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5.跟著孔子去遊學

35.跟著孔子去遊學

在古代政治史和思想史上,孔子和孟子都具有崇高的地位,孔子被統治者推尊為「聖人」,而孟子也被尊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但這些都是孔子和孟子的身後事了,而在生前,兩個人都是非常尷尬非常無奈的,他們都是終其一生奔走於各個諸侯國之間,推行自己的思想與主張,但卻並沒有被當道者們所看好,並沒有得到重用,其思想和主張也沒有得到實施。 孔子的一生是遊走的一生,從青年時代的遊學,一直到中晚年的周遊列國,他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他的思想也從沒有停止過,可以說,正是通過遊走與奔波成就了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成就了一代偉人。縱觀孔子的一生,大體可以分為幾個階段:遊學、適齊求仕、仕魯、周遊列國、返魯講學幾個時期。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同時的老子之外,孔子算是第二位大學問家,大思想家了,其對中國後來的思想文化以及社會經濟、政治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孔子並不是神,並不是「生而知之」者,關於這一點他曾有明確的說明,他的知識與學問都是後天學習得來的。《論語·子張》中記載: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關於這一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也有同樣的記載,只不過是問者為「陳子禽」。從這裡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就是在孔子的當時,很多人並不知道孔子的老師究竟是誰,甚至連孔子的弟子們對這一問題也不太清楚。子貢在這裡明確表示,儘管當時禮崩樂壞,學術與思想文化墜落,但卻並不是真的墜入塵埃之間,從世界上消失了,而是學術下移,流落入民間。而孔子的學問則是跟別人學習的,那麼,他究竟是跟著誰學習的呢?子貢只是說其中既有賢人君子,也有閭里鄙人,既可以說是沒有固定的老師,也可以說是有很多老師,而且這些老師是從社會的最上層貴族一直到鄉間平民百姓,什麼人物都有,孔子跟著這些不同的人物學習不同層面的知識與技藝,關於這一點,孔子自己也曾有明確的表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根據眾多的零散記載顯示,孔子曾向當時郯國的國君請教學習過,還曾跟從魯國樂師師襄和齊國樂師學習過音樂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說,

孔子之所嚴事:於周則老子;於衛,蘧伯玉;於齊,晏平仲;於楚,老萊子;於鄭,子產;於魯,孟公綽。數稱臧文仲、柳下惠、銅鞮伯華、介山子然,孔子皆後之,不並世。

這裡所謂的「嚴事」是指孔子心懷敬意地對待,這種態度實際上就是對待師尊的態度,這裡孔子實際上是將他們作為導師來看待,作為學習的榜樣來看待。在宋代所編的《三字經》中有「昔仲尼,師項橐」的話,而在民間傳說中也有孔子拜神童項橐為師的故事。當然,在孔子曾師事的這些人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於老子了,而在孔子求學的故事中最著名的也屬於孔子向老子問禮的故事了。

孔子的一生都在為所謂的「克己復禮」而四處奔波。他原本商王后裔,但他所復之禮則是周禮,其中原因正如孔子自己所言,「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為了詳細地學習周禮,孔子曾專門到周王城洛邑去。這是他在三十歲時所進行的一次壯舉,在其前往周王城學習時,當時魯國的國君魯昭公曾送給他行具與盤纏,並曾親自為他餞行。這種待遇和殊榮是當時很多貴族都難以得到的,而孔子之所以會受到如此的待遇實際上與他自己當時的名聲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的。根據文獻記載,在孔子的父親去世之後,母親顏徵在便帶著孔子離開原來的家,移居曲阜闕里,生活十分貧苦,在其母親去世之後,孔子便獨立一人謀生了。而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武士出身,在當時「以勇力聞於諸侯」,而且受封為陬邑大夫;孔子的母親顏徵在出身於曲阜望族,這些先天條件是孔子迅速進入社會中上層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與此同時,孔子還處世深沉,勤學好問,謙恭知禮,他依靠自己的禮儀學問迅速征服了魯國社會的各個階層,在當時魯國都曲阜的社會各個階層中很快便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這也為他後來躋身於魯國上層社會創造了重要條件。如果沒有這些因素,他是不可能在十九歲的時候就娶亓官氏為妻的。而且他在婚後一年,亓官氏生子時,魯昭公還專門派人送了一條鯉魚,於是便將兒子起名為鯉,字伯魚,由此已經可以看出當時孔子的名聲之高,在當時魯國的影響之大了。如此,後來魯昭公支持其前往周王城洛邑遊歷學習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史記·孔子世家》中記載:

