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諸葛亮:忠於內心,一生無悔!》

《諸葛亮:忠於內心,一生無悔!》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諸葛亮悠哉地唱著詞兒起身。

一旁的劉備在心裡長吁一口氣!

老實說,劉備對諸葛亮的第一印象,肯定是「真能睡」這三個字!

自己和關羽、張飛倆兄弟已經等了他好幾個時辰了!

這是劉備第三次前來諸葛亮的茅廬進行拜訪。

謝天謝地!終於見到了!

寒暄幾句後,劉備介紹著自己以及此次來的目的。

這時,兩人的身份一朝一野。

劉備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一路廝殺下,終於有了一個官方認證的身份——大漢皇叔。

諸葛亮呢?

鄙視他的人,笑話他是「山野村夫」;

來往談笑的好友,知他是「當世高人」;

想請他出山輔佐的官僚,知道他是「隱居名士」;

尊敬他的人,奉他為「卧龍先生」。

儘管聲名在外,並且噪得很,但直至此時,有關諸葛亮的一切都只是傳言。

直白地說,在劉備前來請這位卧龍先生之前,諸葛亮還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但憑著一句,「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的金句,劉備放下本該端著擺譜兒的架子,大暑、大寒、頂曬、冒雪地帶著關張兩兄弟,來請這位沒有任何實踐經驗的軍師。

劉備的誠心、痛心與野心夾雜在一起,

「天下危難、君主遭罪、百姓受苦,我有心卻無力。懇求先生幫幫我!」

諸葛亮簡單粗暴地直奔主題:

自董卓篡逆以來,英雄人物爭相出場。

曹操和袁紹相比,名聲實力都弱。

但曹操能打敗袁紹,靠得不僅僅是運氣,更是這個人懂謀略。

現在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能和他對著干!

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到他這裡,孫家佔據江東三世,可以和他做朋友......

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不夠!還不夠!

諸葛亮把一張地圖擺出來,向劉備證明自己的實力。

有圖有真相——

「曹操占天時,孫權佔地利,將軍你就占人和!

先取荊州,再取西川,然後圖中原,直指天下!」

這張霸業藍圖,實打實是為劉備量身定製的!

「孔明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

「隆中對」不脛而走,也成為了諸葛亮的成名代表作。

藍圖做得再好,沒有實際業績,也算不上真本事。

諸葛亮開始施展才幹。

第一戰:火燒博望坡!

以往劉備打戰,總是「流水的戰況,鐵打的招數」——「殺呀!」

關羽狂掄青龍偃月刀,張飛猛刺丈八蛇矛,趙雲神使龍膽槍......

戰得有多勇,敗得就有多慘!

從來沒人真心地和劉備說過一句,「多動動腦子!別把英雄當莽夫使!」

有的只是,「啊哈哈!劉備那個傻子又吃敗仗啦!」

這一次,曹操命夏侯惇帶著十萬精兵前來新野收拾劉備。

諸葛亮第一次出任軍師,一改劉備之前的自由發揮式戰術。

「預備弓箭!準備硫磺煙硝、引火之物!準備登記簿!準備慶功宴!」

「關羽聽令!你帶一千兵,埋伏在博望坡左邊的豫山。等敵軍來了,先別著急殺,放他們過去,因為輜重糧草在最後面。以南面火起為信號,收到信號後再放火箭(不是飛機火箭,是帶有硫磺煙硝可燃物的箭)燒他們糧草。」

「張飛聽令!你帶一千兵,埋伏在博望坡右邊的在安林,也以南面火起為信號,火燒敵軍在博望城的屯糧處。」

「關平、劉封聽令!你二人帶領五百人,等天至初更再放火!」

「趙雲聽令!命你為先鋒,帶領五百民軍!只許敗,不許勝!只許敗,不許勝!只許敗,不許勝!」

「主公(劉備),你為後援!」

「火燒博望坡」,僅用幾千人就大敗了十萬曹軍,諸葛亮一戰成名!

第二戰:火燒新野!

第三戰:火燒赤壁!

諸葛亮換湯不換藥,奇蹟般地留下了一個俗語,「新官上任三把火」!

