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法千重,唯意念最重——習練吳氏太極拳37式有感
由於青年時期跟恩師王強學習過吳氏太極拳37式,也聽王培生師爺講過拳,雖然時隔久遠,套路也忘了大半,但還是用了不足半個月的時間就跟朱滿堂師兄學完了,曾經跟王老師學拳的細節也都一一的清晰起來。又加上每日里的練拳實踐、閱讀鑽研,深感吳氏拳的妙處很多。
吳氏拳有很多特點,有些甚至是各種太極拳中最獨特的,比如身形講究「三尖相對」、「斜中寓正」,步型講究「川字步」,等等,這些措施使得身體的虛實更加分明,操作變得簡單,效果也更加明顯。第二,伸背長腰,更加突出了對脊柱的抻拔拉伸,健身效果愈加明顯。第三,穴位相合的意念運用,既有利於塑形定式,也容易放鬆出勁。穴位意識,突出地體現了王培生傳吳氏拳的特點。然縱觀吳氏拳的特點,其最妙處,依然在於意念。
練拳有很多種辦法,也有很多種途徑,但王培生所傳吳氏拳的理論中,還是意念最關鍵。他最經典的貢獻就是把身體的部位演繹成穴位(運用穴位為王培生所傳承太極拳的突出優點),讓粗糙的肢體間的對應關係變成了穴位之間的關係,更加精準明確地闡釋了「內三合」與「外三合」的理論。從而把抽象的理論變成了易於操作的實踐要求,更好地普及開來,惠及萬眾。實踐證明,身體的部位相合的效果,遠不及穴位相合的效果更好,比如肩井穴與環跳穴相合比肩與胯合更精細,其效率更高,勁力更大。因此,用意念想穴位相合,較之簡單的部位相靠近,已經提高了一個大的層次。
王培生所傳吳氏太極拳最講究的是「用意不用力」。三十七式有170多個動作,每一個動作有多種意念方法可以選用,但每次只能用一個意念,意念用多了,就成了雜念。意念方法的要求是純凈為佳,想的太多,反而影響效果。只有通過對意念的了解、掌握,默識揣摩,逐漸找到意念方法的共性的東西,找到一般性的規律,才更有益於行拳入靜。有老師曾經把「命門、肚臍」這一意念貫穿到吳氏太極拳運動的始終:凡進步想肚臍,凡退步(坐步)想命門。則一動百動,內勁自來(命門肚臍的方法,即是胎息的方法,牽動十二經絡、奇經八脈周流不息,有著很好的健身作用)。即退步時意想命門穴(則肚臍自動回收),進步時意想肚臍。實踐證明,此法很有意義,更易於操作,對練拳日久的人更有意義。
太極拳最講究的就是心靜體鬆氣自然,心靜是最基礎,也是最難練的。初學知道得少,倒容易入靜,嫻熟領略得多了,也知道了如何入靜,唯有學拳半路,一知半解之際最難。靜功修鍊里最重要的法門是「以一念代萬念」,只有用正確的意識,統帥了心神,才可以做得到「心不外溢,神不外馳」,一心一意便是入靜,這是初學之法門。當然入得門徑,學得久了,功夫深了,自然一念皆無,也能入靜,那是真境界。吳氏拳的種種意念,便能夠讓練者很容易投入到練拳的狀態之中,於是練拳的感覺自然日日顯著。
吳氏拳動作雖然特點鮮明容易把握,但要求也很高,比如獨立蹬腳(分腳),川字步等,若沒有身體的放鬆、意念的配合和規範的訓練,沒有常年的堅持習練,想做好也非易事。但是,對一個練習太極拳多年的人來說,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吳氏太極拳綿柔抻拔的特點會越來越有味道,其傳統內家拳韻味盡含,其健身效果也極其明顯。
何為「內家拳」?一在氣,二在意,吳氏拳深深地抓住了練氣練意,可謂得「內家」之妙。竊以為,對一位喜歡太極拳的人來說,是一定要品品吳氏拳之味的,其平和抻拔、擰轉柔化、重意調息之妙堪稱極品;其拳架之平,拳味之甘,健身之能,可伴人終生。
(初稿於2017年11月7日,修改於2018年1月12日)
(長按上面的二維碼可以添加關注)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