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巴黎手稿」筆記本Ⅲ「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之「費爾巴哈」

「巴黎手稿」筆記本Ⅲ「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之「費爾巴哈」

「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這一篇之後是編者標為「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的一篇。顧名思義,其中既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又對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進行了批判。

今天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什麼要進行這種批判,以及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是怎麼做的。

一、為什麼要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馬克思在前面的論證中運用了經過批判地改造的辯證法,二是馬克思認為要「研究舊世界的內容」,就必須研究批判的方法。

對於第一點,在前文關於異化勞動、私有財產及其揚棄的論述中已經表現出來。很多人之所以讀不懂馬克思的話,主要原因就是由於不懂辯證法。比如有人認為「異化」概念表明了馬克思的烏托邦等等,就是這種無知的表現。

第二點,馬克思認為如何對待黑格爾的辯證法「表面上看來是形式的問題,而實際上是本質的問題」。青年黑格爾派就是這樣。他們自以為在批判黑格爾,實際上從來沒有離開過黑格爾哲學的基地,對黑格爾的方法則更是缺乏意識。以至他們自以為高於黑格爾,實際上低於黑格爾。

二、費爾巴哈的貢獻

這部分從字面上看是比較好懂的。但我還是建議讀者去讀一下費爾巴哈的原文。馬克思這裡談到的《綱要》(即《關於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和《未來哲學》(即《未來哲學原理》)在中文版的《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中都收錄了,很容易找,也很容易讀。

馬克思給予費爾巴哈高度評價:

這跟我們平常的看法可謂大相徑庭。為什麼說費爾巴哈真正克服了舊哲學?下面馬上會看到。簡單地說,因為費爾巴哈同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所要求的那樣,試圖創立「作為非哲學」的哲學。用他自己的話說,黑格爾是從哲學出發,經過生活,回到哲學,而他則是從生活出發,經過哲學,回到生活,因此他的哲學是「非哲學」,或者說是新哲學、生活哲學。

馬克思從以下三點概括費爾巴哈的功績:

需要注意的是,馬克思引用費爾巴哈自己的說法來概括費爾巴哈的功績。在費爾巴哈的語境中,這裡的「哲學」專指黑格爾哲學。也就是說,黑格爾哲學「是變成思想並且通過思維加以闡明的宗教」。這是因為,在黑格爾看來,基督教是以表象的形式體現絕對精神,而絕對精神本應在思維中表現自己。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的本質的異化,黑格爾哲學既然是另一種形式的宗教,因而「不過是人的本質的異化的另一種形式和存在方式」,即思維的形式或思想的存在方式。這裡需要注意,費爾巴哈認為思維或理性僅僅是人的本質的一個方面,人的本質除了理性外,還有意志和情感(心情、感情、心,等等不同翻譯,都是同一個詞。比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的「宗教是無情世界的情感」,以前有的翻譯為「無情世界的感情」,有的翻譯成「無情世界的心境」等等)。

第二個功績可能會讓某些人感到震驚,由於理解不了,就認為是馬克思早年不成熟時期的觀點(自己不懂就說馬克思不成熟,哈!)。馬克思明確地說:「費爾巴哈使社會關係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同樣成為理論的基本原則。」更有意思的是,這裡所說的「實在的科學」,「實在」與「現實」正是同一個詞。合起來就是,費爾巴哈認為:在其現實性上,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很熟悉,是不是?對,正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六條開頭的一句話。這句話是費爾巴哈的觀點,不是馬克思的觀點。

其實不僅費爾巴哈這樣看,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中關於社會的唯物主義也這樣看。不僅唯物主義這樣看,康德、費希特、黑格爾也這樣看。不僅哲學家這樣看,經濟學家、歷史學家都這麼看。這本來是18世紀文明社會的一個常識,馬克思甚至在中學作文中就已經表述過。居然被馬克思主義專家們當成了馬克思的重大發現,實在令馬克思蒙羞。

問題不在於「在其現實性上,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而在於如何理解「現實性」:是像黑格爾那樣把它理解為理性(合理性),還是像費爾巴哈那樣把它理解為「感性」,或者像馬克思那樣把它理解為實踐?

對「提綱」的導讀的劇透就到這裡。現在讓我們看一下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第三點評價。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把感性存在(「基於自身並且積極地以自身為根據的肯定的東西」)與理性存在或絕對知識中的存在(「自稱是絕對肯定的東西的那個否定的否定的東西」)對立起來。也就是說,馬克思肯定了費爾巴哈從感性現實而不是從理性現實出發的觀點。所謂感性現實,也就是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開頭所提到的「對象、現實、感性」,如果換成黑格爾的說法,應當是「對象、現實、理性」。

那麼,費爾巴哈是如何批判黑格爾的呢?

三、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

概括起來就是:黑格爾從宗教和神學出發,經過哲學的否定,然後回到宗教的神學;或者:對宗教和神學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當然,作為黑格爾出發點的宗教和神學並不是通常的宗教和神學,而是思維中的宗教和神學,也就是尚未意識到自身的「實體」。而作為終結的宗教和神學則是絕對知識,即作為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之揚棄的絕對精神的結果。

馬克思接著說:

這裡還是轉述的費爾巴哈的觀點。費爾巴哈認為即使是黑格爾的絕對知識,仍然沒有達到真正的感性存在水平,所以它仍然需要直接成為現實的也就是感性的自然界和人。這裡要說明的是,費爾巴哈的感性並不是單純指認識的感性,而是指感性存在,因此感性也被當作肉體性、物質性,等等。所以,當馬克思談到費爾巴哈創立了真正的唯物主義和現實的(文集翻譯成了「實在的」)科學時,他說的「唯物主義」並不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唯物主義,而是存在論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即人的肉體存在。

下面一段話不是費爾巴哈的,而是馬克思自己的觀點:

馬克思指出:「黑格爾只是為歷史的運動找到抽象的、邏輯的、思辨的表達。」這正是我們經常說的「歷史與邏輯的一致」。請注意,這裡的「邏輯」並不是形式邏輯,不是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那一套,而是思辨的邏輯,按照黑格爾的看法,它包括了知性的邏輯、辯證的邏輯和思辨的邏輯三個環節,而一般人所說的邏輯,只相當於黑格爾所謂「知性的邏輯」。

馬克思根據費爾巴哈的觀點,反對把歷史與邏輯一致起來,要求把邏輯與歷史一致起來。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馬克思在這裡說,歷史運動在黑格爾那裡採取了邏輯的形式,而在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中採取了感性的形式,但費爾巴哈的「感性」並不包含異化勞動及其揚棄的意義在內。相反,他把感性分為感覺意義上的感性和作為高級的哲學直觀意義上的感性。對於費爾巴哈來說,存在就是個體和類的對立,他沒有像馬克思那樣研究對象、現實、感性的異化及其揚棄。費爾巴哈的辯證法(dialectic)就是兩個現實的人的對話(dialogue),而不是絕對精神在自身內的自我對話。

一旦把費爾巴哈的直觀的感性改造為歷史中生成著的感性,我們就能夠用它來批判黑格爾的辯證法和全部哲學。

明天開始我們將進入這一部分的導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