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書法作品,到底俗不俗?我們該如何去評判?標準是什麼?
評論一幅書法好不好,在書法史和歷代書論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丑」與「妍」兩個形容詞,比如明代,傅山被人說成「丑」,董其昌被人說成「妍」。現在我們更多談論的是「雅」與「俗」。
當代的「丑書」是否丑,要用丑與妍去衡量。那麼,什麼又是「雅」與「俗」呢?這麼說吧,經過臨帖寫的字一般都很「雅」,即使有人寫的不怎麼好也稱「雅」書;從來沒臨過帖,就自己在那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即使你或者說不管你寫得多漂亮都只能稱「俗」書。這樣的所謂書法作品很多很多,幾乎充斥每個角落,在某寶書法定製店裡99.99%都是這樣的作品。俗書數量眾多,且具有表面漂亮秀美的偽裝性,對大眾的審美誤導和傷害非常嚴重。
1、取法近人低格,任筆為體。
任何藝術都不會憑空產生,都是在對傳統經典的繼承上發展而來,書法藝術亦然。古人講「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書不下秦漢」。學習研究書法,就要深入研習書法史上的這些經典,多年或是窮其一生的潛心沉入經典,集百家之長,再加之自己的個性和學養,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風格。而當代很多人心態浮躁,急功近利,總想朝學執筆暮已成家,對繼承經典有畏難情緒,淺嘗輒止,取法近代格調並不是很高的書家,或者直接學習當代人,臨摹自己的老師。
更有甚者從不臨帖,自己想怎麼寫就怎麼寫,怎麼舒服痛快就怎麼來。有人把書法藝術比喻為戴著鐐銬的舞蹈。鐐銬為何?就是要有對經典的繼承,要有筆法、字法、墨法、章法上的規矩和規範,不是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在這些要求和規範之內,你舞的精彩才是本事。如果別人戴著鐐銬,你不帶鐐銬,已經不是一個起跑線,或不是一類藝術,也就墮入野狐禪的惡道。
例子,一位朋友說他喜歡二王,可他從沒有臨寫過二王的帖子,自己拿起筆來就隨便寫,其實他寫的根本不是二王;自己覺得瀟洒得很,其實根本沒有法度、規矩,讓專業的人看了難受得很。而對經典有繼承的人,專業人士一看作品,就知道他取自哪家哪派,就知道他作品的「娘家」是哪家,有傳統經典書法的信息碼,看上去似曾相識,也顯得古意雅緻。
所以,衡量一個人書法俗與不俗的最基本標準就是入不入帖,有沒有對經典的繼承。如果不入帖,就談不上專業和入流,也就離俗書不遠了。
2、結體誇張變形,扭捏作態。
書法是書寫漢字的藝術。一定在字的結體上有很多藝術的誇張處理。但這些誇張變形都是合情合理,或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王羲之《蘭亭序》中二十多個「之」字,每個之字筆法、結體都不一樣,但不管如何變化,都在一定的度內。
可是當代一些書家由於繼承經典不夠,對經典理解不深,在創作時,以結體誇張變形來吸引「好奇」眼神,但其誇張變形的沒有出處,沒有合理性,也不自然。故意扭來擺去,伸胳膊劈腿,搔首弄姿,甚至成為一種習氣,還以習氣為美為風格,實則惡俗不堪。曾見陝西一位老書家的牌匾,結體又伸胳膊又劈腿,造作有餘,自然不足,看了很是不舒服,據說還有**半城之譽,不知道這樣一個有著十三朝古都之稱的西安,何以人們在書法欣賞水平上墮落到這種地步。要知道中國傳統藝術講究的是道法自然,「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沒有設計的設計,沒有巧思的巧思是最高級的。
3、筆法單一無矩,虛尖泛濫。
