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頤武:「紫光閣地溝油」也許沒那麼可笑

張頤武:「紫光閣地溝油」也許沒那麼可笑

最近有關「嘻哈」 問題,社會的爭議突然多了,這有其深層的原因。如「嘻哈」這種獨特的亞文化,其實是模仿借鑒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種反叛特質亞文化的一種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間流行,形成了一種相當小眾的文化形態。

這種青少年的小眾文化,有著某種反叛的、對成人社會規範批評嘲諷的意味。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種宣洩,也是自成一格的。它們在文化的邊緣存在了很長時間,和主流社會是一種平行的關係,相互沒有交集和交流。他們可能相當不喜歡成人社會的價值觀裡面那種溫和、穩妥的方面,看起來有其與社會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實對社會的衝擊有限。其內容也相當蕪雜,有些有積極意義和想像力的一面,當然也有消極和存在問題的一面。

喜歡這種文化的年輕人有著不同群體,這與他們對主流價值的認同和在現實中按照社會規範的成長並不矛盾。按正常的方式成長,但也有用這些亞文化寄託自己青春的某種情緒。這種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會忽略的。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於前衛的小酒吧或網路一隅生存,只是和社會相安無事。

如今,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主流社會用一種相對主流的選秀方式,把這些原來在邊緣的文化整合進主流文化。這種對亞文化的挪用其實是相當穩妥的,力圖將其積極和正面化。這也是大眾文化不斷尋找新增長點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體的更廣泛的歡迎。這種亞文化也就在某種程度上變身為一種主流的文化形態。從原來和主流大眾文化平行不相干,變成了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納。

而那些歌手等也願意進入主流文化,因為主流文化在大眾文化中居於主導地位,但這種亞文化里原來和主流文化氣質並不吻合的一面其實還是存在的。當某個偶然事件發生,不良的一面被發現,就會受到批評。於是,這種浮現不久的相對積極的「人設」就受到了挑戰。

但問題是,這種文化雖然浮現出來,卻和主流文化其實相對隔膜。各種主流媒體的微博或成年人的微博都在尖刻嘲笑一些「嘻哈」擁躉的「紫光閣地溝油」笑話,這也是那些擁躉缺少對主流文化知識帶來的問題。嘲笑當然有其理由,但這嘲笑里的優越感可能掩蓋了現實文化變化的某些狀況。認為別人理所當然應該知道其意義,但其實在青少年文化中缺少影響和傳播。這其實是代際差異的體現,也體現了當下文化的豐富複雜。這不是好壞對錯問題,而是文化空間缺少交集。一旦發生交匯,就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這裡其實有很多深層的問題值得探討。

首先,這些亞文化是否可能在某種程度上被吸納?在美國,這些文化興起之後,主流的大眾文化也是逐步吸納一部分、排斥一部分,對於美國文化主流的衝擊其實有限。但中美的情況有著相當的差異,在中國語境中的情況需要更多認識。

其次,這些亞文化對社會是否完全消極?這也需要更多的分析。中國對亞文化的研究其實相對認知並不夠,而西方的「文化研究」對這些在中產社會中出現的文化形態認識比較多。我們不能套用他們的研究,但可以借鑒。

第三,這些亞文化由於社會的多樣性和青少年群體的需求,總會在某些空間存在,這些狀況是否能夠被認知,涉及不少複雜的問題。

對任何藝術表現中的社會價值觀的積極要求,是極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而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某些和社會主流並不完全一樣的想法,還需要更多認知和引導,因為這也是成長中現實存在的。一些青年在成長的某個階段,確實容易接受這些東西,但其實並不影響他們對於主流社會的認同,對於多數人而言並不是喜歡「嘻哈」就會拒絕主流的文化。

同時,往往過了這一年齡段,他們大多會進入主流社會,留在邊緣的很少了。這就像「出水痘」,其實是經過這一段就有免疫力了。社會和這些歌手或他們的擁躉並非對抗關係,社會一方面要對存在的問題有其要求,讓正麵價值觀有更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能對於這些亞文化的存在有清楚的認知,同時保持相對柔性的引導。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幫助年輕人能夠順利度過這個階段,健康成長。(作者是北京大學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台「海巡署長」:10年內台灣將花400億打造百艘新艦艇 網友:又開始騙人了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