三把大火,燒得吳蜀聯盟紅紅火火、燒得曹魏恍恍惚惚、燒得諸葛孔明神乎其神!

「能掐會算」、「神機妙算」、「料事如神」,是諸葛亮的鮮明標籤。

「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巧借東風」......

每當諸葛亮有新動態,世人都會驚嘆「諸葛孔明,真乃神人也!」

我願意相信:你看到的所有神功,都必有其看不到的一番番死功。

諸葛亮在出山前,文學、兵書、策論、天文、地理、自然......所有學科,他科科不落。

諸葛亮的學習力,一生都不曾丟下。

赤壁大戰前,他作為蜀漢代表和孫吳代表人之一的大夫魯肅談論軍師將才。

諸葛亮說,

「為將者,如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陰陽、不曉奇門、不觀陣圖、不掌兵勢,庸才耳!」

他的學習力有多強?

來看一件小事。

為使吳主孫權答應孫劉聯盟共抗曹操,諸葛亮在魯肅的陪同下先見了周瑜。

看到周瑜故意和自己打馬虎眼,諸葛亮將計就計,來了個智激周瑜。

江東喬國老有兩位愛女,長女大喬,許配前吳主孫策,二女小喬,許配大都督周瑜。

消息靈通如孔明,怎能不知道?

但實力演技派的他,就是裝作不知情,一板正經地和周瑜說,

「其實不用和曹操開戰,只要遣送兩人給曹操,就可以平息戰事。天下人都知道,曹操一直惦記著兩位絕色佳人,大喬、小喬!他的兒子曹植在《銅雀台賦》里也提到過此事。」

說著,諸葛亮不帶喘氣兒地背誦出了《銅雀台賦》全文,並且加重音地強調了那句,「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

他把原文,「連二橋於東南兮」,改為「攬二喬於東南兮」!

我一直認為,學習力不僅在於勤學名家古籍,更在於肯學當代、同流與身邊人。

「文人相輕」這一現象,多為同級爭寵。

換做別的人,極有可能是,「你曹植算什麼?我又不比你差,憑什麼背你寫的東西?別說背了!我看都不一定看!」

諸葛亮則不然,他不僅能客觀地欣賞同時代的作品,更能空杯心態地去認真學習。

為什麼孔明先生能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因為學習力強!

從出山輔佐劉備開始,諸葛亮以自己在隆中對制定的藍圖為指導方針,拉外援、談合作、招兵買馬、擴軍強將,他把劉備的野心當做自己的事業和奮鬥目標。

劉備對關張兩兄弟是義與情,對諸葛亮卻是敬重和依賴。

諸葛亮是劉備身邊說一不二的人,他卻從不恃寵而驕有任何出格行為或傲慢排擠他人。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卧龍先生是諸葛亮本尊,鳳雛則是他的好友龐統。

龐統,字士元,道號鳳雛。

諸葛亮不僅沒把龐統當做自己的死對頭,更是苦口婆心,說得唾沫橫飛,勸龐統加入自己的陣營,輔佐劉備。

世界上大度到這個份兒上的人,真不多!

諸葛亮不會狹隘地想著,

「我是主公的軍師,再來一個,我往哪兒放?」

「龐統那麼厲害,他要是來了,豈不是搶了我的風頭?」

「卧龍鳳雛齊名,大家肯定拿我們倆比較」......

沒那麼多嗚嗚泱泱和亂七八糟的雞毛蒜皮,諸葛亮想的,只是幫助劉備完成大業!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得了荊州、得了西川,一步步在目標計劃書上打了完成的對號。

為給關羽報仇,劉備不聽勸阻,執意以傾國之兵討伐東吳。

夷陵之戰,蜀軍大敗。

六十三歲的劉備在白帝城託孤,把十七歲的阿斗託付給諸葛亮。

阿斗,就是後主劉禪。

他有個響亮的綽號,「扶不起的阿斗」!

