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但蜀漢國為何卻人才了了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但蜀漢國為何卻人才了了

原標題: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但蜀漢國為何卻人才了了


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但蜀漢國為何卻人才了了


劉備「三顧茅廬」被傳為歷史佳話,他的這一舉動也因此而備受推崇,可以說,這一次的招聘是古今最成功的案例。後來的實踐證明,諸葛亮是當時最為優秀的人才之一,在天下大勢已經漸趨明朗的情況下,劉備的這次枉顧屈尊,是他日後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但是,劉備這一招攬人才的範例,並沒有帶來蜀漢國人才輳集的局面,相反,到了後期,反而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華沖先鋒」的尷尬。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樣大的反差呢?

其實,對於這個「三顧茅廬」,我們也可以看作是劉備的人才政策,那就是像追求事業成功一樣追求最優秀的人才。不過,在肯定劉備對諸葛亮的聘用誠心誠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劉備人才政策的另一面,不能用制度性的政策招攬人才。



(劉備與諸葛亮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在討伐董卓起兵時,袁紹和曹操曾經有一番對話,就是萬一事情不成功,有哪些地方可以據守?袁紹回答是:南據黃河、北憑燕代,再兼并戎狄之眾,然後向南爭天下。應該說,這不失為當時天下正確的戰略選擇,但和曹操的選擇一比,則顯得相形見絀。曹操說:「我依靠天下俊傑的智慧和力量,用道義去統帥他們,無論我在什麼地方都能穩操勝券。」這是曹操的戰略方針,也是曹操的人才政策,而他的人才政策更是有經常性的做法和制度性的安排。

制度性的人才政策,體現在他的一些法令當中,如建安七年(202年)對犧牲的將士立後、立祠;建安八年命令各郡國、縣都要設置學官,選拔當地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等。建安十五年,曹操更是下達了「唯才是舉」的政令,也就是將推薦選拔人才制度化。



(劉備與曹操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制度的形成,當然會有一個過程,而在這個過程當中,曹操對於人才的渴求就已經有所表現。曹操因為生於高官之家,年輕時又在京城中任職,所以他在挾天子以後,就經常地寫信給那些朝廷曾經想任用的人,包括很多已經在其他地方任職的人。當這些人來到後,曹操又因為這些人召來其他人,如荀彧推薦郭嘉。對於其他諸侯前來出使朝廷的人,曹操也極盡拉攏之能事,或給他們授官,或給他們許願,如陳登、韓嵩、張肅等等。至於從對手方面主動歸依過來的人,曹操更是馬上任用,毫不吝嗇封賞。即便是靠武力征服了一方諸侯,對於他們的屬官,曹操也是盡量聘用,除非其人自己寧死不從。


孫策其人英勇善戰,借得袁術一千兵馬橫行江東如摧枯拉朽,真正是「橫掃千軍如卷席」。但這個人對於人才的渴望也是絲毫不讓於人。比如他見了周瑜用了張昭就拉著「升堂拜母」,又因為他們得到了更多的人才。史書說孫策:「收合士大夫,江淮間人咸向之。」還說他「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儘管如此,但孫策還是留下遺言對孫權說:「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權接過江東基業,除了繼續任用父親時期的老將程普、黃蓋,哥哥的骨幹周瑜、張昭,還「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得到了魯肅諸葛瑾等人,還大量選拔青年將領和當地豪族的年青才俊,也無愧於哥哥說他能夠「舉賢任能」。


劉備其人以仁義著稱,不管在哪裡都是要「厚樹恩德,以收眾心」,所以他在天下有了一個好名聲。在他離開荊州時,出現了「荊州人多歸」,有十萬民眾隨其行動的盛況。但這種「以人為本」的政治理念,還必須要有相應的組織人事制度(人才政策)作為保障,否則,這種理念會因為無從落實從而成為空泛之論。比如說劉備向江陵撤退,走的時候帶著十萬民眾,但曹操五千軍隊趕上來,這些人馬上就不屬於他了。說到底,並不是這些人不重要,而是這些人是既沒有組織也沒有領導核心,而這時候的劉備,只好是帶著十幾個人倉皇出逃,「以人為本」這時候又跑到哪兒去了?關鍵時候你不是還得先保自己命嘛!


劉備年輕時「好結交豪俠」,這似乎決定了他日後的用人觀念,即注重的是「人眾」而不是人才。這樣的做法讓他可以迅速東山再起,卻也造成了他的屢戰屢敗。劉備也曾經是早期的一方諸侯,但他在荊州之前,手下又有多少當世優秀人才?武將當中倒是有關羽、張飛兩個頂尖人物,可是,能做戰略謀劃和鎮守一方的軍政型人員卻一個也沒有。不是他沒有遇到這樣的人,而是這樣的人從他的面前錯過了,前者如陳群,後者如陳登、田豫。縱觀劉備的人才政策,有點兒「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意味,雖然來者不拒,但也缺乏主動性。尤其是,劉備既沒有系統性的計劃,也沒有重金(官位)「購求」,所以,即便是有了一方土地,他也守不住。最典型的當屬荊州,一個江夏太守黃祖能夠擋住孫氏兄弟兩位王者多年的進攻,而劉備的江南四郡卻在短時間內失去。看看他在荊州都得到了些什麼人就知道了,魏延、楊儀是日後成長起來的,除此之外,武將有一個黃忠,剩下的都是「中材之人」,少有拔尖者。諸葛亮和龐統被稱為「卧龍」和「雛鳳」,劉備在荊州住了多年,應該知道這兩人的才名,但劉備對這兩人開始同樣是無所謂。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劉備是怎麼說的呢?劉備說:「君與俱來」。意思是你叫他來吧。是徐庶說這樣的大才之人是不可「屈致」的,還說了「枉駕屈尊」的話,這才去了。一上去就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這要是換作曹操或者孫策,恐怕早就說,「我本來不敢勞煩您,是天下需要您」之類的話了。龐統就不多說了,當了個耒陽縣令還被免了官。


到了益州這種狀況也沒有改變,除了法正、李嚴這兩個主動投降的,其他的人也不過是劉璋投降後收編過來的,真不知道劉備主動招攬過誰!

總起來看,劉備雖然有「三顧茅廬」誠聘諸葛亮的美譽,但這樣的招聘卻難以掩蓋他人才政策的弊端,概括起來說就是,這是點招而不是普招,或者說,定點招聘的華麗卻難以掩蓋他的人才政策的尷尬。至少可以說,這種人才政策是很不完善的。後來伐吳劉備要「御駕親征」,我們換一個角度考慮一下,他如果不自己挂帥,蜀漢國的統兵大將能夠用誰?所以說,這種用人的尷尬反映的是人才政策的缺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劉邦為何承認陳勝王者地位只因他改變了中國歷史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