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飲食 >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點擊文章末尾藍色「了解更多」,體驗【神黃名醫館】,體驗在線問診、智慧自診、中醫百科、在線購葯

人物小傳

王玉川,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曾任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副院長、內經教研室主任、中醫系主任,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醫學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醫專家組成員,衛生部科學委員會委員、中醫藥名詞審定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委員。2009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享受國務院特殊貼。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靜以養神

《素問·痹論》中說:「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劉元素在《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則勞,其藏在心,靜以養之。」所謂「靜則神藏」、「靜以養之」,乃指神靜而不妄思,即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過。靜是一種心態,是老子所說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不為名利所困擾的自然之靜。這種靜有助於神氣的潛降內守。反之,神氣的過用、躁動,為名利所誘惑,往往容易耗傷人的元氣,使人的元氣在不知不覺中耗散消亡。靜以養神的方法,過去的醫家講了很多,但歸納起來還是《黃帝內經》所說的「恬淡虛無」。對於名利要少思少慮,要常樂觀,和喜怒,無邪念妄想。氣功、意守、調息、靜思,這些都有利於神氣的內守。起居有序也是靜養的重要內容之一。《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可見養神乃是預防疾病的重要前提。

淡泊名利

人的一生,轉瞬即逝。人活著是為了奉獻,而不是為了名利。人生幾十年,地位、金錢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我在老家當過小學教員、中醫教師。到了北京,講課口音重,學生聽不懂,怎麼辦?我就埋頭做研究,一本王冰注的《黃帝內經》翻爛了。我還自學生物學、物理學,自製圖表,雖然清苦寂寞,卻樂在其中。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感,以便養神治身。對外界的名與利,既要有所感受,又要思想安定,明辨是非,保持和諧穩定的心理狀態。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生活儉樸

我自幼不喜歡大魚大肉,而習慣於樸素、簡單、有序。《黃帝內經》說「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裡說的是食物要雜,不要挑三揀四。凡能供人營養健康的食物都要吃一點。但「谷肉果菜」不是依次排列,而應以谷薯、蔬菜為主,肉類次之。《黃帝內經》說「膏粱之變,足生大疔」。意思是說,大魚大肉吃得多了,容易生瘡和疔。我一日三餐,不偏食,不多食,不過辛溫,不過寒涼。一個人的事業是最主要的,事業成功了,心情舒暢,脾胃的消化功能也會正常運轉,即使吃點肉,也會很好地消化。總之,物質生活不要要求太高,有營養的東西都要吃一點,身體就會健康,就不會被飲食不當所困擾。

修德長壽

古人把道德修養作為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儒家創始人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他在《中庸》中進一步指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壽」。一個人長壽與否與品德有密切關係。《素問·上古天真論》說,古代聖人「所以能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我的一生都是從事中醫教學與研究,是治病救人和培養人才的工作,來不得一點敷衍和輕率。我今年八旬有餘,仍然堅持出診看病,確實有點累,但看到病人的痛苦,我的累就沒有了。對於帶教青年學子,我更是樂此不疲。對於研究生的論文,我從不敷衍,逐字逐句地修改,絕不能誤人子弟。

國醫大師王玉川談養生:大德必得其壽

綜合調養

中醫養生非常重視人的整體平衡。整體平衡是指人與自然界的平衡,機體的內外平衡,人與社會的平衡。保持這種平衡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需要綜合調養。綜合調養的內容包括順四時、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針灸、推拿按摩、藥物養生等諸方面。每一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所採取的養生方法也不同。我的養生體會是:靜思、守真、敬業、儉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黃中醫說 的精彩文章:

TAG:神黃中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