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是草包?助魏滅蜀坑隊友,最終被鄧艾部下所殺

諸葛亮的親生兒子是草包?助魏滅蜀坑隊友,最終被鄧艾部下所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的一句話,觀其一生,諸葛亮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一千多年來,諸葛亮的形象不斷被神化,連魯迅先生都說他「多智近乎妖」。諸葛亮一生用兵如神,謀略通天,但他的親生兒子,卻好像沒有得到這方面的遺傳,和諸葛亮的掛名弟子姜維比起來,還差了不少,可以說是中看不中用的繡花枕頭一個。

諸葛亮婚後一直沒有子嗣,時間一久就對生孩子不抱希望了,於是便寫信給身在東吳的哥哥諸葛瑾說,想把大哥的次子諸葛喬過繼來延續香火,諸葛亮這才算有了後。無巧不成書,到了46歲這一年,有了!媳婦給生了一個兒子!諸葛亮給他取名諸葛瞻。但就在第二年,諸葛喬在督運糧草時染病而死,時年25歲。這一下諸葛瞻就成獨苗了。

轉眼八年過去,諸葛亮星隕五丈原,在他去世前給諸葛瑾的信中說:「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這孩子少年早成,將來怕是做不了大事。雖然小瞻八歲喪父,好歹繼承了父親武鄉侯的爵位,也算是頂級官二代了。

在諸葛瞻33歲之前,可以說都沒有什麼作為,但因為是諸葛亮唯一的親生兒子,蜀漢人士又都懷念諸葛亮,諸葛瞻本人又多才多藝,才思敏捷,所以朝廷每頒布一些好的政令,即使跟他沒有一毛錢關係,百姓們都會傳揚說這是武鄉侯的善政。所以諸葛瞻算是「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時間久了連他自己也開始看中這些「虛名」了。

武侯祠內諸葛瞻塑像

雖然他一直沒什麼作為,官卻一直在升,34歲時開始執掌尚書台,統領國事。當時劉禪的寵臣宦官黃皓勢大,在朝中隻手遮天,大臣們都不敢招惹,諸葛瞻徒具虛名,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完全沒有他爹一丁點的謀略和才幹。要說繼承他爹的遺志,應該是姜維了。姜維在諸葛亮死後統領北伐大業,然而北伐本就是個出力不討好的差事,諸葛亮「六出祁山」尚且無功而返最終活活累死,更不要說姜維了。姜維剛戰敗回朝,諸葛瞻就糾集大臣彈劾,指責姜維好戰無功,空耗國力,致使國內軍民疲敝,要求罷免姜維的兵權。黃皓他不敢動,姜維他就使勁捏,最終還是劉禪幹了回明白事:不同意!

諸葛瞻36歲這年,魏國征西將軍鄧艾率領偏師三萬人,冒險出奇兵兩千人繞過蜀軍,攻入蜀國。此時姜維重兵把守劍閣,朝廷派諸葛瞻領兵七萬,帶著張飛之孫張遵、趙雲次子趙廣、黃權之子黃崇、名士李恢侄子李球這一幫國家頂級二世祖前往抵擋。大軍開赴前線,到達涪縣後,諸葛瞻就猶豫不前了,黃崇建議派兵前出據守險關,不讓鄧艾進入平地,諸葛瞻既不聽建議,也無所作為,就這樣讓大軍干晾著,急的黃崇哭的一把鼻涕一把淚的。

這邊鄧艾可沒閑著等諸葛瞻猶豫,很快就兵臨江油,蜀漢守將馬邈沒怎麼抵抗就獻關投降了,江油向南還有一片山地,出了這片山區就進入了四處盆地,由此去成都都是平地,無險可守。如果鄧艾再向前攻下涪縣,在劍閣據守的姜維可就被抄了後路了,蜀漢就算完了。就在這危急關頭,諸葛瞻幹了一件連鄧艾都沒有想到的事!

撤退!沒錯,就是撤退!原本按照鄧艾的設想,伐蜀的主力是鍾會,但鍾會被擋在了漢中,自己的奇襲效果很好,進攻涪縣會對姜維的後方形成威脅,到時候如果姜維分兵來援,劍閣方向鍾會的阻力就降低了;如果姜維不分兵,自己攻下涪縣,由此進攻成都,戰事更加順利。但無論哪種方案,涪縣都會有場大戰!但到達涪縣後,諸葛瞻只是前鋒小股部隊被擊敗,蜀軍就放棄了涪縣,直接扯到了綿竹!要知道,過綿竹就是成都了!這個驚喜讓鄧艾都驚了。後來姜維選擇那麼個艱難的路線撤退回援成都,就是諸葛瞻給挖的坑太大太深。

現代衛星地圖上顯示的蜀道地形

鄧艾到達綿竹,先是寫信給諸葛瞻說:你要是投降,我就上表為你請封琅琊王(琅琊為諸葛家族故鄉)。此時諸葛瞻還是表現出了應有的氣節,斬殺來使,準備和鄧艾決一死戰!戰前諸葛瞻已經抱定了必死之心,悲憤地說:我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進軍又不能守衛國土,我有這三大罪,哪還有臉再回去!於是就率軍在綿竹擺好戰陣等待鄧艾,鄧艾兵分左右包抄,首戰被擊退,鄧艾大怒說:我們到了人家門口,不勝即死!於是發動二次進攻,打敗了蜀軍。諸葛瞻戰死當場,兒子諸葛尚自傷,二世祖張遵、趙廣、黃崇等人也紛紛身死殉國。蜀國至此滅亡已定。

諸葛瞻雖然草包無能,徒有虛名,但最終戰死沙場,全了自己名節。但為國之重臣,不能捨棄自身名節而全國家,臨死還在計較沒能節制姜維,還讓姜維陷於險境,斷送了蜀國最後一點有生力量,於公於私,都不能算是無過吧。姜維尚且能拋棄自己的名節,假意降魏,以圖隨後恢復國家。諸葛瞻比起他的父親差之千里,就是跟姜維比,也是差了太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余語愚拾遺 的精彩文章:

兩千年都沒建立過正統王朝,張、王憑什麼成為五大姓?晉代這段歷史說明了原由

TAG:余語愚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