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2018年,自動駕駛「開足馬力」
【原標題】記者手記:2018年,自動駕駛「開足馬力」
新華社美國拉斯維加斯1月13日電(記者郭爽)2010年年底,《紐約時報》記者約翰·馬爾科夫從矽谷發出第一篇關於谷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報道。「即使最樂觀的預測,這項技術的應用推廣也至少需要8年。」他在文中說。
2018年,到了。
此次採訪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CES)期間,記者感受到馬爾科夫的「8年」之說,顯然是最樂觀的預測。但自動駕駛在2018年確實將全速前進,並越來越「接地氣」。
遙遠且臨近
我們可能難以在短期內擁有或是乘坐一輛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不過,自動駕駛技術卻已駛入我們的生活。
本屆展會上,美國利夫特公司推出自動駕駛共享出行服務。儘管內置自動駕駛技術的寶馬5系汽車可帶記者安全駛過拉斯維加斯的街道,但它依然需要人類司機「監護」。這正是自動駕駛目前所處的階段:軟體和硬體存在局限,但已有可能在未來一年應用在可控區域。
依照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的劃分,自動駕駛技術可分為5級。只有最高第5級才能叫無人駕駛。不少專家認為,目前自動駕駛技術多為2級,但有望在未來一兩年提升至汽車可基本自主判斷路況的4級水平。
關於未來,業界看法並不完全一致。賓士公司汽車主動安全性負責人克里斯托夫·馮·胡戈對記者說,與其探討自動駕駛何時成熟,還不如探討在哪裡成熟;利夫特公司則發布報告預測大城市私人汽車時代將在2025年終結。
谷歌無人車之父塞巴斯蒂安·特龍接受記者採訪時甚至說,未來3年就可以出現5級自動駕駛。看記者露出不相信的表情,特龍說,技術發展的速度遠超我們想像,在你還搖頭不敢相信的時候,其實已經身處新紀元。
博弈且開源
從谷歌母公司「字母表」旗下的「出行新方式」(Waymo)公司率先領航,到特斯拉攪動市場;從定點送貨,到園區專線;從優步高調試水,到豐田、大眾等各大車商爭相推動,自動駕駛技術已進入群體加速創新時期,各領域競爭一片火熱。
讓自動駕駛成為可能,首先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在這方面,傳統晶元巨頭英偉達和英特爾比拼十分激烈。
長期布局的英偉達公司在本屆CES一開始就放大招,發布了針對自動駕駛技術的超強自動駕駛晶元Drive Xavier,耗資高達20億美元。
緊接著,英特爾打響「反擊戰」,發布全新自動駕駛平台,旨在為3到5級自動駕駛提供可擴展性和多功能性的平台。
2018年,自動駕駛汽車製造商在激光雷達(LiDAR)方面的競爭也如火如荼。視覺系統將在未來一年成為自動駕駛技術領域公司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
在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領域,迅速崛起的中國百度已成為國際市場又一支強大的新生力量。該公司針對自動駕駛技術發布的「阿波羅2.0」平台,全面支持英特爾、英偉達等四大晶元公司的主流車載計算平台,其雲端服務、軟體平台等四大模塊全部開放,合作夥伴已有超過90家汽車和科技公司。
「阿波羅是個開放的生態。開放正是自信的表現,也只有開放才能夠發展。」百度副總裁鄔學斌對新華社記者說。
在傳統汽車廠商中,開源也開始成為新模式。豐田公司是最先宣布提供基本自動駕駛模塊的傳統汽車製造商之一。該公司在本屆CES展示的多功能模塊式智能自動駕駛車e-Palette最為吸引眼球,可用於為其他公司開發共享辦公、共享出行、送貨、餐飲等多種移動服務業務,合作夥伴有亞馬遜、優步、必勝客和滴滴等。
動力與瓶頸
汽車自動化和智能化進程正在加速演進。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絕佳動力,軟體演算法在自動駕駛中的地位和比重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自動駕駛系統也需要感測器、圖形處理晶元等強大的硬體支持。
整個汽車產業中,越具備人工智慧基因的公司目前走得越遠。傳統汽車廠商與人工智慧創新公司的合作速度是驚人的,幾乎所有涉足這一領域的大企業都在爭相搶拼研發速度並積蓄人才。豐田計劃將亞馬遜人工智慧語音助手Alexa在今明兩年植入豐田和雷克薩斯汽車,起亞則表示今年就會有搭載谷歌語音助手的車型上市。
不過,自動駕駛技術尚不成熟,瓶頸依然存在。
比如全球地圖與定位服務提供商HERE公司工程主管、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陳新博士就認為,目前自動駕駛技術最缺乏的就是高精度地圖。無人駕駛車輛所用地圖與我們日常導航所用地圖不同,是給車看的地圖,這種高精度地圖是無人駕駛的核心技術之一。
在本屆CES展會上,被各大公司搶購的HERE公司宣布,為無人駕駛車輛研發的HERE高精度地圖的行駛路線已超過55.5萬公里,預計年末在北美、歐洲地區的行駛線路將達到100萬公里。
可以預見,如同從馬車時代發展到第一批汽車出現,自動駕駛技術會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歷程,隨後突然間,這一技術將變得「無處不在」。
編輯:王晶晶
TAG: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