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樂府運動的代表--詩魔

新樂府運動的代表--詩魔

開元盛世成就了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盛唐衰弱後的社會動蕩造就了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安史之亂後,大唐不復盛世,有識之士試圖力挽狂瀾,重振王朝。詩人以詩言志,直諷當今不公之事,反映民生,傳達民情。於是新樂府運動應運而生,白居易大力倡導,他寫盡諷諭詩,深刻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生活,他寫邊疆詩,抨擊朝廷窮兵黷武的政策,揭露邊將的無能。他寫感傷詩,抒發自己失意的情懷。他寫閑適詩,嘆息人生短促,不如及時行樂。白居易一生寫詩三千多首,他寫到「酒狂又引詩魔發,日午悲吟到日西」,於是後人稱之為詩魔。

白居易生活中中晚唐時期,幼年家境貧寒,當時社會又是動蕩不安,他跟隨家人長期流浪,居無定所。但他自幼聰慧,年少時到京都遊學,後以《賦得古草原送別》得到顧況賞識,聲名大振。但他沒有驕傲,而是刻苦讀書,「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竟然因為讀書太多,書寫太多導致口舌生瘡、手指成胝氐的地步,可見其狂熱。

29歲的時候,白居易高中進士,三十一歲應吏部試,與元稹一同登第,被授於秘書省校書郎。三十五歲時,再應制舉,授盩厔尉(盩厔在今陝西周至縣)。十年三登科第,名播遐邇。後來又升任左拾遺,仕途順利,白居易也為他的政治理想奮鬥。他提出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主張方案,與宦官等腐朽勢力作鬥爭,同時大力倡導新樂府運動。

白居易的詩歌理論就是新樂府運動的指導思想。他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內容,反映時代的生活和事件。詩歌要發揮批判現實、諷喻現實的社會功能。於是這段時間他的詩多是諷諭詩。「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寫盡了百姓受重稅的苦楚;「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寫出了宮女的悲慘命運,鞭撻了封建統治者沒有人道的罪行;「宣州太守加樣織,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寫滿了統治者的荒淫奢侈;「沒蕃被囚思漢土,歸漢被劫為蕃虜」寫盡了邊將的無恥行為。

然而他終究無力回天,在朝政上敢於直言,得罪了太多權貴,被人中傷,最後被貶為江州司馬。著名的《琵琶行》即寫於這時。夜船上聽一位琵琶女彈琵琶,曲中訴說著悲涼的身世。琵琶女本是色藝雙全的名伎,終究抵不過歲月的入侵,容顏變老只能嫁作商人婦,後又流落九江,憔悴失意。白居易感同身受,深感自己被貶的遭遇與琵琶女何其相似,內心有了強烈的共鳴,於是脫口而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這次的貶謫,大大地打擊了白居易的政治熱情,他停下來反思,到底哪裡出了錯?最後他竟得出結論:當時年少氣盛,胸中是非太多。於是他一改以往立場,獨善其身,不再關心朝政,只要生活閑適知足。因此也不再寫諷諭詩,大寫感傷詩和閑適詩。如《問劉十九》、《暮江吟》等等。之後雖然還做官,但對朝廷黨爭已經看開了,幾次以老告病,乞假休官,即使在位,也是一些閑散職位。雖然這樣換來了他官宦生活的平安無事,但從此他的政治生命和文學創作也失去了光彩。公元864年,白居易去世,葬於洛陽,享年75歲。

白居易作為一個傑出的詩人,他創作的詩極大的繁榮了當時的詩壇,影響深遠。除了在國內流傳外,還傳播到國外遠洋,特別在日本和朝鮮,他的詩極負盛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居易 的精彩文章:

TAG:白居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