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 張遷碑初拓本
張遷碑釋文
漢故谷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已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游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羈六戎,北震五狄,東勤九夷,荒遠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於君,蓋其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系,不殞高問,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征拜郎中,除谷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臘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算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犂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其道區別。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陝,君懿於棠。晉陽佩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勛。流化八基,遷盪陰令。吏民頡頏,隨送如雲。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贊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云舊國,其命惟新。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求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御有勛。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良干,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溫溫恭人,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無疆,子子孫孫
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後昆。共享天秨,億載萬年。
漢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碑高九尺五寸(2.92 米),寬三尺二寸(1.07米)。
碑陽十五行,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徑3.5厘米,隸書;碑陰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銜名及出資錢數,共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共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隸書,字徑3.5厘米;碑額篆書題「漢故榖城長盪陰令張君表頌」十二字,意在篆隸之間而屈曲填滿,有似印文中繆篆,人因以篆目之。
碑主張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今河南寧陵境內)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陽市西北)長,遷盪陰(今河南湯陰縣)令。
碑文系故吏韋蔭等為追念其功德而立。碑文書法多別體,未署書者姓名,刻石人為孫興,所以有人懷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點而言,非漢人不能,所以決為當時之物。碑陰所刻人名,書亦豐富多姿。
《張遷碑》是東漢晚期作品。通篇為方筆,張遷碑(3張)
方整勁挺,稜角分明,結構謹嚴,筆
法凝練。書風端正朴茂,方勁雄渾。初看似乎稚拙,細細品味才見精巧,章法、行氣也見靈動之氣,沉著有力,古妙異常。
運筆多采「方筆」,用筆稜角分明,具有齊、直、方、平的特點。筆道粗細介於二分筆與三分筆之間。
波畫的提按過渡不甚明顯,有別於孔廟三碑的大撇重捺。「於方直中寓圓巧,筆畫粗細相間,生動自然」。
字形偏於古拙一路,碑中字體大量滲入篆體結構,字型方正,雖字跡多漫漶,然端整雅練,剝落之痕亦復天然,結字運筆已開魏晉風氣。結構組合,端正中見揖讓錯綜,靈活變化,殊多生趣,而又沉著方勁。碑陽之字朴雅秀雋,碑陰之字稍見縱肆,皆高潔明朗。學漢隸者,都以此碑為最後范則。然而得其方秀者多,得其凝厚者寡蓋其含蓄內蘊得之不易也。深望智者能得其兼。
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張遷碑》上承西周《盂鼎》書風,四周平滿,嚴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開啟北魏《張猛龍碑》、《龍門二十品》一路書法。亦有人認為,「北魏《鄭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記》等石刻、造像無不與它有著嫡乳關係」。
《張遷碑》的用筆,有時波磔分明,有時四角方折,似完全不講筆法。對此,清萬經的話倒是有點道理。他說:「余玩其字頗佳,惜摹手不工,全無筆法,陰尤不堪。」所說「摹手不工」,應該還包括刻工的不佳,許多魏碑的方折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但《張遷碑》帶給我們的,卻是一種全新的氣象,臨習漢隸,如果要求變,則《張遷碑》是不錯的範本。它的字體方整中多變化,樸厚中見媚勁,外方內圓,內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滯,是漢隸中的上品。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裝置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古琴吟》郭關演奏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