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口歷史發展

中國人口歷史發展

原標題:中國人口歷史發展


中國人口歷史發展:對人口增長有影響的主要因素有:糧食產量、土地所有、人口政策,俗話說民以食為天,人口增長完全依靠糧食增產決定。其次是糧食要是不能到需要的人手中也無法保障人口增長,在土地兼并和糧食都集中到少數人的情況下,人口也難以增長。再次是人口政策,只有執政者推行促進人口增長的政策,才能保障人口大幅增長。中國的人口學到晉朝才出現,有皇甫謐的人口學專著,對遠古中國人口進行研究,推算了夏商人口在千萬左右,對周朝人口記載是一千三百萬,對戰國和秦朝的人口也有了記載。可知戰國是千萬,秦朝統一時約四百萬,漢朝建立初約六百萬,這些數據基礎上現代能推算秦朝最多人口約兩千萬多,在漢朝有了詳細的人口數據,元始二年有五千九百萬,西漢末年戰亂「十存其二」到東漢中元二年才恢復到二千一百萬,最多在永壽二年是五千萬。東漢末期戰亂造成人口嚴重減少,有生民百遺一和十存其一等記載,全國人口最多五百萬,甚至到曹丕時有「萬有一存」,或僅存東漢一郡民戶的觀點,這種現象一方面說明人口減少,也體現民戶都集中到豪族士族手中,不再掌握在政府手中了。直到三國末期司馬昭統一西南後,能掌握的民戶也僅有九十四萬戶和五百三十萬口,加上東吳的近二百萬約七百萬才體現當時真實全國人口。這時期也首次有了邊疆人口的首個準確數字,在冊封司馬昭的詔書中記載邊疆有八百七十餘萬,異族甚至比中原漢族人數多一百萬。晉朝建立後開始執行增加人口的政策,到統一的太康元年全國人口是一千六百萬,民戶二百四十萬戶,尤其是制定占田制把土地分配給人民,這更增強了人口增長,到太康三年民戶就增加到三百七十萬戶,增加了一百三十萬戶,按照這個增幅,在以後近二十年的太平盛世治世,晉朝重新恢復人口到六千萬,挽救了漢族人口比例少於異族的弱勢。在東晉因為民族戰爭造成人口下降,到晉太宗時,其中前燕有九百九十萬,前秦近千萬,江南和涼州塞北等兩千萬,全國漢族三千多萬,通常認為是三千八百萬。到南北朝時人口通常是三千萬,最多至四五千萬。隋朝初開皇元年是一千八百萬,最多增至四千六百萬。到唐朝初期是一千二百萬,人口最多時是五千三百萬到八千萬。晉朝唐朝作為開疆朝代,耕地增加也能養育更多的人口,但是八千萬已經是當時農業生產力所能供養人口的頂峰了。到五代十國人口再次大幅下降,宋朝統一初開寶九年是六百二十萬,北宋人口最多是五千萬,加上遼夏等地全國人口近億。南宋和金相加人口是七千六百萬,全國過億,戰亂時期人口再次下降。元朝統一後的至元二十八年是五千九百萬,最多是九千多萬。明朝洪武年間是六千萬,最多在成化時達到七千萬,這也是當時中國耕地所能供養的總人數。到明朝末年隨著土豆、玉米、番薯等高適宜、高產量作物傳入中國,儘管明末清初戰亂造成人口劇減,到清朝順治年間僅存一千九百萬,到康熙年間才恢復到二千四百萬,但是新作物種植技術經過百年發展,基本形成高產量和增加種植面積,造成糧食總量比古代歷朝都有數倍的提高,為中國人口再次增長提供了保障。到雍正時代全國戰爭基本平息,乾隆時人口開始劇增,乾隆末年已經有兩億,到鴉片戰爭時中國已經有四億人口。到民國建立初經過戰亂一度下降到三億的中國人口又恢復到四億,到三十年代張心一估計中國有四億五千萬,得到公認。在以後歷經戰亂到新中國建立,人口基本沒有增長。但隨著新中國的土地改革,把土地分配給農民,在土地所有制方面和人口政策方面都推動了人口的增長,到一九五零年人口就增至五億五千萬,到一九五七年就達到六億四千萬,一九六四年達到七億,一九六九年是達到八億,一九七四年達到九億。新中國的人口增長速度甚至超過古代最積極推動人口增長的晉朝,到一九八零年後中國人口超過十億。這以後中國開始實行計劃生育,鼓勵減少人口增長幅度,鼓勵獨生子女等限制人口增長的政策,中國人口的增長幅度才逐漸降低,一九九五年達到十二億。中國長期保持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地位,僅有印度人口和中國相近,到二十一世紀初中國人口是十三億,印度人口十億,經過十年後,二零一七年中國人口仍是十三億,而印度人口增加了三億達到十三億,僅和中國相差幾千萬,據世界人口學家估計印度將超過中國。從中國人口歷史發展分析,中國能長期保持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地位,執行進步的土地所有制和重視農業糧食生產是起了最主要的作用,其次是增加人口的政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4sjs4軍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古代開疆概況

TAG:4sjs4軍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