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撒謊、偷東西、死不悔改……父母怎麼打罵都沒問題嗎?

孩子撒謊、偷東西、死不悔改……父母怎麼打罵都沒問題嗎?

最近在後台和微信中都有焦急的媽媽向我求助,

關於孩子偷東西的問題,

都是孩子在沒告知的情況下拿大人的錢,

問桔媽該怎麼辦。

這個問題確實很有共性,之前也接到過很多類似的諮詢,

所以今天我們專門來說一說關於孩子偷東西的問題。

大家都痛恨小偷,視小偷為過街老鼠。

所以,很多父母在發現孩子有「偷」的行為時,

都會感到震驚、難以置信、羞惱、甚至暴怒。

曾經有一個朋友說起過自己小時候偷錢的經歷:

小時候看見小夥伴戴著的手錶特別漂亮,

也很想要一塊。

但她知道家中嚴厲的媽媽,是不會買給她的。

有一次去小夥伴家玩,

她看見桌上放著一張閃閃發光的50元鈔票,

她實在忍不住,臨走前揣進了自己的口袋裡,

買了自己喜歡的手錶,

但是很快就被媽媽發現了。

在媽媽邊打邊罵的逼供下,

她承認是拿了鄰居家的錢買的。

她媽媽非常氣憤,激動地用各種語言侮辱她,

並且拖著她到鄰居家,叫她下跪向鄰居認錯。

那一年,她10歲,她永遠記得那個黑色的夜晚。

朋友說:「我所有的自尊,都在那個鄰居家丟了,

我也恨我媽,她從來沒有愛過我。」

如今她們母女倆的關係,到現在都很淡漠。

她從來不找自己的媽媽,商量任何事。

也許,媽媽只是想教她明辨是非,將她引回正軌,

可是,在強烈的情緒干擾下,卻忘了自己的真正目的,

把事情變成了簡單的宣洩和懲罰。

事實上,很多孩子幼年時期都有過偷竊的行為,

如果父母在這個時候只知道打罵懲罰孩子,

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

無疑是給了孩子一種陰暗的心理暗示。

沒有人天生墮落,來自父母強烈的厭棄和鄙夷,

以及被狠狠貼上的「小偷」標籤,

都會嚴重地傷害孩子的自尊。

打罵、羞辱孩子不僅對解決問題無濟於事,

相反還會把孩子往更黑的深淵裡推。

他們因為父母的責罰和憤怒,自尊心受傷,

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起的信任也瞬間崩潰。

一直被恥辱感所充斥的孩子,

要麼自我厭棄,一輩子抬不起頭來,

要麼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反覆暗示之下破罐子破摔,

「你說我是小偷,那我就繼續偷給你看!」

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來自美國ABC電視台的家庭情景喜劇《美國主婦》,

裡面的一個故事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

女主角凱蒂的小女兒安娜凱特偷拿了好朋友佩妮家的燭台!!

你會怎麼處理呢?生氣、發怒、揪著女兒去道歉?

不不不,看看凱蒂和格雷格給我們做的示範吧。

首先,你們要冷靜,不要抓狂;

其次,你和你的丈夫要站在同一邊,你們要共同面對這個問題。

然後,就可以開始了。

第一步是,讓孩子告訴你究竟發生了什麼。

凱蒂首先發話:

爸爸格雷格問:

但出乎凱蒂和格雷格意料的是,

安娜凱特一口咬定這是自己的燭台。

幾個來回,格雷格敗下陣來……

爸爸一般都是家裡的那個「老好人」吧……

於是媽媽凱蒂上場,她非常直接地對安娜凱特說:

安娜凱特承認了,

但當凱蒂問她為什麼這麼做的時候,

安娜凱特卻給出了一個特別簡單的理由:

「我想要!」

接著,爸爸格雷格問:「你覺得內疚嗎?」

安娜凱特非常乾脆地回答:「當然!」

並給了凱蒂和格雷格一個大大的微笑。

如果你家發生這樣的事情,

你能心平氣和地和孩子地對話,而不是發脾氣和質問,

甚至直接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嗎?

要知道,只有這樣,孩子才願意敞開心扉,

與你交流心中真正的想法。

孩子有自己的需求和慾望,就像劇中的安娜凱特,

她偷拿燭台的理由就是她喜歡。

講到這裡,我們就需要普及一下「物權」這個概念了。

對於還處在「傻傻分不清」階段的低齡孩子(1-2歲),

可能是對「別人的」根本沒有概念,

偷拿東西很可能僅僅是因為很喜歡,控制不住自己。

這樣時候,父母們不用去強化道德意識,

只需要不動聲色地幫他建立好清晰的物權概念就好了。

從孩子形成物權意識的關鍵期起(3-4歲),

就有意識地進行一些引導,

跟孩子強調,別人的東西如果沒有經過允許不能隨便拿,

但同樣地,孩子的東西父母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處理,

尊重孩子對自己物品的處置權。

大一點的孩子(5歲之後就開始有是非觀、物權概念了),

這個時候偷東西,也有可能是想追求「偷」的刺激和好玩,

或者是他平日的玩具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還有可能是父母太忙碌,他想要更多愛的關注……

