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為常事,口中百味病之兆
最新
01-16
有一種病,患者口中有異味感,有酸、苦、甜、辣、咸、淡、臭……。不同的口味,往往是不同的病兆。
口酸,一般病在肝膽;口苦一般是有熱之兆;口甜在《黃帝內經》中有記載,叫「脾癉」 ,一般是脾胃有濕濁;口辣一般是有火,但又有虛火與實火之分;口咸一般是腎氣虛;口淡一般是脾氣虛;口臭一般是胃火食積……。
患者以口甜來診,老覺得口裡發甜,吃東西、喝水味道正常,曾因「子宮頸癌」做子宮+腹股溝淋巴全切手術,還有甲減,腹股溝時腫,汗多,舌質淡紅,略暗,左脈弱,尺脈尤弱。
曾按「脾癉」治療,用佩蘭、藿香等化中焦濕濁之葯,有小效,考慮患者術後氣血俱傷,元氣大損,兼有瘀滯,同時年屆七七,故現上述舌脈症。用坎氣、紫河車、阿膠、鹿茸、雞內金、鳳凰衣、二芽、三七,小量漸服,以防滋膩。病屬虛損,非尋常草木能奏效,需用血肉有情之品填補之,同時不忘疏通氣機,通調血滯,氣血周流不滯,方能引補藥至病所。調治一月有餘,病趨緩解,口甜很少發作了。
單純見口甜治口甜,可能找不到合適的思路,但綜觀舌脈,結合病史,斷為虛損,補虛益損,方為正治。
變通活潑,是中醫治病的特色,也是中醫藥活力所在。
TAG:全球大搜羅 |