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面診!一篇文章認識五臟與五竅的關係!

面診!一篇文章認識五臟與五竅的關係!

五臟與五竅有什麼關係?五臟之竅都在哪兒呢?看了這篇你也會面診!

1

肝之竅

肝開竅於,淚從目出,故《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肝為淚。淚有濡潤眼睛,保護眼睛的功能。

在正常情況下,淚液的分泌,是濡潤而不外溢,但在異物侵入目中時,淚液即可大量分泌,起到清潔眼目和排除異物的作用。

在病理情況下,則可見淚液的分泌異常:

如肝陰血不足時,兩目乾澀,實質上即是淚液的分泌不足;

如在風火赤眼,肝經濕熱等情況下,可見目眵俗稱「眼屎」。)增多,迎風流淚等症。

此外,在極度悲哀的情況下,淚液的分泌也可大量增多。如《靈樞·口問》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淚道開,淚道開故泣涕出焉。

情志活動本屬於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但亦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這是因為,正常的情志活動,主要依賴於氣血的正常運行,情誌異常對機體生理活動的重要影響,在於干擾正常的氣血運行。

所以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和調,心情就易於開朗;肝的疏泄功能減退,則肝氣鬱結,心情易於抑鬱,稍受刺激,即抑鬱難解。

2

心之竅

心開竅於,是指舌為心之外侯,又稱舌為心之苗。舌的功能是主司味覺和表達語言,所以《靈樞·憂恚無言》說:舌者,音聲之機也。

舌的味覺功能,和正確地表達語言,有賴於心主血脈和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如果心的生理功能異常,可導致味覺的改變和舌強語謇(jian,指:口吃,言辭不順利)等病理現象。

所以《靈樞·脈度》說: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由於舌面無表皮覆蓋,血管又極其豐富,因此,從舌質的色澤可以直接察知氣血的運行和判斷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

心開竅於舌,是古代醫家通過長期對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而得出的理論。心的功能正常,則舌體紅活榮潤,柔軟靈活,味覺靈敏,語言流利。

若心有病變,可以從舌上反映出來。

如心的陽氣不足,則舌質淡白胖嫩;

心的陰血不足,則舌質紅絳瘦癟;

心火上炎則舌紅,甚至生瘡;

若心血瘀阻,則舌質暗紫或有瘀斑。

心主神志的功能異常,則舌卷、舌強、語謇或失語等。

拿一面鏡子,伸出舌頭,讓你的舌來告訴你,你心的狀態吧!

3

脾開竅於,口腔是消化道的最上端。開竅於口,系指飲食口味等與脾運化功能有密切關係。口味的正常與否,全賴於脾胃的運化功能,也即是脾的升清與胃的降濁是否正常。

脾在液為口津,唾液中較清稀的稱作涎。在正常情況下,涎液上行於口,但不溢於口外。若脾胃不和,則往往導致涎液分泌急劇增加,而發生口涎自出等現象。

脾胃健運,則口味正常,而增進食慾。所以《靈樞·脈度》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

若脾失健運,則可出現口淡無味、口甜、口膩、口苦等口味異常的感覺,從而影響食慾。

口唇的色澤,與全身的氣血是否充盈有關。

由於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口唇的色澤是否紅潤,不但是全身氣血狀況的反映,而且實際上也是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狀態的反映。所以《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

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有重要意義。如李東垣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故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要注意飲食營養,而且要善於保護脾胃;如在患病時,針對病情進行忌口等。

4

肺之竅

肺開竅於,鼻與喉相通而聯於肺,鼻和喉是呼吸的門戶,故有「鼻為肺之竅、喉為肺之門戶」的說法。

鼻的嗅覺與喉部的發音,都是肺氣的作用。所以肺氣和、呼吸利,則嗅覺靈敏,聲音能彰。

《靈樞·脈度》說: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正由於肺開竅於鼻而與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襲肺,多從鼻喉而入;肺的病變,也多見鼻、喉的證候,如鼻塞、流涕、噴嚏、喉癢、喑啞和失音等。

說到鼻子,不得不介紹一下鼻涕。鼻涕是由鼻粘膜分泌的粘液,並有潤澤鼻竅的功能。鼻為肺竅,《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臟化液……肺為涕。」在正常情況下,鼻涕潤澤鼻竅而不外流。若肺寒,則鼻流清涕;肺熱,則涕黃濁;肺燥,則鼻干。

除了肺寒或肺熱流涕,悲傷大哭也會有鼻涕。憂愁和悲傷,均屬於非良性刺激的情緒反映,它對於人體的主要影響,是使氣不斷地消耗,如《素問·舉痛論》說:「悲則氣消……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由於肺主氣,所以悲憂易於傷肺。反之,在肺虛時,機體對外來非良性刺激的耐受性就會下降,而易於產生悲憂的情緒變化。

5

腎之竅

耳朵和唾液的關係在於,腎開竅於耳,腎在液為唾!

《靈樞·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耳是聽覺器官。聽覺的靈敏與否,與腎中精氣的盈虧有密切關係。

腎中的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聽覺靈敏,分辨力較高。反之,腎中精氣虛衰時,則髓海失養,而可見聽力減退,或見耳鳴,甚則耳聾。人到老年,腎中精氣多見衰退,聽力每多減退。故說腎開竅於耳。

《難經·三十四難》說腎液為唾。唾為口津,唾液中較稠厚的稱作唾。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則易耗損腎中精氣。

所以古代導引家以舌抵上齶,待津唾滿口後,咽之以養腎精。但唾與脾胃亦有關,所以《雜病源流犀燭·諸汗源流》說:「唾為腎液,而腎為胃關,故腎家之唾為病,必見於胃也。

腎在志為恐。日常生活中,驚或恐,對機體的生理活動來說,是一種不良刺激。恐是人們對事物懼怕的一種精神狀態。

恐與驚相似,但驚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驚;恐為自知,俗稱膽怯。《素問·舉痛論》說的「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即是說明驚和恐的刺激,對機體的氣機運行產生不良的影響。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新年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的精彩文章:

TAG:面診手診舌診脈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