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戚:大分裂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她」?

外戚:大分裂的罪魁禍首竟然是「她」?

編者按:外戚指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而外戚干政則是兩漢政治的痼疾,無論是廢劉賀為海昏侯的霍光,還是終結西漢的王莽,都是外戚,整個東漢都離不開外戚的陰影。可是,外戚專權干政到底有什麼惡果呢?這又與東漢末年的紛亂有什麼關聯呢?此文試圖為各位學友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用末喜;殷之興也以有娀及有莘,而紂之滅也嬖妲己;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太任、太姒,而幽王之禽(擒)也淫褒姒。故《易》基乾坤,《詩》首《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昏(婚)姻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可不慎與(歟)!人能弘道,末如命何。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臣,父不能得之子,況卑下乎!既歡合矣,或不能成子姓,成子姓矣,而不能要其終,豈非命也哉!孔子罕言命,蓋難言之。非通幽明之變,惡能識乎性命!

——《漢書·外戚傳》

班固《漢書》為外戚們單作一傳,而外戚問題為兩漢政治之痼疾也得到廣泛認同。西漢時期,自呂后起,竇氏(竇漪房、竇嬰)、衛氏(衛青、霍去病)、霍氏(霍光、霍顯)、直到篡漢的王莽也是外戚,而東漢更是如此,十常侍與何進相鬥,開啟了三國紛亂。雖然,歷朝歷代多少都會有些後宮干政、外戚裙帶關係的問題,但都沒有如漢代這般嚴重的,這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外戚是否就真的是東漢末年大分裂的核心起因?

親緣關係與貴族政治

外戚們其實是皇后的血親、皇帝的姻親,這種依託親緣關係的政治體制可以上溯到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分封制度為基礎的周代,其核心統治階層是依託血緣關係的「貴族」。雖然,秦始皇試圖通過「郡縣制」的管理模式來拜託「分封諸侯」所帶來的「權力分散」「割據」「內戰」等等諸多問題,可是並沒有很成功。因此,漢初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舉的。從另一個側面來說,當時的整體政治統治環境還是一種貴族統治,皇帝與貴族之間是相互制約的關係。因為缺乏強大的中央權力、管理機制和意識基礎,貴族與皇帝之間必須要相互妥協。

西漢景帝時期,名相晁錯以一種超前意識提出了「削藩策」,試圖將統治權力進一步收回中央,鞏固皇權,削弱貴族和地方權力。隨之,便是「七國之亂」的爆發,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民的「叛亂」,是皇帝與貴族之間的一次博弈。這次博弈的結果,以諸侯王的失敗告終,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餘六國皆被廢除。

此消彼長,雖然表面上經過「七國之亂」再到漢武帝的「推恩令」,中央與地方,皇權與諸侯之間的實力已然懸殊,中央權力得到進一步鞏固與擴大。然而,由此產生的中央內部的問題進一步彰顯,外戚與皇帝、諸侯之間再一次產生相互制約的關係。

最初,漢高祖劉邦的大老婆呂雉,因為其強大的個性與突出的能力,使得呂氏一族的外戚都「雞犬升天」。劉邦死後,更是打破不封異姓王的規矩,大封呂氏子弟。彼時,劉姓王與呂氏一族的權力鬥爭矛盾是激烈的,因此,呂后死後,諸呂聚兵,準備發動政變。這算是漢代第一次由外戚問題引發的「政變」。而那時候的外戚似乎並沒有過於強大的實力,或者說,皇帝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尚不需要依託外戚來制衡。

隨後,在七國之亂中立下軍功而快速崛起的周亞夫和竇嬰則成為了權力矛盾的又一焦點。以周亞夫為代表的「新豪族」、以劉氏地方諸侯為代表的「舊貴族」、以竇嬰為代表的「外戚」,三方勢力都會威脅到皇權的統治,那麼皇帝又該如何自處呢?兩害相較取其輕,至少外戚因為是皇后的親戚,有著更近的親緣關係,又不會產生地方諸侯的割據風險,因此,由此開始皇權就需要利用外戚的勢力來鞏固自身。

到了東漢時期,權力的主要矛盾再一次轉變,外戚勢力的強大已經引來皇帝的焦慮,因此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鬥爭成為了核心矛盾。東漢宦官和外戚的鬥爭,自和帝開始,至靈帝時止。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從和帝即位到桓帝初期是第一個階段。在這一階段,外戚佔優勢。桓帝到靈帝死是第二個階段。此階段,宦官佔優勢。

東漢的外戚多出於世家「貴族」。章帝竇皇后和竇憲出自河西竇氏,據有河西五郡。後來天下大事已定,始歸附劉秀。和帝鄧皇后和鄧騭為光武皇帝的開國功臣,累世寵貴。順帝梁皇后和梁冀出於河西世家梁統,梁統歸順光武。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真可謂豪門。

綜上,兩漢外戚問題可以歸結為皇權與貴族權力之間鬥爭的不同表現,皇權與地方貴族、宗親諸侯之間的權力博弈過程中,或強化外戚,以消解諸侯,或依靠宦官,以消解外戚。由此,構成了兩漢外戚問題的「表象」。

