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作品裡的這些古董,可不是隨便放放的
通過影視作品來看看那個知名古董!
我們總說如今的國產電視劇做的相當不走心,劇情亂七八糟,台詞莫名其妙。
不過這次就不吐槽這些了,咱們不如來誇誇那些用心良苦的道具。
這張圖截於《漢武大帝》。
左邊的半個球可能看的不是很清楚,放大一點看。
看再清楚點,這其實是:
這件是在湖北襄陽蔡坡4號戰國早期墓出土的青銅器,目前被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它是用來幹嘛的呢?
看看它的形狀,分上下兩部分,合起來為一個圓球形,器和蓋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各有三足,器上的大三角形雲紋清晰可見。
用來幹嘛的呢?
這個屬於食器,是楚文化中重要的銅禮器。
這個暗淡無光的猶如背景牆也是道具也是很值錢的。
原型是西漢鎏金銀竹節熏爐,
是山西博物館鎮國之寶。
這是在1981年陝西咸陽被發現的,當時總共出土了200多件文物,而這當中最有價值的要數這件鎏金銀竹節熏爐。熏香文化中國自古以來就有,香爐也是隨處可見,但是這件造型奇巧,黃金的表面上雕刻精細,一看就非尋常人能擁有。
有專家通過爐蓋和底座的銘文解讀了這件熏爐上刻的是「由未央宮負責管理皇帝寢卧事宜的官員保管」。而製造時間為公元前135年,也就是劉徹當皇帝的時候,熏爐上還寫「陽信家」。
陽信公主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是劉徹的姐姐,共嫁過三次,前面兩次結婚不到一年丈夫便死了,還好沒有一路衰到底,最後一次嫁給了衛青,從此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日子,而這個熏爐聽說就是劉徹賞賜給她姐姐的,這熏爐也因此被認定為愛情的象徵。
這個背景牆道具依舊很強勢。
這也是香爐的一種,名為西漢博山爐,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漢朝得以完善,所以在漢朝應該是非常常見的香爐器皿。仔細看香爐上的造型,像一座小山,上面有樹木、仙雲等等。
不過博山爐也不是都統一的,有的帶底盤,有的不帶,有的加上鳥獸造型。而博山爐在漢代也等於身份的象徵,所以出土的墓穴大多會有博山爐的身影。
看完了裝飾不如再看看服裝:
《大明劫》講的是崇禎15年瘟疫爆發,孫傳庭將軍帶兵攻打李自成,影片中的胄甲還是做的很細緻的。
明代是中國甲胄發展的成熟定型期,之後的甲胄也基本是這樣沒跑了。
山文甲是已經中國最知名的鎧甲,但很可惜的是已經失傳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實物留存,也沒有記載關於製作的方式。
唐宋明三代的壁畫、神像中經常出現,有人說這面的紋路其實是紡織的紋理。
也有甲胄愛好者直接按照紋理做了出來:
副將則是便宜點的魚鱗甲:
除此之外其他人的服裝也是有跡可循的。比如:
官服:
百姓的粗布麻衣:
飛魚服則是明朝錦衣衛所穿的衣服:
《綉春刀》:
錦衣衛是皇家的士兵,主要的職責是保護皇帝安危、掌管通緝和刑獄。
飛魚是一種圖案,「是作蟒形而加魚鰭魚尾為稍異飛魚類蟒,非真作飛魚形。」來源於《山海經》,是一種神獸,象徵天下太平。
綉春刀除了飛魚服,刀也做得很有考據。
沈煉拿的雁翎刀,雁翎刀始於南宋時代,刀尖上翹,這種刀型結合了直刀和彎刀的優點,單手就能控制,使用者可操作靈活,實戰性較強。
盧劍星拿的是雁翅刀,形狀猶如大雁的翅膀,刀身沉重,需雙手拿著。
丁修則拿到的是明代中晚期的御林軍刀。和日本浪人的薙刀、長卷有點像。
所以說咱們認真看影視作品還是能學到很多東西的呀。
TAG:西泠藝文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