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株洲古代书院,攸县石山书院是我国民间第一所书院~
一提到株洲,人们就联想到工业城市。其实株洲历史上的文化底蕴是很深的,就拿书院来说,株洲历史上办书院的数量曾在全省排在首位。有学者考证,攸县的石山书院应该是中国的第一所书院。
石山书院
书院是古代的教育机构,最初是由私人所办,主要用于宗族内子弟读书。随着一些书院的名气提升,引来一些学者来讲学,逐步变成研究学术的机构。
两宋时期株洲地区书院有:株洲县的主一书院;醴陵的莱山书院、西山书院、江东书院;茶陵的明经书院、南溪书院、紫薇书院;酃县的台山书院。南宋书院受当时“东南三贤”(张南轩、朱熹、吕祖谦)影响较深,以研习理学著称,重视“求仁履实”,讲求“经世致用”。
主一书院。
位于株洲县朱亭镇的龙潭湾,系南宋宁宗年间朱熹弟子钟震所建。该书院办学至明代,后毁于战乱。书院名“主一”何意?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哲学教授张晚林说,“主一”思想出自《二程萃言》的“主一之谓敬”。具体说来,“‘一’是良心之大本,为学应当以此为主。存敬涵养而发明本心,便是‘主一’。”
明经书院。
位于茶陵火田镇。南宋时茶陵火田乡人尹士望,在原宗族学堂“一经堂”附近,又建造“明经堂”。岳飞奏请朝廷,从国子监选派太学生前来掌教,教授尹姓子弟。宋高宗赵构获悉,赐“明经堂”为“明经书院”。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湛若水、邹守益等曾应邀至明经书院讲学。尹士望的3个儿子、1个孙子在明经书院攻读数年后,先后成为进士,族人也多有中举者。
明元时期株洲地区增加书院15所,其中醴陵3所、攸县4所、茶陵7所、酃县1所。
凤山书院。
为元元贞二年(1296),攸县绅士谭渊捐田百亩,兴建的攸县第一座书院。该书院以其“理学节义之风”影响一代士林。
东山书院。
位于茶陵腰陂镇。元大德八年(1304年)陈仁子归隐茶陵腰陂乡东山村故里,创办东山书院。陈仁子家,曾“一门四举”,伯父、父亲、侄子和他,先后中过进士或中漕举。
洣江书院
洣江书院。
位于茶陵县城(县一中内)。明弘治十六年 (1503)春,福建人林廷玉任茶陵知州,他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上任第二年就动工兴建洣江书院。历代书院的山长都是名望之人,或知州或名儒。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皆出自该院,经师尹学周、廉吏尹占寅等数十位先贤,都曾在此执教,为国家培肓了大批济世良才。
清代株洲境内有书院43所,其中,株洲县朱亭1所、醴陵6所、茶陵18所、酃县10所。其佼佼者为醴陵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
渌江书院。
位于醴陵市西山,原为学宫,始建于宋淳熙二年(1175),后从东正街青云山下迁至西山。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式命名渌江书院。渌江书院三面环山,面向渌水,占地近7000平方米。朱熹曾多次在此讲学。左宗棠曾任渌江书院山长,掌教渌江书院。李立三、程潜、陈明仁、左权等都曾在这里求学。
洣泉书院
洣泉书院。
位于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后更名为烈山书院,取炎帝诞生地(烈山)之意。嘉庆二年(1797),知县赵宗文见境内有耕熟岭,山下出泉,清纯不染,涓涓不息,为洣水之源,故改名为洣泉书院。800年来,书院为炎陵“文脉”之所系,先后培养进士11人。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攻克炎陵县城,第一团团部即设在洣泉书院。1928年4月,毛泽东率部队从井冈山来到炎陵,迎接朱德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起义部队,就在后厅左厢房住宿和办公,并亲自部署和指挥了接龙桥阻击战。
雩江书院。
位于茶陵县秩堂乡,是株洲市唯一保存完整、且仍在办学的书院。该书院创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 (1816),占地面积1136平方米,因其北、东雩水萦绕,故名“雩江书院”。民国20年(1931),书院由茶陵县苏维埃政府改办为茶陵县立列宁高级小学校,为红色革命输送不少将才。1956年胡耀邦为学校题写校牌“列宁学校”。
龙潭书院
龙潭书院。
位于株洲县朱亭镇的龙潭湾。清道光26年(1846),湘潭县丞刘友皋主持募银万余两,在原主一书院旧址上,又建一座更大的书院,依地取名叫龙潭书院。清朝名臣左宗棠书写“龙潭书院”金匾,悬于进门正中。此后,书院再未扩建,至清光绪28年(1902)龙潭书院改名为湘潭县龙潭高等小学堂。金石书画家李立曾就读于该学堂。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湖南省书院研究会副会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邓洪波经过多方论证,中国的第一所书院当属攸县石山书院,故址在今攸县莲塘坳镇凉江的阳升观村,大觉寺的左侧。石山书院的创立最迟可推断为南梁初期。最近,在其司空山下发现的一块石刻碑文印证了邓洪波教授的这一推断。
说茶陵人会读书,说李东阳创立茶陵诗派,说历代进士茶陵有127位,这都与茶陵历史上创办的书院多不无关系。从宋到清,茶陵境内先后办有38所书院,其规模为全省第一。
编辑/李敏 清浅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哦~~转载“株洲发布”文章,请注明来源、作者。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