這些需求都和道德沒有關係,

在孩子心中,甚至不認為這叫「偷」。

這個時候,就要收起「偷東西就是壞孩子」的憤怒和偏見,

先認真體察孩子不良行為產生的內在情感和心理需求,

不要輕易就把孩子釘在恥辱柱上。

很顯然,劇中的安娜凱特是個6、7歲的孩子,

已經能分清楚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

她也明白偷拿別人的東西大概是不好的行為。

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意識到——孩子就是孩子,

她還沒有學會怎麼處理自己的慾望和周圍的環境產生衝突的情況。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就是教會孩子如何應對。

孩子就是這樣不斷與周圍的環境發生衝突與摩擦,

並慢慢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具有社會性的人。

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學習的過程可能是反覆出現。

當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時候,

我們要重視這個問題,但同時不要反應過度。

我們的嚴厲批評,甚至當著外人的面責罵羞辱,

都可能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影響他日後的生活。

劇中的安娜凱特並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

她可能意識到自己行為不當,

但並不了解這樣做為什麼不好,

或是這樣的行為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對他人造成了怎樣的困擾和傷害。

這時,凱蒂和格雷格又為我們提供了特別高明的一招——

強迫孩子換位思考!

他們拿走了安娜凱特最心愛的小馬玩具。

安娜凱特質問凱蒂和格雷格:「你們為什麼這麼做?」

其實這麼大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是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的。

讓孩子切身體會到東西被偷是什麼樣的感覺,換位思考一下。

我相信孩子會立刻明白偷東西究竟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困擾和傷害。

然後就是最後一步,也是最艱難的。

讓孩子承擔責任並彌補損失。

在劇中,安娜凱特是個孤獨的孩子,

佩妮是她唯一能交到的朋友。

媽媽凱蒂想要保護安娜凱特,把燭台偷偷放回去,

這樣安娜凱特的名聲就保住了。

但是爸爸格雷格卻不同意,

他認為比起臉面和一時的損失,

讓安娜凱特遵守道德準則是更重要的事。

她需要去道歉,為她的所作所為負責。

多數爸爸媽媽遇到這樣的情況肯定也會有這樣的煩惱,

一方面總想保護自己的孩子,

另一方面又都知道孩子需要自己面對錯誤並承擔責任。

下面這位爸爸就做的很好——

一個不懂事的孩子在新華書店順走了四本漫畫書。

第二天凌晨書店還沒開門,

孩子的爸爸寫下道歉信和全部書款40元錢從門縫裡塞進書店。

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也會不知所措,也會覺得丟臉,

因為我們也是普通人,也會有羞恥感。

這也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

我們需要學習與孩子共同經歷這些錯誤,

承認自己的有限和軟弱,

並且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提供必要的支持。

孩子偷東西有時候真的是特別常見的一件事。

誰敢保證自己小時候,從沒偷拿過別人的東西?

那時候有的父母都沒空干預這些事兒,

大部分孩子也沒有變成慣偷。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是我最憎恨的一句謬論。

每個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一定的需求,

我們要耐心尋找背後的真實誘因。

父母平時應該關注孩子的生活,

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

最後和孩子一起對未來的行為做個約定,

讓孩子知道在他成長的道路上,

父母永遠在身邊支持他,信任他。

作家三毛曾經有篇文章,寫了她偷媽媽五塊錢的經歷。

當她媽媽發現錢不見了的時候,

只是喃喃自語:「奇怪,才擱的一張五塊錢怎麼不見了。」

那時她口袋裡的五塊錢,

就如湯里滾燙的小排骨一樣,時時刻刻在燙她的腿。

最後她害怕得沒地方藏,扔到了牆的夾縫裡,

還故作輕鬆地提醒媽媽去撿。

奇怪的是,那次之後,父母突然給了我們零用錢,每個小孩一個月一塊錢。那次之後的第二個星期天,父親還給了我一盒外國進口的糖果。

我快速地把糖果剝出來放在一邊,將糖紙泡在臉盆里洗乾淨,然後一張張將它們貼在玻璃窗上等著干。那個小屋,就在數糖紙的快樂,悠悠地度過。

她的父母沒有責罵過三毛一句,

而三毛也再沒有偷過父母的錢。

父母最好能做到:

容忍孩子的行為,不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給以孩子高質量的陪伴,不強迫孩子認錯,

因為粗暴的打罵指責,只能教會孩子撒謊。

最後,請定期給孩子零花錢。

這不僅僅是財商能力的培養,最重要的是,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給孩子一個滿足自己內心需求的正常通道。

只有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被愛、被理解和被保護,

才能有效地幫孩子修正那些不當的行為。

這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桔媽讀童書 的精彩文章:

TAG:桔媽讀童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