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了解傳統文化?

如何了解傳統文化?

了解一種文化,如果只去求那支離破碎的方面——文化的外在形式,無論你了解多少,都只是文化的某個具體的組成部分,看不到這種文化的深層和整體。所以,要想清楚地了解一種文化,就要去求那根本和整體的存在。一種文化的內在精神,即思想,就是這種文化的根本。當思想成體系時,即哲學,就是文化的整體。所以要想了解一種文化,就得了解它的內涵和整體,即了解它的哲學思想。

我讀了一些關於中國傳統哲學的書,自謂讀的不是很多,但我卻進行了很深入的思考。以下是我一人之言,有什麼不當的地方,還請寬容,也希望不吝賜教。

我對中國傳統思想的系統了解,是從讀馮友蘭和梁漱溟的著作開始的。我是帶著批判的態度去讀這些書的,所以我對他們的一些觀點是不贊同的,一則是時代在變化,不同的時代需要不同的思想去反映,二者讀書不能盡信書,一本書的內容,反映的是作者對人與世界的看法,另一個人去讀這本書,由於思考者的改變,得到的東西也不盡相同,所以讀書表面上看是了解別人在說什麼,從別人哪裡獲得智慧,實際上是在讀自己,意識到自己在想些什麼,從自身獲得智慧。讀書是從別人哪裡得到啟發。

我現在還不能品論這些民國大師的著作是否可以準確地反映傳統文化思想(持懷疑態度,更代表我相信他們),但無疑,這些大師都是對傳統文化滿含熱情和希望的。在清末民初那樣的大變革時代——兩千年未有之變革,傳統文化先是被批判,然後是被打倒,最後是被拋棄。所以正是因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和自信,才使得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不顯得那麼孤單和飄零。

今天來看,我們所謂的傳統文化,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道德方面,就是我們經常在口頭上所說的孝順、誠信、友善、尊老愛幼等之類的,並說它們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道德中又有倫理教化之類的東西,這些都是過時的,但在過去卻是極其重要的東西——維護國家的統治和家族的和睦。二是經史子集方面,這是傳統的對書籍的分類,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方面,「經」是指關於儒家的一些經書以及對這些經書的註疏,「史」是指各種歷史體裁的歷史書,「子」是指諸子百家學說的書籍和佛學書籍,「集」是指文學作品方面的書籍。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這方面門類眾多,但由於現代化的發展,不被人們所需要,一些消失了,即使存在的,很多也都處在快要消失的邊緣,這也是被列為遺產加以保護的原因了。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門類眾多,要想完全地了解,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背後的內涵,知道的再多也是沒多大意義的。這也是為什麼今天還有人把三從四德等東西拿出來讓人學習的原因了,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三字經》等竟成了學前班的學習內容。當我們無法了解一種文化的精神內涵時,我們就會陷入盲目的境地,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強調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復興的時代。所以,我們必須了解傳統文化的根本存在——哲學。

所謂整體,就是指他的精神,因為精神是不可分割的。思想是精神的表達,當思想可以發展成有系統的思想時,事物的整體就抽象出來了,這就是哲學。

但哲學是舶來品,傳統的書籍里是沒有專門講哲學的。這並不是說我們沒有哲學,只是說沒有專門的哲學著作。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專門談哲學的書籍,是在清末民初時誕生的。一方面是西方文明的入侵,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開始思考中國過去幾千年的的文化思想是什麼, 另一方面是一些知識分子接受了西方現代化的教育,或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以現代化的語言和專門著作的形式發表文章。所以,要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要從這些清末民初的國學大師的著作開始。

