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不會亡,因為有他們

中國不會亡,因為有他們

在中國歷史上,1279、1644以及1937,是三個奇特的年份:三者中一個是1279年崖山之戰後大宋王朝的覆滅,一個是1644年明王朝的隕落,還有一個則是1937年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崛起——在解讀為何三次面對外敵入侵,南宋和明朝都相繼覆敗,但民國卻能取得抗戰勝利的問題時,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中上階層的崛起與抗爭。

最近,最愛君看了一部電影《無問西東》,電影講述的是四個從民國初期到抗戰、文革以及當代的小故事,電影以清華大學為主線,串聯起一部百年中國史,電影當中最閃耀的,無疑是其中一個講述一位富家子弟「沈光耀」棄學從戎,參加空軍抗戰殺敵、最終以身殉國的故事,而今天,最愛君也想講一講,關於在那場全民抗戰中,一些出身中上階層的民國精英,投身抗戰、保家衛國的故事。

1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一位15歲的江蘇少年,跟隨著5000多位學生一起,遊行到了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了要求「送蔣介石北上」的請願活動,憤慨於日本人的悍然侵佔東北以及東北軍的不戰而退,這位15歲的少年和那個時代無數的中國學生一樣,在熱淚和憤怒中,第一次見到了蔣介石。

這位少年,名叫陳天民,日後,他以「愛國懷民」為念,將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陳懷民(1916-1938),這位來自江蘇鎮江的少年,來自一個革命家庭,他的父親陳子祥曾經東渡日本留學,並加入同盟會,參加過辛亥革命,後來曾經創辦過一系列體育產業。

家境優渥的陳懷民,選擇了棄筆從戎。

家境殷實的陳懷民,與他的父親一樣,具有青春熱血的基因。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已經16歲的少年的陳懷民再也無法在課堂安坐下去,最終選擇了從常州中國工藝專門學校退學,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十九路軍中的學生義勇軍;1933年11月,17歲少年陳懷民,又考入了位處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第5期,1935年畢業後,他正式加入了中國空軍。

他就讀的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有一個著名的校訓,那就是:

「我們的身體、飛機與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民國時期矗立的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校訓碑文。

從入校的那一刻起,這些熱血青年們將要面對的,不是傲人的薪水,而是絕大部分將要為祖國奉獻生命的「取義成仁」的馳騁藍天的豪情。

在那個硝煙四起的年代,這個大部分學生將以犧牲殉國為歸宿的中央航空學校,一度是中國的權貴子弟們,最為嚮往的地方:

從蔣介石的遠親毛邦初,到後來的民國「國防部長」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怙,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復,詩人林徽因的弟弟林恆,以及出身合肥超級富豪人家的金英——在那個國難當頭的年代,這些出身優越的那個年代的中國中上階層的子弟,並沒有因為優渥的生活而放棄奔赴國難,而是選擇了與祖國患難與共。

而迎接他們絕大部分人的歸屬,是:死亡。

2

由於空軍招飛嚴格,因此在當時,考入中央航空學校以及最終加入中國空軍的,普遍是出身優越的文化青年。1935年畢業後,陳懷民最終被編入中國空軍第4大隊第23中隊,任少尉飛行員。

1937年8月抗戰伊始,陳懷民就參加了淞滬空戰;9月19日,他在擊落一架日本驅逐機後,被日軍飛機重重包圍,在油箱被擊中起火後,陳懷民的戰機急速下墜,為了保全戰機,他在離地面只有百來米時,關掉螺旋槳開始滑翔,最終在原南京江浦縣一塊平地上迫降,飛機最終撞在一顆大樹上,他身受重傷,一直休養了三個多月才康復。

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父親陳子祥去看他,陳懷民卻說:「打仗就不能太怕死,我上了天就沒有準備活著回來,否則,作戰中就會挫傷自己的意志。」

