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伯夷和叔齊的悖論,是自私還是品德高尚

伯夷和叔齊的悖論,是自私還是品德高尚

伯夷是叔齊是商末周初的著名人物,兩人以不食周朝的飯而聞名於後世,太史公對他倆的評價很高,說他倆「積仁潔行」,但是雨絲對於他倆所謂的「道德」有異議,感覺他倆的道德觀中存在著不可調和的悖論。

伯夷和叔齊本來是孤竹國的公子,他們的父親把君位傳給了小兒子叔齊,但是叔齊認為自己是最小的,上面有二位哥哥,按道理是不應該繼承父親君位的,所以,他要把君位讓給哥哥伯夷,伯夷則因為是父親遺命要叔齊當君主的,所以不願意接受,逃離了國都。叔齊見大哥逃離了,自己也跟著跑了,他們的臣民不得已,最終立了伯夷的弟弟,叔齊的哥哥為君。

這裡面,雨絲佩服他們兩位不為富貴所動心的精神,但是如果說到道德層面,雨絲感覺他倆都有問題,先說叔齊吧,君位是他父親留給他的,他卻私自給了伯夷,這難道不是不孝嗎?後來,伯夷不受君位,逃了,叔齊丟下百姓,也跟著跑路,他置他統治下的百姓於何地?要是孤竹國因為他倆的逃離,造成國君空置,然後國家大亂,民不聊生,這又怎麼算呢?要是為了自己的私德,而放棄整個國家的管理不顧,是為小德而放棄大德。

史書上還記載,他倆不聽惡聲,不看惡色,不給暴君做事,不與無德的百姓交往,不呆在暴亂的地方。雨絲覺得,這些算什麼道德高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最重要的事情不就是去教授那些不懂禮儀的人嗎?讓那些不懂道德的人懂得道德,而他們所作所為卻僅僅是躲著,不與之為伍。當然,我們也不能強求別人怎麼樣,但至少不能說他們道德很好,只能說明他們是獨善其身的人。

商朝末期,因為商紂的昏庸,百姓生活痛苦,伯夷和叔齊按照自己的道德標準,不在商朝作官,他們陷于山林,等待明君出世,然後出來當官,這也可以理解,畢竟在紂王底下為官,做個好官不行,壞官又不是自己想要的,躲著才是最好的選擇。

後來他們倆個聽到周文王姬昌是個明君,所以他們下王來想替姬昌效命,但當他們看到周武王密謀要推翻商紂王時,他們認為周武王做得不對,不應該趁著商紂王昏庸而推翻商朝。這裡面悖論就來了,一方面,周國在文王,武王治理下的百姓生活過得好,另一方面商紂王治理下的百姓過得痛苦,天下總得有一個主事的吧?周武王以有道伐無道,有何不可?

按照伯夷跟叔齊的道理標準,他們不應該在商朝當官,而應該去周王底下為官,但是周王卻是商紂王底下的諸侯,所以周王應該也不是他們心中的好人,那麼他們應不應該去周王那裡作官呢?事實上,他們聽到周文王有德是,是願意去周王底下為官的。紂王昏庸,百姓痛苦,按他們的標準,周王又不能反他,那百姓皆不是得一直得生活在痛苦中?讓百姓活在痛苦中,難道是他們的道德標準?

周武王代商立周以後,伯夷和叔齊認為周武王是靠著武力取得權力的,所以他們不但不願意在周朝為官,甚至於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只吃野草皮,最後活活把自己餓死,在死之前,他們還在感嘆,三皇五帝禪讓的時代不再。

這裡雨絲認為,也是個悖論,因為禪讓制是前一個統治者把君位讓給另一個非統治者,現在是商紂王殘暴,並且不願意把王位讓出來,錯不在周王吧?他們不食周粟的理由何在?另一方面,商朝的江山也是通過武力奪取了夏王朝的,那他們為什麼又願意吃商朝的糧食,忠於商朝呢?搞笑的是,他們不吃周朝的糧食,卻肯吃周朝的野草,可以吃周朝的野草,也不願意自己種糧食吃。

伯夷和叔齊自以為是道德的典範,卻不願意去教育別人向善,也不願意去影響別人為善,在雨絲看來,根本就是自私的表現,如果他們只是升斗小民還好,能力有限,可是他們作為一國的王子,我真的看不出他們的道德高尚在那裡,看到的只是滿滿的為了個人的私譽,為了小小的私德,放棄公德,放棄大德。像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在雨絲看來才是真正的大德, 而非伯夷、叔齊之輩。(註:圖片來源於網路,史路雨絲原創,歡迎轉發,謝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周 的精彩文章:

TAG: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