筆法是書法藝術最基本、最核心、最見功力的構成因素。書法史上經典作品的筆法精到、豐富。深入臨習古代經典碑帖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學習和掌握古人的筆法,從而養成古人的用筆習慣。古人的書法,任何一個點畫,那怕就是一個點,都要有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完成,非常規範和嚴謹,所以點畫才有那樣的質量和味道。
而當代一些書家臨古不深入,對筆法的繼承欠缺很多。書寫一個點畫,很多都沒有規範的起筆行筆收筆三個步驟。比如寫個點,拿毛筆蘸墨在宣紙上一觸或是一按就完事。書寫物理長度長一點的橫或豎,也大多沒有起收筆,也沒有藏鋒露鋒的區分,都是露鋒入紙。由於沒有起筆和收筆動作,所以產生很多「虛尖」。
我們看古代經典碑帖,起筆以藏鋒為主,露鋒為輔,所以這樣的虛尖是很少的,才保證了字中真氣的飽滿。試想,沒有起筆和收筆動作,字中的真氣就都跑掉了。中國傳統文化講究養氣,養浩然正氣;講究藏拙和含蓄。這樣的以露鋒為主沒有收筆的用筆,就像一個人把胳膊伸得直直的去擊打一樣,哪還有力量可言。
4、點畫輕佻無骨,內韻淺薄。
古人形容好的書法點畫,叫鐵畫銀鉤、渾金斷鐵、力透紙背等,雖然墨跡是寫在平面宣紙上,但是好的點畫有渾圓感,是立體的凸出於宣紙之上,而且有力量感、有味道。筆法決定點畫的審美力量感和味道,可我們當代一些人由於沒有古人的用筆習慣,筆法功力不足,寫出的點畫軟弱無力,毫無骨力可言,別說力透紙背,有的書法「點畫輕飄飄的,一口氣就從宣紙上吹掉了。」古代老的書家「人書俱老」,由於生理原因,寫出了「不期顫而顫」的蒼老用筆,而當代人不明此書理,故意以不停提按頓挫寫出像抽羊角風或是半身不遂患者嘚瑟的顫筆,造作至極。
點畫除了形質上有力量感外,還要有內韻和味道等神採的要求。內韻、格調、境界等形而上的要求,不單單是技法所能解決,那要依賴人品和修養。書論講,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至。人品不僅指思想道德品質,更多指人的品味和格調。人的品味、風骨、格調形成,一靠天賦,二靠讀書。唯有讀書可以涵養一個人的氣象,改變人的氣質。每個人身上都有俗骨,何以醫俗,唯有讀書。之所以那麼多人的書法很俗氣,有技法層面的原因,但根子里的原因就是不讀書、修養不夠,做人的品味和風骨更無從談起。
試看當代這些被譏為俗書的人,有幾個是讀書人,有何文化?
5、內容陳詞濫調,千篇一律。
古人創作的書法,大多都是自己的詩詞歌賦;而當代書家大多都是抄寫古人的詩詞。書法創作所需文字內容,其實不是書法藝術的本體內容,屬於文本內容,但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識和修養。當代一些所謂書家,別說自作詩詞,就連內容的選擇上都沒有文化甄別力和品味,不管什麼場合,寫給誰的,提筆就是「厚德載物」、「道法自然」、「澄懷觀道」,你寫我寫大家寫,重複概率極高,滿大街都是這樣內容的書法,還能不俗嗎?更有甚者,除了內容低俗以外,還寫錯別字或是「易誤讀字」,有的橫幅四個字,寫錯三個;還有一些由於結體不準或書寫草率,鬧出不少誤讀笑話,讓人哭笑不得。
分析當代俗書特點,為其畫像後,反思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不入古,二眼力不高,三人品不高。不入古就不知道古代經典好在什麼地方,影響對書法好壞的判斷和眼力提高。眼力不高是因不讀書畫史,不用書畫史上的經典作品為參照建立審美標準,所以判讀書法高低無依據。試想一個不知道何為高格調書法的人,怎麼能寫出高格調的書法。因為他沒有雅俗之分,甚至把很俗氣的書法當做陽春白雪。
人品不高或是天賦不夠,或是不讀書。天賦既定,讀書殊為重要。只有讀書,與古今中外賢達做精神遊,才可不斷提高反思內心和靈魂的能力,才能不斷提高人生境界。通過讀書,可以修養人品,提高眼力,更知道入古的重要性,且可以使三者相輔相成,循環精進。所以,讀書是醫俗書法的一劑良藥。
※誰敢說沃興華、曾翔等書法家的字是丑書?其實我們應該讚揚一下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