考慮到陳懷民重傷初愈,空軍部門就想調派陳懷民到航校去當教官,沒想到陳懷民卻直接拒絕了,他說,中國空軍的實力本來就弱,有實戰經驗的飛行員更是稀缺,所以在他的強烈求戰下,他最終重返戰場,並於1938年4月在支援台兒庄作戰中,一舉擊落了三架日本戰機,而他的代價是右腿被敵機子彈打穿,幸而最終成功降落。

他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但戰場,終將無情地將他裹挾。

在那場為期八年的抗戰中,中國空軍前後共擊落、擊毀1200多架日軍飛機,自身也損毀1000多架飛機,並有4000多位空軍將士犧牲;而他們殉國的平均年齡,只有23歲

陳懷民與戰機合影。

22歲的陳懷民,也即將走到自己人生的盡頭。

1938年4月29日,日本48架戰機在所謂裕仁天皇生日的「天長節」(中國人稱「鬼王節」)這一天,大舉進犯華中重鎮武漢,企圖一舉殲滅駐守武漢的中國空軍主力,而陳懷民,也引來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在擊落一架敵機後,陳懷民馬上就被幾架日本戰機團團包圍,並被敵機瘋狂圍射,當時,陳懷民的飛機油箱中彈起火,飛機急速下墜,在此情況下,如果陳懷民跳傘,本可以成功逃生,然而,他卻急速拉升飛機,並以一個180度的急速轉身,猛地盯緊一架日軍戰機全速撞去,最終,他與敵機一起在空中爆炸起火,墜落長江以身殉國。而被他撞毀的,是號稱為日本空軍「紅武士」的高橋憲一。

在那場空戰中,武漢全市的軍民全部抬頭仰望藍天,很多人目睹了陳懷民在空中的壯烈一刻;最終在那場空戰中,中國空軍一舉擊落21架日軍戰機,取得抗戰以來空戰最為輝煌的勝利。

然而,那個22歲的小夥子,再也沒有歸來。

當時,陳懷民的家人跟隨著當時無數的中國軍民一樣,也轉戰來到武漢避難;在犧牲的前一天,或許是有所預感,陳懷民特地請假去看家人,臨走前,他掏出自己在部隊為數不多的薪水、一塊銀元給他母親魏靜誠說,媽媽,你等我回來。

魏靜誠後來則給兒子買來了四個橘子,她說,等兒子空戰回來一起吃,然而,這位母親,再也沒有等來兒子。

3

就在犧牲的前一晚,1938年4月28日,陳懷民在日記中寫道:

「在家中,我很想把自己的心情向父母親講講。我怕他們難受,又怕他們為我的安全擔心,故話到嘴邊又咽下去了····我常與日機在空中作戰。打仗就有犧牲,說不定哪一天,我的飛機被日機擊落,如果真的出現了那種事情,你們不要悲傷,也不要難過。我是為國家和廣大老百姓而死,死得有價值。如果我犧牲了,切望父母節哀,也希望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繼續投身抗日,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陳懷民犧牲後,他的女友,出身銀行家家庭的浙江大學學生王璐璐,千里迢迢來到武漢奔喪。

就在此前的最後一次見面時,陳懷民送給了王璐璐一件旗袍,他對她說:「這件衣服是我買給你的唯一紀念品,如果我跟日本人打仗犧牲了,你就把它永遠珍藏在身邊。你看到這件衣服,就像看到了我一樣。」

1935年畢業的中央航校學生在吶喊求戰。

在整理陳懷民的遺物中,王璐璐看到了陳懷民在1938年3月底,在日記中為她寫下的一首情詩:

「為你,我愛戀發狂,為你,相思成瘋你不知。今生能否再見你?我只願在你唇邊再沾,那我一生也幸福。」

帶著對這位空軍男友無限的愛和思念,王璐璐最終在陳懷民殉國的長江江段,跳江自殺。

死生契闊、與子相悅,他們最終選擇了,在天國一起廝守終身。

4

在那場國家和民族危亡的災難中,無數的青年挺身而出保家衛國:而無數的父母,則將自己的子女送到了前線,在西南聯合大學,原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更是將正在讀大二的兒子梅祖彥送入了中國遠征軍,而他的二女兒梅祖彤,也參加了戰地醫療隊、成為了一名戰地護士。

