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十七講:從原心到三綱

於少伯講《春秋大義》第十七講:從原心到三綱

從原心到三綱

GIF

大家好,歡迎關注於少伯,今天咱們講原心定罪的最後一個話題,原心到三綱。原心就是原心定罪,三綱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綱五常,這直接還有個聯繫,今天我們就順帶一起講了。

還是先從原心定罪說起,上一期雖然我們提過了如何原心,誰來原心的問題,但還是需要給大家找個例子說說。

還說漢朝的事吧,漢武帝時候有個大司農叫顏異,在政治鬥爭中成了犧牲品,其罪之輕,判決之嚴厲簡直讓人汗毛倒豎。大概的經過是這樣的,有一天顏大人正在和門客聊天,門客正好聊到了一個政策的弊端,這可是當時的一個敏感話題,顏大人政治覺悟很高,聽完之後什麼都沒說。的確,什麼都沒說,只是嘴角微微動了一下。不知道是不是有人故意想整他,這件事情居然報了上去,顏大人的政敵抓住了機會,一招致命,直接上奏漢武帝說:顏異身為朝廷高官,對政策有意見應該直接提出來,可他倒好,嘴上不說,心中卻不滿,實在應該判死罪。此事記錄於《漢書.食貨志》原文中稱這個罪行的名字叫做「腹誹」。

我們先談一下「腹誹」。這個詞裡面的腹好解釋,就是心理想的嘴上沒說的,誹則出自誹謗這個詞,其實最初「誹謗」是個中性詞,就是提意見的意思,不少典籍裡面提到過舜和禹為了廣開言路,設置過誹謗之木,所謂誹謗之木就是一個一米多高的棍子上面插著一塊木牌子,讓人可以寫意見用,就是古代的意見箱。後來統治者越來越重視,越做越高越做越精美,最後做成了一根兩三丈高的石頭柱子,上面橫著一個雲朵一樣的精美石雕,其實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華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不就有嗎。

但是意見嘛,畢竟有中聽的和不中聽的,當統治者權利越來越大的時候,提意見的風險則越來越高,尤其越是思想統一的時代,人們越是習慣「真理只有一個」。所以,在這樣的時代,當「另一種聲音」出現的時候,人民群眾便怒不可竭了,所有的不同聲音都被歸集為誹謗,審判,乃至殺戮一個誹謗者,難道不是一個正義的表現嗎?其實耶穌基督不也是這麼死的嗎,看來世界充滿著各種的相同。

我們回來還是看看顏大人是怎麼判決的,顏異是歷史上因為腹誹罪被判死刑的先河,而且成為了當時的判例,再有像顏大人一樣的腹誹者,也是如此,而且還不是一般的死刑,其刑法叫大辟,什麼叫大辟啊?就是不直接砍頭,分好幾個步驟。第一步黥刑就是在臉上刺字,第二步割鼻子,第三步把兩隻腳砍下來,第四部用竹板抽到死,頭砍下來梟首示眾,第五步屍身剁成肉醬。以上五部湊齊了叫「俱五刑」,顏異先生比大辟俱五刑還多了一刑:割舌頭。毛骨悚然,除了毛骨悚然,還有一份驚奇,為什麼誹謗罪比殺人放火更嚴重?「俱五刑」之外還加了一個割舌頭。而且為什麼顏異要這麼判,這跟春秋有什麼關係嗎?

這個依據,春秋裡面還真是能找到一點,其實就是在魯季子追慶父的那一期裡面提到的春秋部分,《公羊傳》裡面有八個字,我們不再展開那個故事了,我們只說這八個字叫「君親無將,將而誅焉」。我們就解釋這一句好了,公羊傳裡面說,君親,就是國君父親,無將的將指的是反叛的念頭,簡單說:對於國君和父親,動一點點反叛的念頭都是該殺的,「腹誹」當然算是其中一種了。顏大人可不就是對皇帝的政策起了一點點不滿的念頭嗎,該殺啊,一點都不冤枉。