劉備當著眾託孤大臣的面,誠懇地對諸葛亮說,

「你的才能勝過魏主曹丕十倍,定能成就大業、安天下!這個孩子,如果你覺得能輔佐就輔佐!如果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做這蜀漢之主!」

說完,劉備又拉過劉禪,讓他給諸葛亮行禮,以事父之禮敬重孔明。

不管後人如何評論劉備託孤讓諸葛亮可取而代之的用心,諸葛亮卻從未逾越君臣之忠義。

劉禪接替劉備成為蜀漢之主,尊稱諸葛亮為「相父」,卻是一個活在諸葛亮庇佑下的天真孩子。

劉禪的生活:觀花、賞魚、聽樂、看舞,外加吃和睡。

蜀漢內有西川老臣與劉備舊部不和的憂慮,外有曹魏、東吳的虎視眈眈,劉禪卻活出了自在逍遙天。

家事、國事、天下事、戰事、苦事、煩憂事,諸葛亮不辭勞苦一身挑。

劉備駕崩前,關、張均已先後離世,後主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更總攬朝政大權,可他沒有濫用職權為自己找過任何便宜。

劉、關、張三兄弟桃園結義,不是親手足卻勝似親手足。

自從有了諸葛亮,劉備與他同吃同住、密不可分,並說出了「如魚得水」這個千古流傳的成語,「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好好的三兄弟,忽然橫插進來一個孔明,關羽、張飛,自然是不願意的,打心裡排斥諸葛亮。

諸葛亮呢?

他從來不記仇,更不會公報私仇。

劉禪到了該成家的年紀,諸葛亮像一位父親一樣考慮著劉禪的終身大事。

他沒有想要穩固自己的權力通過聯姻的方式滿足自己的利益,沒有把自己的女兒、侄女、外甥女、七姑父六妗子八大姨家的女兒推給劉禪,而是熱心地做媒並張羅著,讓劉禪娶了張飛的女兒做皇后。

要知道,這三將軍張飛活著的時候,沒少給諸葛亮難堪和添堵!

西川老臣李嚴說,

「自古以來,凡是君弱臣強的,其君沒有不死的,其國沒有不亡的。」

李嚴這句話,直接把矛頭對向諸葛亮,而諸葛亮,卻用實際證明著自己的清白。

公元226年,46歲的諸葛亮帶領五十六萬川兵南下,到了南蠻那個不毛之地。

翻山嶺、獨瀘水、抗暑熱、燒藤甲,七擒七縱之後,南王孟獲對這位神一樣的蜀漢軍師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再無反心,甘願俯首稱臣。

南方,終於平定。

在班師回蜀的途中,瀘水上方風雲怒卷、沙石亂飛,蠻人當地的習俗是: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和黑牛白羊祭水。

看著不平靜的瀘水,諸葛亮的內心亦洶湧難平。

這一番征戰,蜀軍、蠻人,死傷無數,這條瀘水又容納了多少屍與魂?

祭水,是要祭,只是不能再殺害無辜。

有人說,「祭水是南蠻當地的習俗,用的是蠻人的頭!」

諸葛亮怒道,「蠻人也是人!」

諸葛亮交代下去,他要親自祭水。

祭水儀式隆重舉行,黑牛和白羊都有,只是七七四十九顆人頭,被諸葛亮下令替換成用面和成的人頭的樣子,本來的「蠻頭」,變成了「饅頭」。

諸葛亮率軍離開,南蠻人齊齊跪地哭送,他們捨不得這位「慈父」!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讓自己的宿命按照劉備的夢想去活。

他從來不曾忘記自己在「隆中對」的藍圖,也不曾忘了和先帝共許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誓言。

如今荊州有了、西川有了、南方定了,接下來,就是北伐中原和為主取天下!

他告誡後主劉禪,

「凡偏居一隅者,都不能久持,要麼進取,要麼坐亡!」

公元227年,47歲的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表,請求出師北伐中原。

史上稱此表為,《前出師表》。

他想起逝去的明主劉備,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他分析當下的局勢,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他規勸後主,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他吐露自己的本心,「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他說著自己的壓力,「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

他表明自己的志願,「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一切一切,只為「報先帝而忠陛下」!