當時,西遷到昆明的西南聯大(由清華、北大、南開大學組成)物資匱乏,為此,國民政府教育部特地給梅貽琦下發了一筆補助金,但他卻將此全部轉贈給了學生,自己卻帶著全家人一起吃白飯拌辣椒;由於經濟窘迫,他的夫人韓詠華,抗戰時經常在昆明街頭售賣糕點補貼家用,韓詠華給這種糕點取了個名字,叫做:「定勝糕」。

當時,清華大學擁有一筆美國的庚子退款,梅貽琦管理這筆基金,卻從未為自己謀過一分好處,抗戰時,有一次他的弟弟梅貽寶來他家中探望,才知道這位校長竟然住得如此逼仄,而侄子梅祖彥由於逃空襲摔壞了眼鏡買不起新的,只能在昏暗的油燈光中,將臉蛋幾乎貼到了書上進行學習。

而作為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一生顯貴,手中掌握著庚子退款的巨額基金,退到台灣後甚至出任「教育部長」,但他卻清貧到,1962年去世後,連殯葬費都是依靠親友資助才得以進行。

將兒子送上前線的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

除了梅貽琦,原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祜則早早加入空軍;原北大校長蔣夢麟的兒子蔣仁淵,西南聯大文學院院長馮友蘭之子馮鍾遼,在抗戰中則加入國軍成了軍事譯員;西南聯大訓導長查良釗之子查瑞傳,則在抗戰中加入國軍,成為了汽車部隊駕駛兵。

而當時擔任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陸軍中將的俞大維,他的兒子俞揚和(1924-2010)也在抗戰中參加了中美聯合飛行大隊,並先後參加三十多次空戰,直至最後被日軍戰機擊落、跳傘重傷,才被迫退出戰鬥。

在那個國家和民族需要他們的時刻,這些作為民國政府要員或達官貴人的父母和中華兒女,也從未退縮,而是勇往直前、奔赴國難。

5

而即使是蔣介石的獨子蔣經國,也奔波在抗日最前線上。

1938年7月,在日軍的圍攻下,江西九江淪陷;在此情況下,3000多國軍退上廬山堅持抗日,這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廬山孤軍」。

讓國軍將士們想不到的是,1938年8月30日,年僅28歲、時任江西保安處副處長的蔣經國,戴著一頂草帽,穿著一雙草鞋,背著駁殼槍,衝破日軍的重重包圍,和幾位兵士一起,沿著小道爬上了山。

在這位蔣介石的獨子,出現在3000多被日軍重重包圍的國軍將士眼前的時候,將士們幾乎不敢相信,這位當朝「太子」,竟然冒著生命危險,衝到了第一線。

蔣經國與蔣介石。

到達廬山的第二天,蔣經國和廬山的孤軍將士們一起舉行了一場升旗禮,在日軍的飛機盤旋和炮聲隆隆中,蔣經國對孤軍將士們說:

「國旗是代表國家的主權,國旗在什麼地方,主權就在什麼地方,現在廬山升起國旗來了,我們要擁護這國旗,保衛國家主權,誓以血肉,粉碎敵人對廬山的進攻。」

將士們也熱淚盈眶,他們吶喊著說:「決心以血肉保衛此廬山神聖地區,即使剩下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也要繼續完成我們的任務。」

在廬山上,蔣經國冒著日軍的不斷衝鋒和炮擊,在山上停留了七日,並訪問了每一處孤軍將士們駐守的陣地,此後,他又回到江西贛縣,並在當地堅持抗日軍政改革,後來,他又參加了蔣介石發起的「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

