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注意!機器人正在取代你的職業

注意!機器人正在取代你的職業

股道禪院

獨家專業第一手股票內參!

關注

前幾天,有朋友聊到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行業的廣闊前景,結合格力、美的在該領域的布局,所以抽時間了解了一下該行業,做個備忘:

行業狀況

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的來臨,勞動力短缺及用工成本的上升,推動工業企業對包括機器人在內的工業自動化、智能製造裝備的需求大幅提升,智能製造產業迎來了廣闊的前景。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製造強國戰略,中國製造業踏上了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之路。

市場需求大

首先,我國製造業體量全球最大。2015年,我國製造業規模已達全球的20%左右。然而規模如此巨大的製造業,卻處於大而不強的地位,自動化程度、機器人密度都相當低,平均每1萬工人只有30台機器人,德國是我國的10倍,韓國每1萬工人擁有531台機器人,是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國家,新加坡每1萬工人398台,日本305台,全球平均為每1萬工人69台。

面臨人口紅利的消失,越來越貴的勞動力成本迫使各行各業的工廠進行自動化改造。在機器人普遍應用的3C領域,全球70%的產能在中國。

產業增速快

經初步統計,我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項目智能化改造前後對比,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以上,運營成本平均降低20%左右,每台機器人可以替代5.6個工人。隨著工資的不斷上漲,製造類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的積極性不斷加大。

根據IFR的統計,2011年至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2.01%,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6.9萬台,佔全球銷量的27.02%,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連續五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需求市場。

2017年上半年生產5.9萬台,同比增長52%,全年產量超過了12萬台,佔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比例從1/4提升到近1/3。根據《智能製造裝備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到2020年將我國智能製造裝備培育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

場景應用更寬泛

作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當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製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高端產業,分別佔2017年上半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17.3%、15.1%、13.4%和10.2%。

但機器人的應用已出現向製造業各個領域推進的趨勢,目前,在五金、衛浴、傢具、化工製藥等行業也開始廣泛的應用。另外,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也開始大量用於醫療康復、搶險救援等專業場景,情感娛樂、家庭陪護等休閑場景。可以說,現在機器人幾乎是向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突進,這才是機器人未來真正能夠爆發的市場基礎。

技術水平不高

因為起步較晚,國產機器人的競爭力總體不高,在技術上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至少10年的差距,多關節機器人尤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部件的多關節機器人市場佔有率很低,電控系統、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等核心技術仍掌握在日本發那科、安川、瑞士ABB、德國庫卡「四大家族」手中,四大家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達65%以上。

內資企業主要靠購買功能部件進行組裝生產或者集中在系統集成等後加工領域,國外企業對我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策略是降低整機價格,現在購買一台國外的機器人,比很多年前的價格要便宜,但是關鍵零部件如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二維檢測機等元器件卻很貴,令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陷入成本難以降低的困境。

國內企業的優勢

雖然技術實力不夠強大,但相比國外巨頭,國內企業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更了解國內行情,更接地氣,在場景應用、市場推廣方面,更有利於抓准新領域、推出新工藝、推廣新應用,更適合為各行各業的企業提供綜合的工業自動化和機器人應用解決方案,尤其在除汽車、電子行業外的各中低端製造領域,對機器人的總體性能要求不高,自動化改造的總額較低,更適合國產設備的推廣。

藉助於」工業4.0「、」中國製造2025「等宏觀性政策利好環境,內資自主品牌、自主技術的機器人企業不斷發展壯大,部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步伐加速,機器人專用控制器、機器人專用伺服系統等一些關鍵核心領域的外資壟斷已經被打破,機器人本體的外資絕對壟斷格局已有所改觀。國外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幾乎已經發展到頭了,中國企業追趕上他們是遲早的事。

隨著國內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各路資本各類企業蜂擁而入,目前機器人企業已達3000多家,有一定競爭力的800多家,上市企業中瀋陽新松機器人、南京埃斯頓、上海新時達、科大智能已嶄露頭角,三大家電企業也紛紛邁入該市場。

機器人(300024)

2009年上市(新松機器人),中國第一家機器人公司,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也是國內最大最早上市的機器人公司,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創辦,為國內掌握核心技術最多,產品最全面,應用最廣泛的領軍企業,核心零部件中控制器、伺服電機已自主生產,減速機仍需外購,去年推出了7自由度柔性多關節機器人。

2016年度營收為20.33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4.1億,2017年1-9月營收為16.76億。當前總市值297億,市凈率5.2倍,市盈率68.1倍。

埃斯頓(002747)

2015年上市,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擁有自主控制器、機器人專用伺服電機、機器人專用伺服驅動器和部分減速裝置等智能裝備的核心技術,已能生產6軸機器人。2016年度營收為6.78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0.68億,2017年1-9月營收為6.65億。當前總市值91億,市凈率6.3倍,市盈率104.2倍。

新時達(002527)

2010年上市,以控制與驅動為核心,原主營業務為電梯控制系統和電梯變頻器(與深圳匯川技術形成競爭均勢),通過增加工控類變頻器等節能與傳動類產品實現業務延伸,2012年起正式邁入機器人、運動控制系統等工業自動化領域,在控制器、驅動器等細分行業有較好的技術積累,2016年收購松下伺服及其他運動控制系統渠道代理商會通科技,構建一定的營銷能力。2016年度機器人與運動控制營收為17.5億(總營收27.26億),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71億,2017年1-9月總營收25.8億,當前總市值62億,市凈率2.2倍,市盈率35.8倍。

科大智能(300222)

2011年上市,原主營業務為電力自動化,因電力自動化行業受電網投資規模製約,於2014年收購永乾機電,2016年收購上海冠致自動化和江蘇華曉精密,轉型為以工業自動化為主業的智能製造企業。

與以上企業相比,科大智能的核心技術能力相對較弱,其定位主要是系統集成商,著力點是在系統方案上同主要高端零部件廠家合作拿下項目,然後在系統中盡量提供中低端替代,逐步擴大和逐步提高自己的設備比例。該公司在電力行業的垂直場景應用較好,如近2年開發了隧道巡檢機器人、變電站巡檢機器人、配電站巡檢機器人等。

2016年度工業自動化營收為9.93億(總營收17.43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2.77億,2017年1-9月工業自動化營收為10.42億。總市值147.2億,市凈率3.7倍,市盈率48倍(前幾年較低,收購3家公司後好轉)。

雖然行業發展空間大,但因為起步較晚,國內企業競爭力仍然不強,現有智能製造企業面臨國外巨頭和國內新進入企業的雙重夾擊,毛利率正逐漸被拉低。在主要企業建立核心競爭力構築行業壁壘前,行業內較難出現盈利能力很強的企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圍巾戴不好怎麼過冬?今年流行這樣戴,真漂亮!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