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奎在港組建「第三勢力」始末
第三勢力運動乃當年美國對華政策的副產品,1949年8月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寄希望於既反共又反蔣的「民主自由主義者」。干是流亡香港的政客、敗將、學者紛紛尋找掛靠對象,試圖在國共之間另起爐灶,憑藉美援重返大陸。
中情局每月支援一萬多元
第三勢力的前身「自由民主大同盟」原本是1949年9月李宗仁在廣州撥款20萬港元創立的,其骨於分子是改組派與掛系立法委員,選出顧孟余為主席,童冠賢、程思遠、邱昌渭、黃守人、甘家馨、李永撤、尹述賢等人為幹事。由於李宗仁遠走美國,這個大同盟名存實亡。第三勢力諸團體在香港最具規模的是1952年成立的「中國自由民主戰鬥同盟」。然而,張發奎堅持把李宗仁一桂系勢力趕出了「戰盟」。
張發奎與美方掛鉤最初由他的舊識、廣川嶺南大學校長香雅閣牽線,繼而由美國國務院巡迴大使吉賽普(貶蔣的《美國與中國之關係》白皮書執筆人)以及東京盟軍總部代表哈德曼跟進,最後由他的舊識、陳納德麾下曾任南寧空軍基地主管的飛虎隊上校擔任日常聯絡,在中情局情報經費項目內劃撥每月一萬多元,以現金支付。
從蒲台島反攻大陸兩次流產
1950年3月 1日,蔣介石正在台北復「總統」職,李宗仁心有不甘,便在美國公開宣稱,他在華南有幾十萬游擊隊均已交張發奎統率,隨時可以反攻大陸。張發奎不想打破他與港英之間的微妙平衡,埋怨李宗仁在大洋彼岸說話太魯莽,遂在香港報紙上闢謠,否認李宗仁的話。但是,「戰盟」軍事部的鄧龍光(原廣州行營副主任)還是有所動作的。鄧龍光引見了他任35軍軍長時的麾下師長陳生,陳坦言「與其餓死在香港,寧可回老家戰死」。於是,張發奎呈報美方出錢買了一艘機動船,又租了一艘。陳生在港九召集了70多個粵西南籍的流亡軍人,在新界一所牧場訓練後,前往蒲台島集合,領取了食物與人民幣假鈔,在一場暴風雨中登船開向大海。不巧美方運送武器的船舶沒有按照約定時間在公海出現,游擊隊不得不折回。第二次嘗試仍是運蹇,一艘船在抵達國際水域前被香港水警截捕,另一艘由陳生指揮逃脫,在西貢上岸。港英當局想把被俘人員遞解台灣,張發奎向港府交涉,要求攆到澳門(當時澳門左派力量甚微)去。港英警務處處長麥景陶給張面子,釋放了所有人員,也歸還了他們的裝備。美國人吩咐張發奎賣掉那艘船,得款兩萬多元充作這支部隊的遣散費。
副官華秉鉞空投故鄉被俘
派往塞班島受訓的同鄉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四戰區長官部做過張發奎副官的華秉鉞聲稱故鄉有幾百名游擊隊員準備迎接空降,於是他被派往設在塞班島的「自由中國運動軍班幹部訓練學校」接受空投與游擊戰訓練,結業後由日本茅崎基地起飛,空降在張發奎故鄉粵北始興縣清化鄉,還配備了一名報務員。剛著陸就被當地農民圍捕。兩人被押解到廣州。華秉鉞以「美蔣特務」罪被公審槍決。其實在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前,台灣沒有美軍駐紮,蔣介石與美國並無軍事合作項目,華秉鉞只能算是「美張特務」抑或「美蔡特務」(蔡指蔡文治——編者注)。
最大一組是空投到海南島的30多人,全部被俘處決,其中包括張發奎遴派到日本受訓的幾名無線電報務員。
「戰盟」內部醜聞層出不窮
由於「戰盟」內部流品複雜,分歧與醜聞陸續暴露了。最初是戰盟中常委伍憲子悄悄訪台接受蔣介石三萬美金贈款,接著由在台灣的「立委」雷震透露:戰盟中執委王同榮向調查局賣情報。有人反映:張國燾手腳不幹凈。他把家裡女傭都列人《中國之聲》的員工薪酬冊中,一應開支虛報冒領,缺席會議也不請假,還反問張發奎:「向華,為什麼你把政治弄得這麼嚴肅呢?」氣得張發奎嘆息:「這就是為什麼毛澤東成為毛澤東,而張國燾成為張國燾了!」
戰盟五位首腦之一的張君勱接到了港英警務處政治部的傳票,當局還搜查了張君勱居住的妹妹家;另一位首腦顧孟余被政治部傳訊時,對方很不禮貌。顧孟余遭此侮辱,遂於1952年5月離港赴日。
此後,在美、日的顧孟余、張君勱都懷疑「戰盟」被台灣特務滲透,先後宣布退盟;至於蔡文治,自始至終只把張發奎當作掛名的傀儡,甚至不讓他的名義上司——「自由中國運動陸海空軍總司令」張發奎踏上那兩個太平洋小島參觀訪問,後期還逮捕了胡越(司馬長風)等20多名張發奎派去塞班協助訓練工作的教官,連張發奎的副官余鳴皋與英秘林定宇以及前衛士都不能倖免。
1954年8月,張發奎決定改組同盟,這個「戰鬥同盟」就此名存實亡。為了寄託自己的理想,他帶頭出錢創辦了一份《聯合評論》,請青年黨黨魁左舜生擔任總編。刊物維持到1964年10月,因友聯機構撤股而停刊。
懺悔自己崇拜錯了偶像
張發奎在其40萬言口述回憶錄中慨嘆:「組織第三勢力,我有否取得任何利益?沒有!」上世紀60年代他對哥倫比亞口述歷史訪談人美籍夏蓮漠女士說:「在同盟組織起來時,我崇拜偶像,認為我們必須擁戴一些名人,如顧孟余、張君勱、張國燾、李璜、童冠賢來擔任我們的領袖,因我尊敬他們。我甚至認為,許崇智往昔位高權重,理應成為領袖。陷入如此的偶像崇拜,我根本上錯了。我把這些領袖當作廟宇中的佛像或教堂中的耶穌受難像。我曾認為,我們要有領袖,他們能籌集經費,同那些人合作,我們就可以發展一個組織,催生一支新生力量。抱著這種目的,我決心專心致志促成他們的合作。然而,我發現,所有這些人同常人無異。我的理想幻滅了!」
1980年3月10日,張發奎病逝香港,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葉劍英即發唁電給張發奎家屬,稱「鄉情舊誼,時所親懷」;在台灣方面,雖然他生前曾在《中國之聲》上撰文(由康有為弟子李微塵執筆)痛罵蔣介石是「毒瘤」,但蔣經國仍頒褒揚令贊他「執節懷忠」,終其一生,最後卅年再也沒有邁回大陸。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