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剛:玉雕,是十年磨一劍,需要不斷地付出與堅持
羅文剛,出生於福建,做玉雕已有17年。
最開始接觸玉雕的羅文剛,並沒有喜歡或不喜歡的意識,因叔叔和哥哥是玉雕師,自小耳濡目染,17歲便跟隨哥哥開始學習玉雕,可謂正經的童子功。和玉雕屬於「日久生情」,幹了這一行,便愛上了這一行,如今玉雕已經成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他離不開的重要技能。
(《竹報春風》第三屆「金象獎」玉雕作品大賽 銀獎)
最開始研習玉雕的羅文剛,是做細活(修光)出身,一做就是三年。
「那時候創口貼是不離身的,手皮被磨破、磨爛是常有的事兒,刀快了也很容易受傷,但這些都是學雕刻必須要付出的。」羅文剛回憶道當時做學徒的經歷,因為早先學習壽山石雕刻的基礎就是磨刀,雖說這屬於傳統雕刻藝人雕刻功夫外的功夫,但磨刀在雕刻中的地位極其重要,若是刀不鋒利,就雕不出好的質感,「磨刀不誤砍柴工」壽山石雕刻磨刀也是伴隨終身的。
(左/《樂游》、 右/《冷清》)
那個時候,總有人問,「羅文剛,你雕的東西怎麼那麼生動,也比別人雕的更細緻?」,在別人習慣照著書里的畫臨摹雕刻時,羅文剛總是自己跑去捉個小鳥、蛐蛐之類的「活物」來仔細觀察一番後雕刻,其形態自然更生動、逼真。就這樣在他專研之下學藝一年時,作品就非常好了,但羅文剛還是潛心按規定學滿三年才出師。
(《晨曦》)
一隻蝸牛的上下求索
動物件是玉雕題材里的一大類,單純無憂、靈動可愛、吉祥有趣全在這裡。
玉雕師羅文剛的第一件作品,便是雕了一隻蝸牛。
當時構思的場景是,這隻蝸牛在一個小路上面爬行,旁邊點綴著許多黃色的落葉,羅文剛給它取名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蟬》)
這件美好向上的作品,飽含著他學藝三年剛畢業時,對藝術生涯的追求與嚮往,可惜當時手機像素不好,也沒有那份意識,第一件作品的模樣就沒留存下來,但十幾年前的這件作品,至今讓羅文剛印象深刻,那份對未來的無限憧憬與期盼心情始終索饒在腦海里。
(《蟬》寓意知足常樂)
藝術作品的創作必須來源於對生活的細微觀察,或者說對社會的觀察,甚至對自然、對道的領悟,羅文剛說要站在能啟發下一代的目標上去做玉雕。
《暖色》這件作品,從市場角度來看並不討喜,但它表達了羅文剛自身對於社會、對於生活的一種感悟,「冰與火丈量這社會的溫度,當冷漠成為種社會習慣,關愛與溫情就成了刺眼的』怪獸』。」
(《暖色》一牆之隔冰火兩重天)
畫面具有故事性,內容更連貫,這也是羅文剛和其他人做玉雕的不同之處,對他來說,最大的困難就是在「取捨」二字,對生活妥協還是堅持對藝術的倔強。
這件本叫《驚荷》作品,後來為了參加評選,改為名稱更加喜慶吉祥的《和合》。
(《和合》(瑪瑙)獲福建省第一屆神藝杯銅獎)
《和合》是用底子細膩乾淨、空靈的瑪瑙雕刻的,作品原石俏色很分明。當時剛好和幾個朋友一起去鄉下釣魚遊玩,鄉下種植荷花的魚塘,讓羅文剛腦海中浮現而出「風入荷塘驚起蛙聲一片」的畫面,臨湖垂釣,樹蔭下的徐徐清風,荷花的不染塵,讓人不禁感到連夏天都跟著融化了而變得清涼起來。
美哉,美哉!羅文剛回來之後就把這種感受通過雕刻表達了出來——《驚荷》,驚的是自己入世太深,驚的是這種出世的洒脫!整件作品的氣質清透出塵。
(《花香蝶自來》)
說到自己最滿意的作品,羅文剛想了很久,還是覺得沒有。「所做之事或多或少都會為商業考量,想得空做個屬於自己的東西,又非自己之所長,因為自己擅長的是花鳥類,但更想雕出傳達自己思想的人物和風景類。一件好的作品必須要將技藝與意境相結合,題材也必須是自己思想歸納後最主要的講述,也就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些綜合的體現,很難。」
(《小荷才露尖尖角》)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有句俗話:「玉不琢,不成器。」
「其貌不揚」的石頭,只有經過琢玉藝人的巧妙構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方能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出其價值。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經驗累積,玉雕的一系列製作工序日臻完善,主要包括選料、設計、琢磨、拋光、裝潢五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內容和具體要求,所以往往包含若干道工序,其製作過程極為複雜。
「省石,看石頭的材質、大小、顏色分布、紋裂紋理走向,根據這些做綜合的判斷,然後設計出合理的題材,這些是做雕刻最基本的能力。更高的就要加深自己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內涵,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作品都會比較有意境,也更有自己的想法。」
(《蒼龍教子》)
刻刀與玉石的碰撞、手指在石頭表皮輕輕的划過,無一不讓羅文剛怦然心動。
「思想更具有詩意,內在的情感更加豐富、更有溫度,對於生活充滿讚美和感激。」這些都是他在玉雕中所獲得的能量,這種感受也能轉換為創作靈感,相輔相成。保持對生活的敏感,藝術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由生活中來的,遵從自然,遵照內心,遵循玉石的雕刻語言,並通過作品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還有比這更有意義的嗎?
………………………………
圖文:網路;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文木家】
TAG:文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