱隱覺得,這個毛病,現在還在。

世上不乏英雄。如果到過英國,看看威靈頓公爵府,看看丘吉爾莊園。回來後再看看岳飛墓,看看袁崇煥墓。你就知道,世事各有其理,中華尤其不易。

中國這麼大,從來不缺少人才,不缺乏英雄人物。只是我們這個社會,制度和文化習俗,能不能容得下,英雄好漢。歷史上一幕幕如岳飛悲劇重演,是否涼透了人心。尚未可知。

說中國傳統文化,誰要說的是那個壞透了的帝王文化,奉勸大家千萬是不要認的。可是,中國傳統文化,除了帝王心術,還有什麼呢?我想只有老百姓旺盛的生命力,自強不息。

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義奇 的精彩文章:

TAG:李義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