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能有一個蔣經國,是華人世界的幸運

能有一個蔣經國,是華人世界的幸運

歷史上的今天: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先生在台北逝世。30年後的今天,在台灣,在大陸,在整個華人世界,蔣經國不曾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聲譽日隆。他是一個獨裁者,卻用獨裁的手段結束了獨裁的制度。

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先生猝然長逝。在其主政台灣時期,數百次下鄉走訪,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打開民主化大門,深受民眾擁戴。迄今為止,他仍是最受台灣民眾肯定的領導人。

撤離大陸前,蔣氏父子在溪口時留下的背影

1949年1月,蔣介石宣告下野以後,蔣經國陪著父親退居溪口,後來在成都登機飛往台灣。

蔣介石病逝以後,1978年5月20日,蔣經國就任台灣第六任總統。與此同時,宋美齡離開台灣長住美國,外界也多將其解讀為母子芥蒂未除。但是蔣經國每遇重大事件,仍會禮貌性地向宋美齡請益。

例如蔣經國在挑選副總統人選時,宋美齡曾建言「慎重考慮副貳人選」,她提出的條件是「對吾黨宗旨深切服膺」與「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

後來蔣經國選的副手是李登輝。宋美齡常向人說「經國主政,我不便再插手干涉」,即使她對李登輝有意見,最後還是尊重蔣經國的布局。

政壇充斥蔣經國與夫人不和的傳聞,蔣經國並非完全不知情。1986年蔣介石百年誕辰時,蔣經國可能認為此時宋美齡再不返台致祭,將坐實他們母子不和的傳言,因此派三子蔣孝勇到美國邀夫人返台。

蔣經國曾考慮過由兒子接手政權,但是孝武個性衝動,女兒孝章因婚姻之事長年避居美國;個性較內斂的幼子孝勇成為最適合的接班、襄助政務的人選。

據蔣經國的副官翁元回憶,每周二、五是蔣孝勇向父親報告各種公私雜務的日子,敏銳的「官場」人士紛紛向太子靠攏,蔣經國也安排許多青年才俊,與蔣孝勇有較多的合作與互動機會。

但無論如何,蔣經國晚年一句「蔣家人今後不能也不會參選總統」,終究終止「蔣家王朝」命脈。這也是因為在遇刺案和江南案後,蔣經國知道獨裁政體必須走到盡頭。

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改革問題。9月,蔣經國表示要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開放黨禁和報禁。此言一出,令島內民運人士迫不及待地於9月28日集會,民主進步黨成立。

情治部門立即呈上了民進黨的反動分子名單,但蔣經國未批准逮捕,他淡淡地說道:「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10月10日,蔣經國在雙十節發表要對歷史、對10億同胞、對全體華僑負責的講話後,指示修訂「人民團體組織法」、「選舉罷免法」、「國家安全法」,開啟台灣民主憲政之門。

國民黨要人則紛紛對改革提出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將來失去政權!」蔣經國則說道:「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宣布解除,台灣人民真正擁有了自由組黨、結社、辦報辦刊的權利。

蔣經國在行政院長任內推動十大建設,台灣經濟發展迅速,使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

蔣經國因早年在蘇聯時受盡極端艱苦環境的磨礪,擁有超人的吃苦精神。1950年代台灣修築中部橫貫公路時,參與工地建設的蔣經國與築路「榮民」同甘苦。圖為視察中橫公路時的蔣經國。

視察中橫公路

渴了,與工人一樣嘴對著水龍頭喝生水,或直接用炊具打水喝;餓了,隨手抓個饅頭就啃。其不避險阻更非常人可為,他在架在絕壁上的竹梯上爬上爬下,乘坐繩索加籮筐的簡易纜車來來往往。

蔣經國外出視察時,餓了直接向小飯館買盒飯吃。即便對蔣氏父子恨之入骨的李敖亦做過統計,1978年到1981年,蔣經國下鄉197次。為視察一條建設中的公路,他竟進山21次。1980年永安礦難,蔣經國挨家挨戶慰問。

蔣經國主政台灣期間較重視本土人才,大量啟用台灣本省籍官員,積極推行「本土化政策」。

蔣經國堅持「一個中國」立場,反對「台灣獨立」。1987年11月宣布開放部分人士赴大陸探親,結束了近40年兩岸同胞不相往來的局面。圖為分隔幾十年的親人相擁而泣。

在擔任「行政院長」期間,蔣經國主張改革台灣人鋪張餐飲陋習,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湯),使餐飲奢侈風氣有所收斂。蔣經國雖然有名醫組成醫療小組為自己診治,但由於他任性不忌口、嗜甜食的結果,引發視網膜剝離左眼失明、腎臟病和雙腿肌肉壞死等多種併發症。

1987年12月25日,蔣經國坐輪椅參加「行憲紀念日」大會,會場秩序一片混亂,台下的民進黨代表頭纏布條,高舉橫幅大聲抗議。蔣經國默默地凝望著鼓噪的人群。

19天後,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於七海寓所,享壽78歲。當天,台灣全島鮮花銷售一空,成千上萬的台灣人自發街頭列隊向蔣經國致哀。與此同時,台灣正大步走向民主。

蔣經國逝世

1991年4月,台灣國民大會臨時會召開,制訂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次年5月,陰謀內亂罪和言論內亂罪被廢止。

1994年,台灣省長直選,讓台灣人民每人一票選舉省長。兩年後,台灣舉行有史以來的第一次總統民選。李登輝爬上台灣最高政治寶座。台灣的政治亂象也拉開了序幕。

在台灣,蔣經國不曾因時間的流逝而被人淡忘,反聲譽日隆。每次民調,對台灣民主、經濟、民生等各方面貢獻最大的領導人,都是蔣經國。

2240萬人口的台灣,前往蔣經國暫厝的大溪的憑弔者,每年在100萬人次左右。蔣經國執政時期,被認為是台灣歷史上社會風氣最好、最有希望和活力的時代。

馬英九曾評價蔣經國:「我們可以說經國先生是一位威權時代的開明領袖,他一方面振興經濟、厚植國力,一方面親手啟動終結威權時代的政治工程。我們崇敬他,就因為他能突破家世、出身、教育、歷練乃至意識形態的局限,務實肆應變局,進而開創新局,在這個意義上,他的身影,不僅不曾褪色,反而歷久彌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33年中國地圖:你的故鄉在哪裡?

TAG:民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