下面我說一下為什麼要從這些大師和他們的的著作開始:一是他們都是有現代化的思想(現代化不單單指西化,也不僅僅限於西化,而是全球性的發展,即各個文化的現代化革新)的人,他們絕不像一些腐儒,抱殘守缺,一味的追求好古,而看不見時代的進步,也不想一些贊成完全西化的人,看不到自己文化的特點;二是他們是一群有獨立思想的人,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又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方向;三是他們的著作是白話文寫出來的,或者說是在現代化的語言體系下創作出來的,對於絕大多數不懂古文的人來說是可以讀的明白,很好理解的。如果沒有這些著作,要想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就非得讀古文不可了。(今天,還有多少人去讀古文呢?絕大多數人還是在高中以前的語文課本中看見過它們,但我們學習這些東西,是考試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需要,也不是為了了解傳統文化。即使這樣,不少人還得靠參考書的翻譯才能了解詳細的意思。我至今還記得,在我做文言文的考試題時,我是似懂非懂胡編亂造地完成的。總的來說,學校的教育也只是讓我們學了一點皮毛而已,到了後來,由於生活和工作等用不上,就連這點皮毛也完全忘卻了。古文一開始就是同生活語言相分開的,所以就造成了它悲慘的命運。真是嗚呼哀哉了。);四是這些作品有很多是全面的(基於整個歷史時期和各家思想及其源流)專門的著作,足以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整體和發展。(古書都是一些各家各派的學說。)對於不做專門研究,又不想花費太多的時間去思考的人,真可謂是件省時省力的事;五是這些大師是一群對中國自有文化無比自信的人,他們的內心,有著對傳統文化深厚的情感。他們的寫作形式是學習西方而來的,但寫作的內容是中國文化思想的(當然,也有介紹西方及其他文化的著作),歸根結底,他們是有一顆發揚中國自有文化思想的赤子之心。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看見傳統知識分子無比堅毅的內心,尤其是在今天這個年代,這種自信、堅毅的心靈是不多見的,卻也是我們現在急需的。

最後,我想說一下我不是反對大家讀古書,像古代的詩詞和散文,只有去讀原文,才能體悟中國語言的美感,而是針對要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整體情況和發展情況而說的,即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而說的。對一般人來說,通過讀古書來達到這些是很有困難的。再者對「整體」做一下的說明,它有兩層意思,一是指一個時代的情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化,就有一個時代的哲學。文化背後的(深層次的、內涵的、精神的、根本的、靈魂的)東西——哲學,就反映這個時代的整體情況。哲學是深層次的,也是整體的。二是指深遠的、永恆的境界,這種境界基於整個宇宙的——歷史的發展和邏輯的思考。一個時代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可能會消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但哲學不會,因為哲學不僅存在於現在,也存在於過去和未來,故而哲學不僅反映現在,也反映過去和未來。存在於某個時代的文化背後的哲學,不僅是當前文化的精神,也是過去和未來文化的精神。這不是說哲學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說哲學在不同的時代需要通過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來反映。文化是哲學的載體,哲學是文化的靈魂——不僅支撐著文化的發展,還是文化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動力源泉。不存在著不需要哲學的文化,也不存在著不需要文化的哲學。二者同時存在,是一體兩面,文化是外在,哲學是內在。對於過去已經消失的文化,我們不必太過傷感,對於未來的發展,我們要不斷創造新的文化,而對於現在還存在的文化,我們要珍惜。對於那些說中國文化已經中斷的人來說,他們只看見舊文化體系的崩潰和消失,沒看見新文化的誕生和創造,更沒看見文化背後的哲學思想——在推動著文化的變革和歷史的發展。哲學不存在中斷的事實,既然哲學不會中斷,文化又怎麼可能中斷?如果中斷,中國文化早在過去的戰亂中不知中斷了多少回,可現在還不是好好的。對於人,也同樣如此,人是文化的創造者,與文化是一體的。故而,對於過去,你可以遺憾,但不要留戀,對於未來,你可以懷疑,但不要失去信心,而對於現在,你需要不斷努力。

喜歡的麻煩點個關注,有什麼問題你隨時可以在留言里問,我會回答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城市青年的手作生活指南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