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國寶的百年回家路,多少人看哭了……
【觀察者網 文/黎娜】「你是中國人吧,那你知道什麼叫落葉歸根吧,器物也一樣,我的根扎在中國三千多年呢,我離不開……我要回家!」1月14日播出的《國家寶藏》中,平時自帶幽默光環的黃渤,把現場觀眾說得熱淚盈眶。
在這一期節目中,湖南省博物館選送了國寶皿方罍(音「雷」),皿方罍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件方罍,堪稱「方罍之王」,它商周時很有影響力的皿氏家族,是中國晚商青銅器鼎盛時期的代表之作。
黃渤跟王嘉共同擔任皿方罍的守護人。之所以由兩人守護同一件國寶,是因為皿方罍的器身曾流落海外,與器蓋分別百年之久。明明是一體而生,卻在現世後久經離散苦。這段皿方罍器身的百年回家路,讓許多人看紅了眼……
1919年,湖南省桃源縣,當地村民在山坡上挖出了一件青銅器,五年後,為了讓孩子繼續學業,該村民將其中的器蓋充作學費,卻被校長認出其為商代太廟古物,再尋器身時,才知道它早已被古玩商人抱走,從此器蓋輾轉國內,而器身流落海外……
黃渤飾演的皿方罍器身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經身在法國巴黎,落入了文物販子盧芹齋手中。
盧芹齋美其名曰「保護」,實則只是為了賣錢。
器身難過得像個3000多歲的孩子:「你是中國人吧,那你知道什麼叫落葉歸根吧,器物也一樣,我的跟扎在中國三千多年呢,我離不開。」
可是利欲熏心的文物販子眼中,哪還有什麼鄉土情節,把中國帶出來的文物賣個好價錢,才是當務之急。知道嗎,這外國人他喜歡你啊!
可離了家國,我要這「價值」有何用!
另一頭,皿方罍器蓋落到了當地駐軍團長周磐的手上。跟下落不明的哥哥比起來,還算平安。思兄心切的器蓋弟弟每天都在呼喚。
20世紀30年代,皿方罍器身又輾轉到了日本,先是被淺野梅吉收藏,1950年又到了新田棟一家中。此時的他並不知道,1956年,皿方罍器蓋已經被收藏進了湖南省博物館。
在新田棟一家裡一待就是四十年,器身本以為這輩子就是這樣了,可1992年,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先生到訪,看見器身的銘文,得知皿方罍的器身在這。隨後新田棟一前往湖南省博物館參觀器蓋,帶去了器身的消息,他回到日本後,湖南省博物館館長也親自上門查看器身。
從馬館長帶來器蓋消息的那一刻,哥哥就期盼與弟弟重逢的那一天。但新田棟一的一句話卻澆滅了他心中剛剛燃起的希望的火花。
在日本團聚?不,我是想要重逢,但我更想要的是回家。
新田棟一不解,只要團聚,哪裡不是家呢?這有什麼不一樣!
他哪裡會明白,對皿方罍而言,回家代表的特殊意義。當年皿氏家族帶著皿方罍一路南遷,沒有拋下它,就是因為它是一個家族存在過的真正印證。
器身的銘文以及種種紋飾,對外國人來講無非是中國的青銅技藝多麼登峰造極,可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線條,都是在告訴我們的後人,祖先曾經崇拜什麼,信仰什麼,靠什麼活著,這些對中國人來說很重要。因此,唯有回家才不枉我們兄弟苦等三千年。
購買器蓋不成,2001年,新田棟一家族把器身委託給了美國佳士得拍賣,消息一出,上海博物館和保利藝術博物館正在籌措一筆巨款,爭取將其拍回。
佳士得2001年春拍現場,皿方罍器身遇到了同為拍賣品的青銅埕。
流失海外多年的青銅埕早已不抱能回到故土的希望。這個「過來銅」,反過來勸一心想回家的器身。
認命?不存在的,我皿方罍不知道「認命」二字怎麼寫!這次回不了我下次回。
在這次拍賣上,皿方罍以924.6萬美元成交,創下了中國青銅器拍賣價格之最(當時)。可惜,奪標者卻是位法國人,他的報價比當時中國方面的高出四成,器身和器蓋再一次團聚失敗。
「自打砸亂世中重見天日,就沒了天日。」青銅埕的這句話,說出了多少海外文物的心聲。
2014年,皿方罍器身再度成為拍賣品,最終中方與賣家洽購成功,以5000萬美元買下皿方罍,雖然幸運地回到了故土,但拍賣過程一波三折。
作為「完罍歸湘」發起人的長沙美術館館長譚國斌告訴我們,當年跟賣家洽談之後,對方開出了5000萬美元的高價,但如果繼續走拍賣程序,又可能拍出更高的價格,避免進入拍賣流程,是當時最有效,最省錢的辦法。
為了降低國寶回國風險,我方最終決定洽購,由湖南省政府出頭,湖南廣電為主,六家企業共同出資,一共籌到了三千多萬美元,剩下的缺口怎麼辦?
為了統一全球華人戰線,得到全球華人藏家的鼎力支持,譚國斌起草了一封信。
「在此謹代表全球華人藏家祈願此件國寶能順利回國,為中華文化再添燦爛華章,也煩請貴公司促成此事。同時,我們謹向全球華人藏家呼籲:懇請海內外華人藏家在拍場中以大局為重,萬勿以個人好惡哄抬價格,期待全球華人藏界和衷共濟,為後世子孫計,促成此次國寶回家的盛舉,成就中華收藏的又一佳話。」
在民間收藏人,海外華人藏家,湖南省博物館和企業的多方努力下,雙方終於洽購成功!
當宣布皿方罍洽購成功,不再參與本次競拍的時候,在場所有華人收藏家歡呼聲雷動,但譚國斌卻沒在現場,因為他當時在付定金,五百萬美元定金,每次只能刷五千,刷了整整一天卡,皿方罍的世紀回歸之路終於完美地畫上了句號。
儘管刷了1000次卡,簽了1000次名,但是想到國寶回家,譚國斌心裡特別甜:刷一次,國寶就離家更近一點,簽一次,就更近一程路。皿方罍的回國,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對自身文化遺產的重視,是我們中國發出的聲音,溫和卻很堅定。
從1993年老館長在新田棟一家中看到器身,到皿方罍器身回到湖南,這中間足足準備了十五年。國寶成功回歸背後,是多少人默默的努力復出,讓所有流逝在外的國寶回家,是所有中國人長久以來難以釋懷的情結。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