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原標題:《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1期目錄及內容提要

作者

頁碼

·專題論文·

范文瀾與整理國故運動

葉毅均

(4)

北伐前後的微觀體驗——以居京湘人黃尊三為例

李在全

(23)

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19251949

徐濤

(41)

近代中國人土耳其觀的再認識

陳鵬

(55)

日俄戰爭後的中日東三省電信交涉

薛軼群

(73)

中央與地方:捐輸廣額與晚清鄉試中額研究

張瑞龍

(92)

近代公益機構的融資模式創新——海河工程局的公債發行

龍登高龔寧伊巍

(112)

論租佃關係的日常性狀——基於20世紀30年代蘇州「打催甲」的考察

小田

(124)

·讀史札記·

郭實獵姓名考

李騖哲

(138)

「上海律師甚多敗類」:從一起名譽糾紛看民國律師形象

李嚴成

(149)

中國近代史論壇」徵文啟事

(159)

英文目錄與提要

(160)

書訊《鄉路漫漫:20世紀之中國鄉村(1901—1949)》(上、下冊)(40)

本期執行編輯/楊宏

·專題論文·


范文瀾與整理國故運動


葉毅均

內容提要今日被譽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師的范文瀾,當他於20世紀20年代首次由中學教師步入大學講堂,並逐次出版其學術著作而為學界所知之時,其作品內涵非但與馬克思主義無關,亦且與專業史學毫無牽連。身為黃侃在北京大學的授業弟子,又是顧頡剛之同窗摯友,范氏是受到胡適和梁啟超所提出之典範引導,以致逐漸向整理國故運動靠攏,而其早期著述也在當世被視為整理國故之一環。此一隱沒不彰的案例可以體現盛極一時的整理國故運動內涵之複雜性。


關鍵詞范文瀾《文心雕龍講疏》《群經概論》文藝復興整理國故


作者簡介葉毅均,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特聘副研究員


北伐前後的微觀體驗


——以居京湘人黃尊三為例


李在全


內容提要長期以來的北伐史研究,多從南方立論,以南北軍政勢力消長為主要內容。近年來,不少學者從更寬廣視角,如南北地域、文化新舊、輿情互動等角度,重視「有形力量」之外「無形力量」的研究,大大推進了北伐史研究。以居京湘人黃尊三日記為主要史料,大體可展現一位涵括南北、新舊、輿情等複雜因素的微觀人物對北伐之觀感,戰爭中個體的糾結與抉擇以及戰爭對非戰區民眾生活之影響。與普通北方人相比,黃氏對南方的觀察,包含著南北地域交集複雜的立場與心態。作為北京政權的邊緣人,黃氏對北京政府固無多少認同感,對南方政權亦無多少嚮往與欣喜。戰爭造成了黃氏「歸則無家,留則無食」的兩難窘境,在多半時間裡,憂心、恐怖佔據其心。在黃看來,南京國民政府名為「以黨治國」,實則「以國殉黨」。黃尊三的微觀體驗表明,北伐前後的南方與北方,很難說存在相互轉換、零和博弈的現象;用「南北新舊」詮釋北伐史,效力與不足並存;在戰亂與信息管控的年代裡,報刊等現代輿情工具在提供訊息的同時,也帶來了紛亂與謠言,而個體則傾向於在親友言談和信函中求取真相。


關鍵詞北伐戰爭北洋政府國民革命國民政府黃尊三日記


作者簡介李在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19251949

徐濤


內容提要近代上海對於孫中山逝世後的記憶有其獨特的歷史發展軌跡。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前,國民黨左、右派系的黨統之爭喧賓奪主,成為上海一地孫中山紀念活動的主題。19271937年,「大上海計劃」取得的市政成就多假中山之名、行建設之實,事實上與孫中山崇拜運動的關係並不深。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孫中山作為奪取政權與實施統治的象徵符號,歷經毀滅與重塑,遭遇反覆爭奪。以近代上海為案例研究,可見城市個性與孫中山崇拜運動多重互動的複雜面相。上海的孫中山紀念遺存較少,其間隱藏著深層的歷史成因,既可歸因於上海長期保持著「一市三治」的城市格局,又與南京國民政府對上海華界的城市定位密切相關。


關鍵詞孫中山上海紀念物黨統之爭記憶


作者簡介徐濤,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代中國人土耳其觀的再認識


陳鵬


內容提要同為「病夫」的相似命運,是近代國人關注和理解中土兩國關係的重要著眼點,也是迄今學界把握兩國歷史關係的主要視角。但囿於這單一視角,學界對近代中土關係及當時國人對此種關係的認知,也存在蔽障。國人關注土耳其的首次高潮,並非發生在學界通常認為的甲午戰後,而是20年前的俄土戰爭期間;也並非緣於國人感知的所謂「民族命運相似」,而與防範俄國侵略、土耳其捲入中國邊疆民族事務,以及洋務事業之積累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以俄土之戰為契機,國人還不斷拓展視野,逐漸將土耳其的國事民情與中國的內政外交局勢聯繫起來予以動態觀察。至清末民初時,國人已越來越意識到兩國在國家安全、國際商貿、民族宗教等眾多事務上均利害攸關,從而嘗試著重新去定位和構築雙邊關係。與此同時,有識之士還開始對兩國「民族命運相似」論做出反思,逐步確立起「中國本位」的自覺立場,並最終奠定了日後處理中土關係的歷史認知基礎。


