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姿勢幫你正確評論別人的攝影作品
在國內的攝影論壇,無論什麼照片,我們都會經常看到這樣的回復:毒。德味!大師!學習了!看到這樣的回復,你會不會覺得毫無營養,讓人根本沒有交流的慾望,更別說希望從交流中得到提升了。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攝影評論才是好的、有益的攝影評論呢?我覺得,一條好的攝影評論可以從下面這四個方面切入。
一、提供更豐富的攝影信息
所謂更豐富的攝影信息,就是指為作者提供與作品相關的周邊信息,包括地理信息、路線信息、位置信息等等。
例如作者拍攝的是A景區的自然風光,而你正好去過A景區,你可以與作者分享一下你的拍攝經驗,例如在哪個地方更容易出片,走哪條路線更容易捕捉到壯麗風光等等。
舉個例子:
這是一張在香港拍攝的建築照片,香港因為地少人多的緣故,導致香港的建築物密度和人口密度非常之高,因此又有「水泥森林」的稱呼。
攝影師Peter Stewart曾經拍攝過一組攝影作品:《Hong Kong Stacked》,也是用超高密度的樓房來體現香港這座城市的獨特之處,其中有很多經典的攝影機位,例如勵德邨、筒子樓等等,如果是長期停留香港的攝影師,應該能夠提供更多有趣的位置,這些地方都可以給作者提供一定的參考,如果以後想要再拍攝類似題材,就會起到相應的作用了。
另外類似的作品還有Daniel Reed的香港室內攝影作品,他通過另外一個側面來表現這個人口密度超高的都市。同樣的主題,不同的外殼,對於作者也算是一種啟發和思考。
二、同類攝影作品分享
所謂同類攝影作品分享,就是指與作者分享同類型的攝影作品,一般是分享成熟攝影師的作品,這樣的話能夠給作者一些啟發和靈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當我們的攝影水平提升到一定水平之後,就會進入一個瓶頸期,這個時期你已經能夠拍出常規意義上「漂亮」的作品了,但是作品總感覺沒有爆發力,找不到突破口,這時候你就需要借鑒一些大師的作品,給予自己新的方向和動力了。
舉個例子:
這張照片拍攝的是一張美麗的翠鳥,喜歡拍鳥的人都知道,用長焦掃鳥真的能給人一種打獵般的快感,尋找位置,漫長等待,適時出擊,按下快門。掃鳥最難的地方就在畫面結構的安排,因為很多時候樹枝都是很雜亂的,因此整個畫面看起來就缺乏美感(各種枝丫橫生)。
那麼別人是如何避免這種問題的呢?這時候我們可以參考攝影師Alan McFadyen的作品:
他的翠鳥作品通過對稱感的營造,通過翠鳥的形態和動感來支撐畫面的張力,讓畫面顯得乾淨清爽,而又充滿活力。
我們看這些攝影師的作品,並不是一定要達到他們的水平,或者說完全模仿他們的作品,畢竟我們很多人都只是把攝影當愛好,我們閱讀他們的作品,只是思考創作的一種可能性,增加一些攝影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三、前期和後期建議
這一個之所以放在後面,是因為每個人的審美取向不同,攝影水平不同,因此只有旗鼓相當的對手才能更好的在溝通之中相互進步,如果等級差距過大,即使是正確的建議也可能不會被採納。
在提出建議的過程中,建議的內容是一個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你提出建議的方式。用平等的交流語氣、尊重對方的意見、不強加個人意志是網路討論十分重要的基礎。動輒以居高臨下的態度「批評」對方,完全不在乎對方的想法和觀點是怎樣的,必須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真的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也不能帶給雙方真正的交流。
例如這張照片利用建築來風格畫面,利用飛機來表達離別之情,整體的意境和構圖都很棒。但就是照片上方的電線有點煞風景,如果這是一個街區,是否可以移動到下一個十字路口避開電線拍攝呢?這樣可以讓畫面更加整潔。
但是因為我們不是作者本人,所以並不清楚實際的拍攝情形,因此我們能給的永遠只是建議,而不是命令。我們不能評論說:果然是菜鳥啊,換個地方拍都不懂,這個電線實在太不應該了,或者至少應該後期處理掉啊!
這樣的語氣我想誰也不想接受。
四、精神上的共鳴(攝影表達層面)
我們最開始羅列的評論雖然都是正向激勵的評論,但因為不走心,所以很難讓人從中獲得大的滿足感,也就很難產生交流慾望了。真正的誇讚一定是精神上的共鳴,是你看到這張作品之後情不自禁的內心流露,是你記憶深處的某次感同身受,是你生活經歷的一次眼前再現。
因此,真誠的寫出你為什麼喜歡作者的作品,哪怕只有一句話,也遠比寫上一大段不走心的溢美之詞要好得多。
這張照片是在黃河第一灣拍攝的,近處河流形成的曲線與遠處的地平線相互呼應,看到這樣的景觀,的確讓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因此,在評價別人的作品之前,可以先問自己四個問題:
我是否能夠給他提供一些攝影行程或地點上的建議?
我是否看過類似主題的高水平作品?
這張作品前後期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這張作品什麼地方觸動了我?
如果大家在進行作品討論的時候,能夠遵循上面幾個方面,相信整個社區的氛圍和質量都會有不少的提升,無論你是在中關村、蜂鳥還是圖蟲。
TAG:學習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