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訓恆久遠 經典世代傳

家訓恆久遠 經典世代傳

GIF

家訓恆久遠 經典世代傳

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歷史上對個人的修身、齊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更是使國家更加富強的必不可少的一點。我國古代的政治倫理思想深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名門世家,都注重對後世子孫的教育,於是出現了《家訓》獨特的文化現象。這些不同時代的《家訓》都無一例外的以儒家「修、齊、治、平」為標準,把「修身」視作「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故其思想精髓就是儒家精髓的聚集。

《家訓》大都濃縮了作者畢生的生活經歷和學術思想等方面內容,而且都是家族中的姣姣率先垂範者,不僅其子孫從中獲得教益,就是今人讀來也大有可借鑒之處。綜觀古今,中國叱吒風雲的精英人物幾乎都受到了家訓的浸潤,都對這些的歷史的人物起到了極大的教育作用。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代名門家訓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批判地繼承先人們留下的這一遺產,對於我們今天的家庭教育,社會文明建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為善不同,同歸於治;為惡不同,同歸於亂。爾其戒哉!(上天是不親近誰的,只輔佐有德之人。民心是無常的,只懷念仁愛的君主。為善的方法不同,但都歸於治理;為惡的方法不同,但都歸於混亂。你要謹慎戒懼啊!)周成王訓蔡仲《尚書·蔡仲之命》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周公戒伯禽」《史記·魯周公世家》

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 「周公戒成王」《史記·魯周公世家》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庭訓》(訓兒子孔鯉)

慎終如始。《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春秋·曾參《告子言》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論議人長短,妄是非政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願聞子孫有此行也。後漢·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德惟賢,能服於人。劉備《敕後主辭》(《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諸葛亮《誡子書》

人或毀己,當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毀之行,則彼言當矣;若己無可毀之行,則彼言妄矣。當則無怨於彼,妄則無害於身。……止謗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人無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當。量其善者,必擬議而後動。若志之所之,則口與心誓,守死無二。

宏行寡言,慎備自守,則怨責之路解矣。

夫言語,君子之機,機動物應,則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   魏·嵇康《家誡》

恭為德首,慎為行基,願汝等言則忠信,行則篤敬。無口許人以財,無傳不經之談,無聽毀謄之語。聞人之過,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後動。……   西晉·羊祜《戒子》

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唯不能益我,乃以增吾憂矣。 (陶侃為潯陽縣衙小吏,曾掌魚市交易。有一次他派人送給母親一條腌魚,母親湛氏退還腌魚,並且寫了封信責備陶侃)東晉·陶侃母《書責陶侃》

勤學行,守基業,修閨庭,尚閑素。如此,足無憂患。   南朝·齊·蕭嶷《戒子》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後,思慮落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廢矣。

銘金人云:「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至哉斯戒也!能走者奪其翼,善飛者減其指,有角者無上齒,豐後者無前足,蓋天道不使物有兼焉也。古人云:「多為少善,不如執一;鼴鼠五能,不成伎術。」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女子既嫁,若是夫家貧乏,父母兄弟當量力周恤,不可坐視。其有賢行,當令子女媳婦敬事之。其或不幸夫死無依,歸養於家可也。俗於親戚富盛則加親,衰落遂疏遠,斯風最薄,所宜切戒。……

世人多蔽,貴耳賤目,重遙輕近。少長周旋,如有賢哲,每相狎侮,不加禮敬;他鄉異縣,微藉風聲,延頸企踵,甚於饑渴。校其長短,考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魯人謂孔子為東家丘;昔虞國宮之奇,少長於君,君狎之,不納其諫,以至亡國,不可不留有餘地心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親左提右挈,前襟後裾,食則同案,衣則傳服,學則連業,游則共方,雖有悖亂之人,不能不相愛也。及其壯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雖有篤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奉先思孝,處下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   唐·李世民《帝范》

孫叔敖為令尹,一老父教之云:「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袁子云:「貧賤願人接己,富貴忘己接人。」   唐·李恕《戒子拾遺》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 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北宋·包拯《家訓》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邵雍《戒子孫文》

藏精於晦者則明,養神於靜則安。晦所以蓄用,靜所以應動,善蓄者不竭,善應者無窮。   北宋·歐陽修《示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北宋·歐陽修《示子》

凡為人弟者,不敢以富貴加於父兄宗族。   北宋·司馬光《居家雜儀》

公(張文節,宋真宗時宰相)嘆曰:吾今日之俸,雖舉家錦衣玉食,何患不能?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吾今日之俸,豈能常存?一旦異於今日,家人習奢已久,不以頓儉,必致失所。豈若事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嗚呼!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北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儘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弊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於自私及有所厚薄也。

夫生生之資,固人所不能無,然勿求多餘,多餘希不為累矣。   北宋·司馬

光《訓子孫文》  

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恕己則昏。爾但常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聖賢地位也。   北宋·范純仁《戒子弟言》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流,積為江河;星星之灼,燎於原野,其始至微,其終至巨。

沉默緩畏,遇物和而有容,語言舉止務淹雅凝重,喜怒不形於色,然後可以為佳士。   北宋·梁燾《家庭談訓》 

君子居不欺乎暗屋,出不踐乎邪徑,外訥於言而內敏於行,然後身立而名著矣。北宋·賈昌朝《戒子孫》

人生世間,自有知識以來,即有憂患不如意事。小兒叫號,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雖大富貴之人,天下之所仰羨以為神仙,而其不如意處,各自有之,與貧賤人無,無特所憂患之事異爾。故謂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間,無足心滿意者。能達此理而順受之,則可少安……

言忠信,行篤敬,乃聖人教人取重於鄉曲之術。蓋財物交加,不損人而益己;患難之際,不妨人而利己,所謂忠也。有所許諾,絲毫必償;有所期約,時刻不易,所謂信也。處事近厚,處事近厚,處心誠實,所謂篤也。禮貌卑下,言辭謙恭,所謂敬也……

凡人行己,公平正直。可用此以事神,而不可恃此以慢神;可用此以事人,而不可恃此以傲人……至於君子而偶罹於災禍者,多由自負以召致耳……

行高人自重,不必其貌之高;才高人自服,不必其言之高。

豐儉隨其財力,則不謂之費。不量財力而為之,或雖財力可辦,而過於侈靡,近於不急,皆妄費也。年少主家事者,宜深知之。

中產之家,凡事不可不早慮。有男而為之營生,教之生業,皆早慮也。

同居之人,或相往來,須揚聲曳履,使人知之,不可默造,慮其適議及我,則彼此愧慚,進退不可。……南宋·袁采《袁氏世范》

食已無事,經史文典謾讀一二篇,皆有益於人,勝別用心也。

童子涉世未深,良心未喪。常存此心,便是作聖之本。

夜卧不眠,常須息心定志,勿妄籌畫無益之事及起邪思。當審觀此身暫聚不久,既死之後,急急殮藏,蓋其敗壞不可堪見,方此之時,誰為我者?如此思之,用意勞神、鑿空妄作、名利之心可皆灰滅。以此涉世,遇患鮮矣。   南宋·江端友《戒子》

大抵人情慕其所無,厭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宋·歐陽修《歐陽永叔集》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不庸,不免於下流。三國·諸葛亮《誡外甥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傳統文化研究院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傳統文化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