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君子務本——論語體貼之二

君子務本——論語體貼之二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

孝弟:《說文》:「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 鄭玄《論語注》:「百善孝為先。」弟,悌之古字,尊敬兄長為悌。

鮮:少到幾乎沒有。

本:《集解》引何晏:「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

仁:一說同人,亦通。[宋]陳善《捫蝨新語》:古人多假借用字。《論語》中如「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又曰「觀過,斯知仁矣」,又曰「井有仁焉」,竊謂此「仁」字皆當作「人」。又見[宋]王恕《石渠意見》:為仁之仁,當作人,蓋承上文「其為人也孝弟」而言,孝弟乃是為人之本。

【翻譯】

有老師說:「一個孝父尊兄的乖順孩子而好犯上,這種情況極少;一個不好犯上的良民百姓而好作亂,這種事從來不會發生。凡是君子都專註於在根本上下功夫,根基打好了,人生之路才會通暢。所以,孝悌乃是為人之道的起點!」

【解說】

本章講成人之道,孝乃君子之本。

一,有子名若,比孔子小33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論語》中稱為「子」的孔門弟子有四個人,即曾子(參)、有子(若)、冉子(有)和閔子(騫),其中有子的言論《論語》收錄了三條(都在《學而》篇),曾子的言論收錄了十條。後人據此推論,《論語》一書可能是曾子和有子的學生們纂集的。

孔子死後,有子可能被推舉為儒家學派的領袖,因為有子的言行跟孔子很像。《禮記·檀弓上》:「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既沒,弟子思慕。有若狀似孔子,弟子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之時。」但有人不同意,《孟子·滕文公上》:「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大概有子和曾子各領一派。

二,本章「仁」字有兩解,一為仁德,「為仁」即行仁;一為同人,「為仁」即為人。兩說均通。

相對應地,「本」和「道」也有兩解。對應仁德說,本就是天下秩序之本,道即道理之道,即仁道;對應為人說,本是人生之本,道為道路之道,即成人之道。我更傾向於後者,故譯文從之。

三,如果把仁看作通「人」,那麼此章就是是有子的一篇雞湯文,講為人之道;如果把仁解為仁德,那就不僅僅是勵志,背後蘊含著儒家的一套大邏輯。儒家的終極使命是建立和維護天下秩序,在儒家看來,天下秩序不過是家庭秩序的延展、推演或複製,是謂國家。而家族或家庭秩序的核心是父子關係,其次是兄弟關係,夫妻關係,維護好父子關係,家庭秩序才和諧,維護的方式,就是要求兒女無條件敬愛孝順父母。儒家認為,孝既是自然本性,也是道德律令。

關於孝道乃天下秩序根基或源頭的論說,古典中有很多,如《管子·戒篇》:「孝弟者,仁之祖也。」,《孝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又見:「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敬,故順可移於長。」

三,儒家思想的一大特色,是不離人情世故。蘇軾有一個很好的總結,他說:「夫聖人之道,自本而觀之,則皆出於人情。」(見《中庸論中》)今人李澤厚也主張「情本體」或「心理本體」,他說:「儒學之所以不是某種抽象的哲學理論、學說、思想,其要點之一正在於它把思想直接訴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論,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總要求理知與情感交融,至今中國人仍愛說『合乎情理』『合情合理』 ,便是它的表現。」(見《論語今讀》)顯然,蘇李一脈相承。

【閑扯】

孝,老,考,字形相近,字義相連。

孝,甲骨文作 。上半部分是「老」的省文,,下半部分是「子」,老人在上,小子在下,表示兒孫攙扶老人,即《說文》釋義中說的「子承老」。

孝或尊老的觀念起源很早,由甲骨文即可見之,周代行宗法,孝的意識更加強化,乃至發展出一套理論,《孝經》是其集大成者。

舊說《孝經》乃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出於後人附會。《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斷,該書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遺言,大概成書於秦漢之際。

從漢代起,孝上升為國家意識形態,漢文帝時,朝廷設立《孝經》博士,這是《孝經》立於官學之始。到東漢,《孝經》的地位更高,鄭玄就曾說,《孝經》乃「六經總匯」,社會上更是瀰漫著濃厚的孝意識,從出土的以二十四孝故事為主題的漢畫像石多到數不過來即可見一斑。甚至朝廷取士任官的標準,首當其衝即是「孝廉」。

晉代門閥隆盛,世家大族為了鞏固地位,強化團結,推行孝道不遺餘力,李密《陳情表》中有句話:「聖朝以孝治天下」,就是對當時情形的概括。

後世帝王中最看重《孝經》的是唐玄宗,他老先生以九五之尊,親自搞學術研究,做了一本《孝經注》,不但立之於官,而且勒之於石(遺迹在西安碑林)。自此以後,舊注盡廢。

至南宋,《孝經》列於「十三經」,成為定製,後世沿襲不替。

補充說明,自漢惠帝以降,歷代皇帝的謚號中大都有一個「孝」字,比如漢文帝正式的謚號為「孝文帝」,連慈禧的謚號也叫「孝欽」。按歷代通行的謚法,「五宗安之、慈惠愛親、秉德不回、協時肇享」為「孝」,歷史上有名的廟號為「孝」的皇帝有宋孝宗,明孝宗等。

自漢武帝開始,《孝經》即成為蒙學基本讀物,說《孝經》是塑造中國人心靈的聖經之一,並不為過。至少曾經是,長期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