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鄉佛教(五):金鄉光善寺始建於北魏,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2011年,金鄉有關部門對光善寺遺址進行勘探性發掘,出土了各式造像石十多尊,專家研究認為,少部分為北魏造像,其餘多具唐代特徵。
石造像碑通常供養在佛教寺院內及附近,所以這些北魏造像最初應在光善寺,只是後來因滅佛事件遭到破壞,被埋在地下。
在北魏造像石中,有一個是北魏高僧曇鸞供養的佛造像,石像雖然殘缺嚴重,但仍存4尊浮雕佛像。佛造像碑陽右側有銘文「右相菩薩曇鸞」,缺字當為「比丘」二字。
「菩薩」也稱「菩薩主」「像主」「釋迦主」等,是在造像活動中出資較多的人,可能認捐建造一尊像或一個佛龕的費用。「比丘」是梵語,即和尚。在造像活動中,鐫刻在碑陽的題名通常是造像的少數主要人物,大多數人的題名都被安排在碑陰和碑側。據此可知,曇鸞應為該造像的供養人或主要供養人之一。
曇鸞,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生於北魏孝文帝承明元年(476年),圓寂於東魏孝靜帝興和四年(542年),還有一說是圓寂於北齊天保五年(554年)以後。《續高僧傳》有傳。曇鸞自號有魏玄簡大士,受到南北朝帝王和朝野僧俗的尊崇,魏孝靜帝稱他「神鸞」,梁武帝稱他「肉身菩薩」。
在中國佛教各宗派里,凈土宗的修行方法最簡便易行,講求明心見性,直指人心,真誠待眾生,度己度人,至善盡美。曇鸞一生弘揚凈土思想,奠定了凈土宗立宗的理論基礎,為凈土宗的實際開創者,是一位在佛教中國化的變革中有重大貢獻的佛教學者。他提出的理論和修行方法,成為後世凈土宗的根基,日本凈土宗也尊他為凈土真宗初祖。
「右相菩薩比丘曇鸞」造像碑在光善寺的出土,說明曇鸞在光善寺做過佛教活動,光善寺應該是凈土宗的主要道場之一,也是北魏時期凈土宗的知名寺院。光善寺遺址還出土有一個佛像蓮花座,四面均有銘文,字體表現出由魏碑向唐楷過渡的風格。銘文中有僧人和居士近百位,說明光善寺僧人眾多,在當時相當興盛。有一處銘文有「太安」字樣。研究認為,「太安」為北魏高宗文成帝拓跋濬的年號(455-459),由此推斷,光善寺的始建年代當在459年之前,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TAG:山陽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