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

南宮敬叔是孟僖子之子,孟僖子是當時魯國三桓之一。孟僖子曾隨同魯昭公出使出國,但他因不懂禮儀,出使期間不能以禮處理外交事務,從而引起了不少麻煩,致使他深以為恥,歸國後發奮學習禮儀。他臨死之前囑咐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要拜當時魯國的禮學大家孔子為師,好好學習禮儀文化,南宮敬叔遂拜孔子為師。南宮敬叔拜孔子為師之後,聽孔子說周守藏史老子學問淵博,於是二人便商議前往周王城洛邑遊學,南宮敬叔便向魯昭公說了此事,魯昭公顯然是一位非常開明的君主,對於他們的虛心學習非常支持,於是就給了他們一輛車,兩匹馬和一個年輕的車夫。孔子等人遂一路往西,經過長途風塵,最終到了孔子嚮往已久的周王城洛邑。孔子等人到洛邑之後,觀明堂,參太廟,明堂是周天子祭祖、朝會、議事和宣政的重要地方,是國家禮儀制度的一種最為重要的表現與象徵,從這裡可以學到很多的禮儀文化。太廟是周天子的祖廟,也是當時禮儀文化的重要體現。孔子在魯國時曾參觀過魯國的太廟,但周天子的太廟不僅在規模上與魯國太廟完全不同,而且在禮儀方面也與魯國太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孔子在太廟所受到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通過和魯國太廟相比,使得他對魯國和周天子在禮儀方面的差別有了更加直觀和清晰的認識。

當然,對於孔子來講,其前來周王城洛邑的最主要目的是向當時的大學問家老子請教學習,這是中國歷史上兩位文化巨人的一次歷史性相遇,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有著深遠的意義,而且可以說,正是這次偉大的相遇最終成就了後來的孔子。而孔子問禮也成了中國文化史上最為著名的事件之一,在當時曾產生過巨大的轟動效應。關於孔子問禮一事,在早期的文獻中多有記載,《史記》《莊子》《禮記》等文獻中都有不少記載,尤其是儒家典籍《禮記》中的記載非常多,僅其中的《曾子問》中就曾有四次記載。《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對當時的情形有比較詳細的記載: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這次拜見,孔子等人不僅向老子請教了有關禮儀方面的問題,而且還在洛邑親自隨同老子參加了一次重要的禮儀活動,也即葬禮,關於這一點,《禮記·曾子問》中有較詳細的記載:

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聽變。』既明反,而後行,曰:『禮也。』反葬而丘問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遲數,則豈如行哉?』老聃曰:『諸侯朝天子,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見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蚤出,不莫宿,見星而行者,唯罪人與奔父母之喪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見星也?且君子行禮,不以人之親痁患。』吾聞諸老聃雲。」

在葬禮現場,老子親自向孔子講解有關喪葬的禮儀制度。在這次向老子求教的過程中,孔子不僅請教學習了古代的禮樂文化制度,而且二人還探討了不少有關「天道」之類的問題,關於這一點在後來的《莊子》一書中多有記載。臨別之時,老子還語重心長地告訴了孔子幾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在接受了老子的一番教益之後,不僅孔子本人及其弟子們「稍益進焉」(《史記·孔子世家》),而且孔子的聲名大振,身價大大提高,從此之後,投其門下的人明顯增多。

孔子在洛邑不僅拜訪請教了大學問家老子,而且還在老子的介紹下認識了當時的著名音樂家、大學者萇弘。關於萇弘其人,《史記》中並沒有傳記,而在《天官書》中則是將他作為天文學家來看待的,《淮南子》說萇弘是「周室之執數者也」,也即是說他是周王室掌管天文曆法術數的人物,「天地之氣,日月之行,風雨之變,歷律之數,無所不通」。在萇弘任職周王室的時候,「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很多諸侯都不聽從周王室的號令,萇弘為了維護周王室的尊嚴,曾運用方術來壯周王的威望,《史記·封禪書》記載說,「萇弘以方術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依物怪欲以致諸侯。」可以說在當時,萇弘和老子一樣也是一位神秘人物,而且他也是僅次於老子的大學問家。孔子拜訪萇弘,向萇弘詳細請教了一系列的音樂知識,萇弘還向他詳細分析了古樂《韶》和《武》的異同,明確指出《韶》樂是虞舜古樂,《武》是周武王之樂,僅僅就二者的功業來看,舜是繼承堯治理天下,是歷史上有名的聖君,而武王伐紂則拯救了天下,實際上兩個人的功業是部分上下的。但是,就音樂而論,《韶》的聲音宏盛,音律盡美,而《武》則雖然聲容宏盛,但它的曲調節器則隱含晦澀,不如《韶》,因此可以說《武》盡美而不盡善,只有《韶》樂是盡善盡美的。後來,孔子直接繼承了萇弘的這種音樂觀念,《論語·八佾》中說: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當然,孔子和萇弘在評論《韶》和《武》時候所著眼的角度是不同的,萇弘主要是從音樂樂理本身來分析的,而孔子的論斷則具有明顯的道德色彩,這是與孔子的「克己復禮」的禮儀思想相一致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天禾文史 的精彩文章:

30.老子:游龍函關西入秦

TAG:西天禾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