《漢書》還記載,從顏大人之後,歌功頌德,阿諛奉承馬上流行了起來,那麼想想看,你能指責這些官員是虛偽卑鄙的小人嗎?換做是你,肯定也是要天天歌頌朝廷的啊。確實啊腹誹都得判俱五刑,若是落在字面上還不得夷三族啊。

再後來呢?再後來每朝每代都有人站出來建議皇帝要廣開言路,比如漢朝最有名的路溫舒給皇帝寫的《路溫舒尚德緩刑書》就是建議皇帝不要用誹謗的罪名來殺人了。他就提出古人云:高山大澤裡面還有猛獸出沒,大江大河裡面也會有不凈之物,就連美玉都有瑕疵,何況君王挨點罵不算什麼。路溫舒大人還是很前衛的,提出結論是:言論即便是有些胡說,也是不應該定罪的,因為只有寬鬆的言論環境下,真知灼見才有機會露面。但事實上是個什麼結果呢?

拿後世宋朝司馬光的一次開言路事件舉例。宋哲宗新即位,大臣們正準備開言路呢,皇帝提出來了,開言路可以,不過總得有個規矩吧,咱們得設計設計。大臣們最後提出了六條,大家聽聽有這麼開言路的嗎?第一凡是暗中有什麼打算的;第二凡是狗拿耗子的;第三凡是煽動言論動搖國本的;第四凡是迎合業已實行的法令的(簡單解釋一下這一條是反對王安石的);第五凡是迷惑領導以圖升遷的;第六凡是蠱惑老百姓的;以上六種言論,一旦犯了,嚴懲不貸。

怎麼樣,這叫做:言論有自由,意見有導向,朝廷有政策,頭頂有鋼刀。兩千多年來,好像這六條有一種無處不在的感覺啊。

所以,嚴復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調,在封建社會的兩千年里,東方之臣民,世隆則為父子,世污則為主奴,君有權而民無權者也。更狠的是後一句,天子之一身,兼憲法,國家,王者三大物。所以想想潘恩要是在封建社會,真是俱五刑夷三族都不夠啊,他可是天天喊著「我的國家是世界,我的宗教是行善」啊。

也正是因為這種風氣,儒家開始了他的改變,就像我們以前講過的,最早的儒家提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到了顏異的時代,君不使臣以禮,你臣難道就敢不忠了嗎?最終,董仲舒先生終於拋出了著名的三綱理論「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重新確立了社會的等級秩序。只是我有一個問題,孔子的經書裡面有這句話嗎?

最後我們再多說兩句,現在大家一提儒家,很多人立刻反應出來「三綱五常」。可是「三綱」卻不見於春秋經和漢之前的官學。若論來歷,《韓非子.忠孝》篇中說過「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而天下治,三者逆而天下亂」。耐人尋味吧?三綱到底是儒家的呢?還是法家的呢?

反正專制時間久了,大家把忠君思想視為天經地義,讀先秦文學就會遇到難解的地方,比如大家覺得孟子就不忠君,明明周天子還在,你孟子沒事老往魏國齊國這些諸侯國跑什麼啊,你這是置天子於何地啊?按後世的標準,孟聖人豈不成了亂臣賊子了?

秩序呢,是需要好好維護的,只不過我們會繼續深入思考,到底是儒家主導著社會的發展呢,還是皇權在藉助儒家的名義強化專制呢?如果是後者的話,那麼儒家不儒家並不那麼重要,董仲舒,李仲舒,王仲舒也就不那麼重要了,在這個社會,人和人之間彼此越發相似的同時,學說和學說之間也是越來越像同門了。不論什麼學說成為官學,至少,這種學術早已不再有獨立思想的自由主義精神了。

好了,感謝大家跟著我們品嘗了一下儒家大拌菜,今天的春秋大義就講到這裡,儒家的思想我們品的也八九不離十了,不如下次換個話題講幾期道家。

關注於少伯,陪你一起讀書。

關注「於少伯」,陪你共同求知讀書,用碎片時間傳播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少伯 的精彩文章:

TAG:於少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