戰亂與軍功

周亞夫因平定「七國之亂」功勛卓著,從而大權在握,對皇帝產生了威脅。這個軍功與權力的問題值得思考。在漢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中,漢武帝逐步開始摒棄使用非親緣關係的大將軍,而是啟用衛子夫家族的親戚,如衛青、霍去病(衛子夫外甥)。這樣做的直接後果,便是外戚勢力的進一步加強。

通過建立軍功而獲得的威望與軍事力量是不容小噓的,親信部隊的忠誠、保家衛國的威信與功勛卓著的合法性,建立起來的勢力集團是貴族政治典型特徵。歐洲封建時期的騎士、國王與貴族之間的問題,與此時大漢王朝所遇到的問題是類似的。彼時,尚未建立全面的官階體系與官吏管理制度,因此,軍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獲得「權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徑,因為「軍功」的「勇」,而建立起來的威信,是一種自然語境中的權力。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貴族統治時代,威望即權力,所謂「得道多助」是也。那是一個,沒有完善的選官制度、各官階官位之間責任並不是最明確的時代,行政管理尚處於一種較為原始的狀態,親緣的信任與天然的威望是其中的關鍵因素。

因此,對於皇帝來說,最能信任的人便是自家的親戚(宗親)和老婆家的親戚(外戚)。當這兩方面的親戚都會威脅到皇權的時候,就不得不依靠近臣(宦官),總而言之,這樣的權力結構和制度是非常不利於穩定的,在各方勢力的制衡過程中,矛盾容易激化,進一步引發內亂。

法治與人治

漢武帝駕崩以後,外戚霍光成為了顧命大臣,一度大權獨攬,甚至還廢黜過昌邑王(即海昏侯劉賀)。霍光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弟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而傳統史學上的「昭宣中興」,正是霍光專政期間。霍光採取休養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勵農業,使得漢朝國力得到一定的恢復。對外也緩和了同匈奴的關係,恢復和親政策,為「中興」奠定基礎。似乎遇到好的「外戚」,還能有不錯的治理。雖然,霍光死後不到三年,霍氏一族便以「謀反罪」被夷,未能保全。

那麼,如果遇到不好的外戚呢?之所以外戚、諸侯、宦官的專權問題都會引發「亂世」,沒有良好的選官制度和不依法施政是兩大重要原因。「任人唯親」是貴族統治容易產生的弊端,如果貴族內部的教育出現問題,出現大批不肖子孫,後果必然是亂。而兩漢時期尚未有相對公平的科舉制度,而是用「察舉制」。雖然「孝廉」們理論上應該都是品行良好的人才,而實際操作過程中,掌握「察舉」權力的還是皇帝的親戚,是宗親或外戚,那麼在缺乏相對客觀標準的考試製度,被推舉的,特別是擔任要職的,往往就是「自己人」。這也就是為什麼會出現「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情況。這種制度是徹徹底底的「人治」。

外戚的問題在兩漢尤為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兩漢的選官制度,隨著科舉制度的建立,外戚想要當官,走裙帶關係,便沒有那麼方便了。此後的外戚問題便主要集中在後宮干政的問題上。

罪魁禍首是誰?

綜上所述,外戚不是一種獨立的存在,而是與宦官、諸侯、地方貴族等並存的。兩漢外戚成為政治上的強勢是有其客觀原因的,是政治集團之間權力鬥爭,此消彼長的必然結果。而這背後所蘊含的問題是貴族政治、親緣意識、選官制度、權力制衡和法治建設等諸多深層次的結構問題。因此,分析兩漢外戚問題,要從諸多角度深入,而非簡單從皇帝和紅顏禍水的角度、或是單純以加強中央集權等原因總結。

附錄:兩漢外戚列表

西漢外戚列表

呂氏(漢高帝妻族、漢惠帝母族):呂雉、呂祿、呂產、呂台

薄氏(漢文帝母族):薄姬、薄昭

竇氏(漢文帝妻族、漢景帝母族):竇漪房、竇長君、竇廣國、竇嬰

王氏(漢景帝妻族、漢武帝母族):王娡、田蚡

衛氏(漢武帝妻族):衛子夫、衛青、霍去病

史氏(漢宣帝祖母族):史良娣、史高

李氏(漢武帝妻族):李夫人、李廣利、李延年

上官氏(漢昭帝妻族):上官皇后、上官桀、上官安

霍氏(漢宣帝妻族):霍成君、霍光、霍顯、霍禹

許氏(漢宣帝妻族、漢元帝母族):許平君、許廣漢、許延壽、許嘉

王氏(漢元帝妻族、漢成帝母族):王政君、王鳳、王根、王莽

傅氏(漢哀帝祖母族):傅太后、傅喜

丁氏(漢哀帝母族):丁姬、丁明

東漢外戚列表

竇氏(漢章帝妻族):章德竇皇后、竇憲

鄧氏(漢和帝妻族):鄧綏、鄧騭

閻氏(漢安帝妻族):閻姬、閻顯

梁氏(漢順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董氏(漢靈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何氏(漢靈帝妻族):何皇后、何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的精彩文章:

不必用硨磲,畫依舊如此美

TAG:復旦人文智慧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