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宋式咖啡,當手沖咖啡遇上七湯點茶

宋式咖啡,當手沖咖啡遇上七湯點茶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西方人都熟知咖啡有三百年的歷史,然而在東方,咖啡在更久遠前的年代已作為一種飲料在社會各階層普及。

公元10世紀前後,阿維森納(Avicenna, 980-1037,古代伊斯蘭世界最傑出的集大成者之一)則用咖啡當作藥物治療疾病。

幾乎同一時期,宋代點茶發展到極致。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1135年),親自著寫《大觀茶論》,七湯點茶法誕生。

手沖咖啡與七湯點茶合二為一

宋代的點茶形式是將團餅經炙茶後將茶碾磨成粉末狀,然後再用篩羅分篩出最細膩的茶粉投入茶盞中,即用沸水沖點,隨即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奶泡」就此誕生。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沖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南宋羅大經在《茶瓶湯侯》中詳細記載了煮水的要領:「近世瀹茶,鮮以鼎鑊,用瓶煮水,難以侯視,則當以聲辨一沸二沸三沸之節。」他認為:水初沸時,如砌蟲聲卿卿萬蟬鳴;忽有千車稛載而至,則是二沸;聽得松風並澗水,即為三沸,此時,便應及時提起湯瓶,將開水注入已放有茶粉的茶盞中,隨即用茶筅擊打茶湯,直至水與茶充分交融,茶湯表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為止。羅大經還認為:瀹茶之法,湯欲嫩而不宜老,湯嫩則茶味甘,老則過苦矣。

「鬥茶」是宋代茶事活動主要內容之一。當時流行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之中的鬥茶形式,主要是猜測茶葉的產地、辨別茶葉的採摘時間、說出當下喝的是春茶還是秋茶,以及辨明點茶之水的來源和品質,這種帶有強烈賭博色彩和遊戲樂趣的鬥茶方法,通過日本僧人傳到了日本,經日本幾代茶人的共同努力,同時受浙江餘杭徑山寺《禪院清規》的影響,在不斷融入日本本國審美情趣的基礎上,發展成為集日本品茗文化藝術為一體的「茶道」。而流行於民間的主要鬥茶形式,是以評出點茶技術和茶品的優劣為主,鬥茶又稱「茗戰」,這種鬥茶形式促進了當時茶葉品質和點湯技藝的提高。

文字圖片由「雲上文化」編輯

說不完的畫里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上文化 的精彩文章:

發個笑話,給大家放鬆一下心情,笑死我了!

TAG:雲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