關鍵詞近代中國土耳其觀中土關係


作者簡介陳鵬,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


日俄戰爭後的中日東三省電信交涉

薛軼群


內容提要日俄戰爭後,清政府就收回「南滿」鐵路附屬地外的電信利權、煙台—大連間海底電信線的經營管理、中韓邊境接線等問題主動與日本展開交涉。日本利用東北亞國際通信環境的變化,積極構建「滿洲」、朝鮮半島與本土之間的通信網,在維護既得電信權益方面態度強硬,致使中日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另一方面,清政府收回「滿洲」北部鐵路附屬地外的電信利權後,俄國以欲廢除中俄電約為由向清政府施壓,要求在一年之內與日本簽訂同等條件的電約。最終在英國斡旋下,清政府以向日本許以特殊權益的方式簽訂中日電約。而清政府試圖嘗試中韓日直接通信的構想,終因日本的態度消極未能實現。


關鍵詞中日電約中俄電約袁世凱電信東三省


作者簡介薛軼群,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中央與地方:捐輸廣額與晚清鄉試中額研究


張瑞龍


內容提要捐輸鄉試廣額是晚清朝廷為籌集鎮壓太平軍的軍餉,解決財源枯竭窘境,保證軍需持續供應而出台的新政策。此舉導致各省鄉試中額出現重大調整和變化,晚清平均每屆鄉試取中捐輸廣額179名,增幅達14.3%,不僅抵消了乾隆九年定製各省鄉試中額時削減的額數,且使實際鄉試中額超過清初制定的清代最高鄉試解額標準。同時,它還為清廷籌集軍費1.5億兩,占咸同年間軍費總支出的1/4。此中透露出晚清中央與地方關係中,中央主動放權給地方的一面,而非既有研究強調的中央對地方擴權的被動承認和接受。


關鍵詞中央與地方太平天國運動鄉試中額捐輸廣額


作者簡介張瑞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近代公益機構的融資模式創新

——海河工程局的公債發行


龍登高龔寧伊巍


內容提要海河工程局在1898194850年間成功發行九支公債,是近代公益性機構融資模式的創新,塵封的外文檔案揭示了這一鮮為人知的制度遺產。關稅作為海河工程局的主要經費來源與債券擔保,賦予了其公債特殊的屬性、功能與特點。公債融資本質上是將未來稅收變現,為重大疏浚工程的迅速提前完成提供資金支持。工程的實施便利了通航、擴大了進出口貿易且關稅亦隨之增加,從而增強了公債信用,降低了發行風險,使得輪船公司與洋商不僅願意接受公債攤派與認購,而且主動提議增加新的海關附加稅,以便啟動更多的疏浚與破冰工程。由此形成公債融資、關稅加征、航道改善之間以及促進貿易的良性循環,各利益相關方隨之受益。


關鍵詞海河工程局公債關稅信用公共工程


作者簡介龍登高、龔寧、伊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後、博士研究生


論租佃關係的日常性狀


——基於20世紀30年代蘇州「打催甲」的考察


小田


內容提要對於租佃關係的性狀,不同的生活群體有著不同的體驗或認識。作為租佃關係的一方,生活於蘇州東鄉的佃農,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不景氣的境況下,撕破平素溫厚的面紗,對強橫逼租的催甲發起攻擊,衍為生存壓力下的集合行為。在佃農看來,租佃關係的日常狀態,無論是平素維持,還是一時變故,只是不同個性的地主及其代理人(催甲)與自身生活交往的一部分,而與作為一個利益集團的地主階級的勞動佔有關係不大;是為租佃關係的日常意識,或稱模糊的階級意識,它體現了日常世界的時空觀和道義觀。與佃農的日常意識不同,社會精英關於租佃關係的階級意識源自對抽象社會結構的理性剖析;是為租佃關係的非日常認識。這樣的認識難以改變佃農的生活選擇及其日常邏輯,而後者也是實際歷史過程的一部分,值得社會史學者特別關注。


關鍵詞租佃關係日常性狀蘇州打催甲

作者簡介小田,蘇州大學歷史系教授


·讀史札記·


郭實獵姓名考


李騖哲


內容提要普魯士新教傳教士Karl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的漢文名字有郭實獵、郭士立、郭實臘、郭實烈、郭施拉、居茨拉夫等多種,至今學術界尚無固定的用法,其實他最終給自己確定的漢名是郭實獵。梳理他對自己姓名、筆名和化名的選擇過程,可察知其對華心態和立場的嬗變。從當時以迄目前有關他名字的誤譯和訛傳,則折射出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翻譯人才的匱乏和情報系統的落後。


關鍵詞郭實獵傳教士晚清譯名


作者簡介李騖哲,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研究生


「上海律師甚多敗類」:從一起名譽糾紛看民國律師形象


李嚴成


內容提要民國律師界一直努力建構一個不同於訟師的高尚職業形象,但律師的職業特點與角色定位使其難以擺脫訟師的陰影。在1930年上海律師「連環」名譽糾紛中,律師偽證、詐財、誹謗、人格侮辱、互相攻訐等污名行為進一步惡化了這一職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上海律師甚多敗類」這一自毀形象的言行刺激了律師界敏感的神經,致使更多的上海律師捲入其中。上海律師公會整肅紀律、重塑律師形象的努力因擔心「自暴其短」而沒有「壯士斷腕」,效果極其有限。民國律師界試圖自我建構的形象與其真實的公眾形象仍存在相當大的差距。


關鍵詞民國律師訟師名譽侵權上海律師公會律師形象


作者簡介李嚴成,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中華文化發展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


modernchinesehist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代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近代商會史研究的緣起、發展及其理論與方法運用

TAG:近代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