1939年12月12日,為了報復蔣介石父子,日本人動用六架戰機,轟炸了蔣介石的故鄉浙江溪口;在當天的日軍轟炸中,蔣經國的母親毛福梅先是被日軍的戰機掃射中槍、然後被倒塌的牆壁壓倒身亡;對此,蔣經國馬上從江西回到浙江,他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了「以血洗血」四個大字,並立了一塊石碑在母親墳墓旁邊。

蔣經國的「以血洗血」碑文。

接到前妻毛福梅的死訊後,蔣介石則在日記中痛苦的寫道:「接經兒電,方寸不知所止。」但他只能提醒蔣經國,對毛福梅的葬禮秘密進行,不要發喪,以防止被日偽利用進行擴大宣傳。蔣經國對此寫信給蔣介石說:

「目睹慘狀,痛苦欲絕」,每每想到「夜間織布補米袋,每春則提籃採桑養蠶」的母親,總是忍不住流淚,他向蔣介石哭訴說:

「兒本不想將以上諸事稟告大人,但今日除大人外,尚能與何人談心事耶?」

然而,日軍很快就攻陷浙江溪口,毛福梅下葬不久後,墳墓又被日本人挖開破壞。

6

1937年8月,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收到了即將奔赴抗日前線的兒子、中國空軍第八大隊第三十中隊隊員張錫祜(1911-1937)的信,他哪裡會想到,這竟是兒子的最後一封信:

張錫祜在信中,給父親夾了一張他站在飛機前的相片,信中寫道:

「男等現已奉命出征,地點關係秘密性質,信扎之中不敢奉稟!……兒昨整理行裝,發現大人於四川致兒之口諭,其中有『陣中無勇非孝也』。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於終老,然也不敢為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

此次出征,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望大人讀此之後不以兒之生死為念!若能凱旋而歸,自能奉雙親於故鄉以享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於萬一也!

男錫祜 謹稟 二日晨」

這封信寫下12天後,1937年8月14日,在從江西奔赴上海淞滬前線、抗擊日軍的飛行中,張錫祜駕駛的飛機不幸遭遇雷雨失事,最終殉難長空,犧牲時,他年僅27歲。

出身名門的張錫祜。

早在1932年從南開中學畢業後,這位當時22歲的小夥子,就毅然棄學離家,投筆從戎,與12位南開同學一起考入位處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就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12月27日,作為學生家長的張伯苓還應邀參加了兒子的畢業典禮,並作為家長代表上台發言。在致辭中張伯苓說:

「杭州有一名人之墓,便是岳武穆(岳飛)將軍。岳氏年少的時候,他的母親,曾以『精忠報國』四字,刺之背上。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以此四字,刺諸諸生之心。如將來為國禦侮,萬一失敗,就不必再回到家去!我們教育兒子,的確是這樣的!」

張錫祜最終用死,踐行了父親的教誨。兒子死訊傳來後,張伯苓驚愕呆怔,沒有哭,只是緩緩說了一句:

「死得好!死得好!」

為了不讓夫人王淑貞受到刺激,他一直對妻子隱瞞著兒子的死訊;而他則一直將兒子張錫祜寄來的最後的那封信放在辦公室,時時拿出來看了又看,一直到1951年張伯苓去世後,人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才看到了那封他一直珍藏在辦公桌里的兒子的遺書。

民國教育家張伯苓。

那個27歲的年輕人、空軍將士和兒子,最終永恆凝固在了那封書信中,成了張伯苓最為珍貴的回憶。而他們,無數為了保家衛國,而英勇捨棄優渥生活的公子哥們;以及站在他們身後,默默忍受悲痛和淚水的父母、親友們,也凝化成了一個時代,最為經典的背影。

而如果問為什麼抗戰能夠勝利,正是因為有了包括他們在內的億萬中國人民的奔赴國難,我們的民族火種才能得以延續流傳。

因為無論來自哪裡,一顆愛國的心,是永恆不朽的。

很多最愛粉還沒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如果覺得最愛君做得不錯,記得點個贊表示鼓勵哦。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

GIF

最愛君推薦什麼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從人到神, 這位開國功臣經歷了什麼?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