一句「爾來二十有一年矣」,把二十餘年的耿耿忠心和殫精竭慮草草帶過。

次年,諸葛亮又呈《後出師表》,再度請求北伐。

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歷史的長河裡泣血泣淚的殷紅著。

自公元227年第一次北伐開始,往後的八年時間裡,諸葛亮前後共六出祁山。

「罵死王朗」、「揮淚斬馬謖」、「空城計」、「木牛流馬」、「困敵上方谷」......直至死,他都想著用自己為蜀軍做最後一件事——「死諸葛驚走活仲達」

那年的中秋夜,五丈原的月亮冷如冰霜,它沒有照得萬家團圓,而是照著萬人敬仰的漢丞相的歸途。

公元234年,農曆八月二十三日,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時年54歲!

他把自己畢生所學傳於弟子姜維,

「著書二十四篇,計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內有八務、七戒、六恐、五懼之法。」

他知道大將魏延必反,交代馬岱按自己的計策去除後患。

他強撐著氣力,手書了最後一道表給後主。

「伏聞生死有常,難逃定數;死之將至,願盡愚忠。」

「何期病入膏肓,命垂旦夕,不及終事陛下,飲恨無窮!」

「伏願陛下:清心寡欲,約己愛民;達孝道於先皇,布仁恩於宇下;提拔幽隱,以進賢良;屏斥姦邪,以厚風俗。」

「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

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財做什麼?」

諸葛亮比林則徐還「狠心」!

他不僅自己不給子孫留財富,還請求皇帝不可因自己而偏私,活活斷了子孫吃老本的富貴後路。

也是54歲生命將終了這年,諸葛亮給年僅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一封家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靜、儉、淡、寧、學、志,退可修身,進可治國。

這一封千古家書《誡子書》,是諸葛亮的教子之道,也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諸葛亮是怎麼死的?

所有人心裡都有一個明鏡般的答案,累死的!

這一生的勞苦,不為求功高,只為報那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

跟隨劉備時,劉備46歲,諸葛亮僅26歲。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那時的劉備根本想不到,就是這麼個風華正茂、談笑風生的小年輕,用盡一生踐行了在隆重的輔君之諾!

時光倒回當年,劉備帶著關、張兩兄弟去卧龍崗。

一農夫唱著:

「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

世人黑白分,往來爭榮辱。

榮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陽有隱居,高眠卧不足!」

劉備問,「此歌何人所作?」

答,「卧龍先生所作也!」

而如今,卧龍崗已無卧龍,也無朗朗的《梁甫吟》,再沒了那個以管仲、樂毅自比的愛睡覺的先生,有的只是千古的憑弔與追思。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羅貫中嘆道:

「萬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難與命爭衡!」

那份天不假年、霸業未就的憾恨,古往今來的人亦深深替他痛心。

誰不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按照諸葛亮的遺言,他被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他沒有想著要魂歸故鄉琅琊,也沒有想著回南陽隆中,更不是河山俱好的川蜀,而是定軍山。

為何?

陝西漢中的定軍山,是西蜀的北大門,是西蜀北伐中原的必經之路,可望西蜀,可視中原。

他讓自己作為守護西蜀的門神,日夜不離,也讓自己作為北伐的先行者,如果身體不能在路上,那就讓靈魂代為前行!

司馬懿評價諸葛亮,

「這種人千年難遇,活著可恨,死了可惜!」

不忿、解脫、惋惜,罷了,司馬懿又說了一句心裡話,

「你我是百年不遇的天敵,可也是千載難逢的知音!」

要有多優秀,才能讓屢屢挫敗的對手念念不忘?

28年,54歲,半百,一生,千秋萬世。

這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極盡濃縮地活成了多個版本集合的人生。

諸葛亮是一個人物,更是一種精神!

他的學習力、行動力、創造力,忠心、初心、仁心,無一不是照耀靈魂的光亮。

諸葛亮的忠,既忠於君主,也忠於內心。

從一介布衣到萬人之上的丞相,先生還是那個先生。

一個人究竟怎麼活才算值得?

諸葛亮給出了答案:

忠於內心,一生無悔!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願你我:

身心不相離,行與志如一!

為心之所忠,無怨無悔!

——枕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枕藏 的精彩文章:

《林黛玉式玻璃心,多半是被嬌慣出來的》

TAG:枕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